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美國國會和白宮,就債務上限問題爭執不斷,白宮聲稱債務違約是給俄中「送禮」,多家評級公司把美國AAA評級加入負面清單,耶倫稱機美債違約將引發「全球金融危機」,中文圈還有人宣稱美元將崩潰。那麼,這場危機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又將帶來甚麼影響呢?
美國國債 戰爭是擴張的催化劑
我們先聊一些大家不知道的故事。首先說說,美債的起源和美國為甚麼要不斷提高美債上限。
美國國債的歷史很悠久,要一直追溯到美國的國父們那裏。由於獨立戰爭需要龐大資金支持軍事行動,所以為了籌措資金,美國在1790年代就籌備成立了第一家國家銀行,1791年1月1日募得國債75,463,476.52美元。嗯,還有零有整。
第一任國家銀行行長是漢米爾頓,也就是荷里活著名嘻哈音樂劇的主角。他是白人,但演員都是西班牙裔和黑人。他的形象還印在10美元紙鈔上。
其後45年,美國國債增長,但在美國第七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任內的1835年1月,曾短暫縮減至零,但其後很快又增長至數百萬美元。
甚麼原因,讓美債春風吹又生了呢?因為傑克遜總統的舉動,引發了悖論和一場災難。
傑克遜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同時也是最具爭議性的總統之一。他是戰爭英雄出身,極大擴張了美國領土,甚麼德州、佛州都是他在任上進入美國版圖的。但他也犯下了驅逐印地安的罪行。他的軍事才能可圈可點,理財能力則堪稱失敗。
傑克遜是一位堅定的財政保守主義者,他鄙視銀行,認為中央銀行是「黑魔法」,國債是「道德上的失敗」。於是到1835年,他通過大量出售聯邦政府土地,付清了全部美國欠款,但美國國有銀行也因此消失了。
可有意思的是,土地收入還是中央銀行發鈔帶來的,由此又引發地價上漲,為了抑制,他規定房地產買賣必須通過金銀完成。他還把聯邦政府的盈餘分給了不同州政府,結果又導致聯邦財政缺乏,不得不再次發債。如此一來,引發了著名的1837年恐慌:經濟低迷,甚至衰退,失業率和貧困上升。
一番好心,卻帶來了經濟困境。美國人自此得出一個教訓:國債還是需要的,安排在合理範圍就好,不能太激進。
美國國債第一次急劇增長的原因,是南北戰爭。1860年,總額為6,500萬美元,但到了1863年,超過了10億美元。戰後更增長到27億美元!
隨後,美債的總規模開始波動,但到了1910年代和和1920年代初,穩步增長到了220億美元,這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又來了。
隨後,第二次世界大戰,使美國國債前所未有的翻倍增長。1940年總額510億美元,戰後提升至2,600億美元。有錢好辦事,所以在太平洋戰爭中,美國居然出動了155艘航母,最瘋狂的時候,每周都有一艘新航母下水,那速度就跟下餃子一樣,一鍋接著一鍋。
但是,由於戰後美國經濟高漲,以及通過馬歇爾計劃等幫助世界經濟快速恢復,美國國債佔GDP的比重,此後反而一路下降。
到了1980年代,石油危機導致美國通貨膨脹飆升,國債也再次起飛,短短十年時間飆漲2倍多,達到了3萬多億美元。
再之後,幾乎每一任總統,都會提升債務規模,最猛的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奧巴馬時期,規模幾乎翻番。其中有戰爭原因,也有美國政府不斷擴大福利支出。比如,阿富汗戰爭,20年居然投入了2.26萬億美元,這當然得靠發行美債支撐。
拜登政府上任後,美軍在阿富汗狼狽撤退,扔下的資產就價值850億美元!包括60萬件武器裝備,還有200架飛機!嗯,前兩天,塔利班和伊朗在邊境打仗,使用的就是全套美式裝備。所以,過去很多人罵拜登,現在不少人表揚他讓大小邪惡狗咬狗!
債務上限:酒鬼政客的鬧劇?
我們知道,美國是一個三權分立的國家,政府不停地借錢、花錢,國會難道不管嗎?
