手機不會預告「死機」 

多項統計數據顯示,替手機或電腦做備份的人只佔兩至三成,其餘的人直接承擔沒有備份而失去資料的風險。上星期,筆者友人因手機突然「死機」而向筆者求救,稱嘗試過各種方法都無法開機,手機內存有很多資料,但沒做任何備份,並向筆者查詢有甚麼方法可取回資料。筆者嘗試用直接連線及專業軟件,皆未能啟動手機或讀取內存,只能告訴友人試試找專業手機復原服務,但將要面對資訊洩漏的風險,且要有失去所有資料的心理準備。筆者的另一建議是買一部新的手機,利用舊帳戶啟動,若果舊手機曾經用該帳戶作雲端備份,或可取回部份資料。事實上,筆者亦遇過類似事件,而且不只一次。部份手機硬件十分脆弱,一個簡單的零件例如開關掣或充電部件損毁,手機就可作廢。筆者亦試過安裝某軟件後作業系統發生衝突,手機走進不斷重新啟動的死循環,最後只能以回復原廠設定解救。除了手機,其它個人電子產品亦不例外,電腦硬盤儲存突然死亡,系統出現不可復原的錯誤等時有發生。今時今日還有被執法人員扣押,被歹徒搶掠或刻意破壞等因素,沒有備份便即時失去所有資料。無人得知上述情況何時出現。 

備份需要考慮幾個因素

(Pixabay)
(Pixabay)
 

當筆者查問為何不做備份時,卻被反問為何沒有一按鍵便搞定的備份方案?反問似乎合理,但實情有一定複雜性。事實上,兩大手機平台都提供雲端備份,但空間有限,遠未能應付用戶生產的資料,除非你使用付費方案。但即使你肯付費,備份完整性亦是的問題。一來儲存於手機私密資料夾內的檔案不會備份,二來某些軟件的相關資料並不一定包括在內。例如Signal軟件的對話及檔案受加密保障,需要在軟件內另外處理。再有就是備份的頻率,因各種原因手機未必及時備份。當然還要考慮的是備份安全性,作業平台提供的備份與帳戶掛鉤,萬一有人取得帳戶就可能取得你的資料。另外,兩大作業平台聲稱加密儲存,但解密鎖匙卻存在伺服器上,儲存敏感或機密資料並不穩妥。電腦備份亦有一定困難,主要原因是大部份人沒有一套儲存資料的策略,以至資料四散。另外,安裝的軟件大多不能直接備份,要備份就是整個作業系統,但此舉耗上大量儲存空間,亦甚費時間,同時備份可能包含了大量不需要或者不希望留有紀錄的資訊,亦較難測試備份是否成功。若直接將檔案備份而不加密處理,將會增加資料洩漏的風險。 

制定策略嚴格執行 

備份的目的是在未能預知的情況下取回資料,而簡化備份的較佳方法是先控制資料的產生,將其分類並迅速系統地儲存。手機可生產大量資料,但手機並不是儲存重要資料的地方。筆者的資料儲存策略是假設手機馬上失效,只會失去無關痛癢的資料及可再安裝的軟件。若有重要資料,即日轉移至電腦後刪除。至於聯絡人、電郵、日曆等重要資料,筆者選用有額外上鎖功能的Proton Mail 及Proton Calendar,資料自動存於加密雲端,免卻備份。至於電腦,應建立核心資料夾,將重要資料在產生時便置於其中。當資料集中在個人電腦,就可用最簡單的加密資料庫備份。為了確保在極惡劣的情況仍可復完重要資料,筆者有三個加密資料庫備份。一個放在加密雲端儲存,另外一個以微型儲存器收藏於隱蔽地方,再有一個是放於非常住的地點。備份行動需要規律,例如在電子日曆設定每月的某天提醒備份,當極重要的資料產生時最好即時備份。備份完畢後,需要測試資料能否還原以確保備份有效。由於很多電腦軟件不能直接備份,筆者大多選用雲上的軟件即服務(SaaS),又或利用執行檔可直接執行不用安裝的開源軟件,後者可當作普通檔案直接備份。筆者亦會利用開源軟件FreeFileSync比較電腦與備份檔案,快速找出更新的資料並進行同步,減省備份所需時間。 

每個人所需不同,所以沒有標準的備份方案。上述主要是以趨避風險而制定的方案,讀者可按風險承受程度調整。畢竟現代人越來越依賴電子產品,「死機」帶來不便及失去資料的風險,最好還是設定備份方案,免得臨急抱佛腳。◇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