一戰之前,美國並沒有明確的「債務上限」,那時只要白宮要發債,國會基本上照單全批。
但到了1917年,由於一戰使美國政府開支愈繁,規模越來越大,引發部份議員反對(也是反對美國參戰),國會便通過了《第二自由債券法案》,首次限制政府發債規模。
1939年,由於預計美國將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國會又通過了《公共債務法案》,正式確立對政府債務總額的限制。隨後,提高債務上限或多或少地成為國會慣例。迄今為止,總共提高了100多次。其中1960年以來,就提高了78次,平均每9個月一次。這樣頻繁的主因,是美國兩黨執政,隨著黨派分歧不斷擴大,債務問題自然成為兩黨政策拉鋸的工具。
現在,共和黨佔據眾議院多數,拜登要想提高債務上限,所以這段時間在和共和黨領袖麥卡錫不斷的拉鋸、拉鋸,直到上周六(5月27日)晚上基本達成協議。
這次,國會和白宮的分歧,主要在於如何平衡預算赤字和政府支出。民主黨主張通過提高稅收和增加財政刺激,但遭到共和黨反對,因為他們擔心通脹和利率上升。
如果白宮和國會吵架不成功,美國政府就要關門!僅1976年到2018年,白宮就因此關門14次。
其中,白宮關門最長的一次,是2019年,當時特朗普堅持要蓋美墨邊境牆,但民主黨拒絕給錢,雙方僵持了35天,最後是特朗普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才挖出了一點建牆資金。從這一段時間的移民危機來看,特朗普是對的。
然而整體來說,吵歸吵,美國政府借的錢還是越來越多:在奧巴馬任內,債務上限提高為18萬億美元(2015年),到特朗普時期提高至22萬億美元(2019年3月)。三年大瘟疫期間,美國國會暫停了債務上限,國債債務瘋狂飆升到27萬億美元。
分歧還可能導致嚴重經濟損失。今年1月19日,美國達到31.4萬億美元的債務上限之後,財政部長耶倫一方面使出乾坤大挪移本領,減少政府開支,用空間換時間,另一方面多次發出警告這樣會導致違約風險,讓全球經濟「自找災難」。全球主要評級機構惠譽和第四大評級機構DBRS晨星,還先後把美國放入AAA負面觀察清單,穆迪公司則給出了降級的觸發條件,表示6月中旬要支付美國國債利息,超過就要吃後悔藥了。
發出警告的,還有兩黨、商業團體和華爾街,他們說災難性的破壞包括:
⊙嚴重危害美國政府的信用評級
⊙影響美國的日常運作和經濟發展
⊙引起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
⊙減少對美國企業的投資
⊙威脅到美元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
⊙引發一輪避險行為
但迄今為止,上述嚴重問題從來沒有發生過。看起來兩黨只是藉機極限施壓而已,所以有人說每次美債危機就是一場「酒客政治鬧劇」。
華爾街巨頭、橋水投資創始人達里奧,還說「沒有真正的債務限額」。
「這是一場鬧劇,就像一群酗酒者制定法律來執行飲酒限制,當達到限度時,他們會進行一場鬧劇式的談判,暫時取消限度,讓他們可以進行下一次狂飲,直到達到下一次限制他們進行下一次鬧劇談判並繼續狂歡的時間」,他在LinkedIn上這樣寫道。
當然,我認為民意代表們和白宮吵架還是必要的。但有一點也很明確:危機不危,最後時刻總能達成一致。所以,大家不用擔心。
高聳雲端的債牆:美元會崩潰嗎?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國債能一直發下去。大家來感受一下美國的國債鐘:每時每刻都在增長的數字,就是子孫後代的負債,寅吃卯糧,這能長期持續嗎?
前幾天,有人算過一筆賬,說美國國債31.4萬億美元,現在利率高達5%以上,一年就要支付1.57萬億美元利息,而聯邦政府一年財政收入才4萬億多美元,美國政府很快要入不敷出了啊!
但實際上,這筆賬算得不對。因為一方面,這麼多國債是陸陸續續賣出的,大部份接近零利率,而美國利率是過去一年多才猛然上漲的,所以總負擔沒那麼嚴重;另一方面,高利率並不會無限持續,假如經濟出現問題,長期利率就會大幅下降。
我們以2022年為例,美國聯邦政府收入4.9兆美元,支出6.3兆美元,其中利息支出4,750億美元,佔總支出僅約8%,佔比非常低,也只佔收入的9.7%,即美國政府完全付得起國債利息,不會因此違約!
當然,還有人說,這一段時間,很多國家喊出了「去美元化」,中共、印度、巴西、阿根廷、馬來西亞和東盟都在推行貨幣互換。新華社甚至說,美元正在被各國拋棄。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這是一個假象。中國西京研究院的創始院長、經濟學家趙建指出,一個很簡單的現象足以證明,現在不是「去美元化」,而是「缺美元」,那就是居高不下維持強勢的美元指數,以及美元在國際貿易結算和外匯儲備中的佔比最近兩年不降反升。
根據全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公布的數據,2023年1月份各國貨幣在國際貿易中的支付份額,美元佔比40.12%、歐元佔比37.88%、英鎊佔比6.78%、日圓佔比3.15%,人民幣以1.91%的份額排名第五。而2021年同期,美元在國際貿易中的支付佔比為38.26%,人民幣佔比2.42%。可見,在一片「去美元化」和「人民幣將取代美元」的浪潮中,人民幣支付份額反而下跌21%,美元卻逆勢上漲接近5%。
他說,如果美元真是被去化,為何美元指數和國際貿易結算中的美元佔比還持續走強?這顯然與常識的邏輯不符。
好了,我們總結一下,今天的主要觀點:
1、美國國債從建國初期就存在,對美國立國、經濟發展和維護全球秩序起到了很大作用;
2、國債無法完全取消,相反200年來一路在擴大;
3、國債上限,是國會對聯邦政府的一種限制,也是兩黨相互制約的一個工具,讓白宮關門是常用的一記大招;
4、雖然看起來美債危機可能造成嚴重經濟和社會問題,但實際上從沒真正發生過,因為最後總能妥協;
5、雖然國債總規模高達30多萬億,但並沒造成嚴重的支付問題,這點利息目前應付起來綽綽有餘;
6、美債問題沒有造成美元信用問題,美元指數依然在走強,「去美元化」是一個假象,真相是各國普遍「缺美元」。◇
本節目可至乾淨世界頻道觀看:https://www.ganjing.com/zh-CN/channel/1eiqjdnq7go7cVXgAJjJp39H61270c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