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以來,多家美國大型銀行破產,在市場掀起軒然大波。矽谷銀行、簽名銀行和第一共和銀行紛紛倒下,這3家銀行的資產總額超過了2008年關閉的25家銀行的資產總額,這意味著,2023年的情況比2008年的金融危機還要糟糕。而且,從目前看,銀行的危機顯然還沒有結束。除了通貨膨脹、升息等因素導致銀行出現危機之外,還有消息說,社交媒體推特竟然是壓垮矽谷銀行的最後推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另外一邊,我們也看到,隨著美聯儲在過去一年大力加息,美國儲戶瘋狂湧入貨幣市場基金,而美國人的存款卻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那麼,為甚麼資金會瘋狂湧入貨幣市場基金呢?貨幣市場基金具有哪些特點?對於我們這些普通投資者來說,貨幣市場基金真的是無風險、高收益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些內容。

歷史上首次「由推特引發的銀行擠兌案」

要是說貨幣市場基金突然成為投資新寵,那還得從前一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矽谷銀行破產說起。

3月8日,專注於加密貨幣行業的銀門銀行(Silvergate Bank),宣布因貸款組合損失慘重而終止運營,銀門銀行成了今年美國第一家遭遇財務困難的銀行。

就在同一天,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縮寫:SVB),也宣布遭遇財務困難,在不到48小時內,銀行的母公司股價暴跌超過60%。3月10日,矽谷銀行在遭遇擠兌之後宣布倒閉。

隨後,總部位於紐約的簽名銀行(Signature Bank),3月12日,隨著客戶驚慌失措地擠兌,也閃崩了。

接著,恐慌變成全面拋售,美國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的股價在3月15日開始暴跌,不僅大量存戶琵琶別抱,投資人也紛紛「棄船逃命」。5月1日清晨,第一共和銀行,由全美銀行業龍頭老大——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以106億美元收購。

很多分析說,誘發銀行倒閉的最根本原因是美聯儲加息步伐太急、貨幣政策決定考慮不周,最終導致銀行陷入流動性危機,大量儲戶擠兌存款,把銀行金庫生生打出了一個巨大缺口。

那麼,是甚麼原因導致儲戶發生慌亂擠兌的呢?

「今日新聞」5月16日在報道中提到,在矽谷銀行出事前,眾多科技新創執行長和風險投資人在推特(Twitter)中提到,他們即將從矽谷銀行撤資,並呼籲客戶做好準備;同時矽谷銀行的縮寫「SVB」在推特被轉發了幾十萬次,短短兩天之內,股價大幅跳水、儲戶紛紛提取現金,最終只能黯然宣布倒閉。矽谷銀行前執行長貝克(Gregory Becker)近期也在聲明中表示,銀門銀行3月8日被清算之後,矽谷銀行被不公平地捲入了「負面評論」中,造成「謠言和誤解在網上迅速傳播,導致3月9日開始出現一場前所未有的銀行擠兌」。

針對矽谷銀行倒閉事件,美國聯邦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派翠克·麥克亨利(Patrick McHenry)也承認,這是歷史上首次「由推特引發的銀行擠兌案」。

要是說起過去銀行出現擠兌的場景,大家能想到的,應該是大批儲戶湧入銀行,在銀行門外大排長龍的街景,而銀行內通常都會把一大堆現金鈔票堆放在櫃台前,以此來安撫儲戶的心情。但是,現在時代變了,甚麼消息要是被社交媒體這麼一傳播,不管真的假的,儲戶們基本都是聞風而逃,不需要再去銀行,在電腦前就能快速把錢轉移了,這不僅加快了銀行擠兌的速度,甚至可以秒殺銀行,直接崩潰。

矽谷爆煲 3,000億美元巨款流入新避風港

有一個情況,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自3月8日,矽谷銀行爆煲之後,那段期間,共有3,000億美元的巨款流入了新的避風港。而就在同一時間,美國人的存款也剛好流失了3,000億。

那麼,這些錢去了哪個避風港呢?可能不少朋友,已經猜到了,對,就是貨幣市場基金。

從美國投資公司協會ICI(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的數據可以看到,截至5月17日那一周,大約有136億美元資金湧入美國貨幣市場基金,將貨幣市場基金規模提升到了 5.34萬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ICI的數據還顯示,截至3月29日,美國貨幣市場基金的資產當時達到創紀錄的5.2萬億美元,其中超過3,000億美元是在截至3月29日的三周內增加的。

儘管越來越多的人擔心,白宮和共和黨議員可能無法在6月1日的最後期限之前,就提高31.4萬億美元的債務上限達成協議,使美國陷入毀滅性的違約,但是,可以看到,仍然有大量的資金湧入貨幣市場基金。

長期研究貨幣市場基金領域的Crane Data總裁彼得·克萊恩(Peter Crane)表示,投資的貨幣市場基金避開了6月到期的國債。

根據美聯儲5月1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10日的那一周,商業銀行存款減少了264億美元到17.1萬億美元,這是連續第三周下降,創近兩年來最低水平。這回倒霉的輪到大銀行了,存款也在流失。

有觀點認為,這種趨勢不太可能會很快結束,並且有可能進一步加劇銀行體系的資金壓力。

4月初,英國第二大銀行巴克萊策略師也表示,向最安全的貨幣市場基金投入資金的浪潮才剛剛開始,預計明年還將有高達1.5萬億美元的資金流入貨幣市場基金。

說到這兒,可能有朋友會問,那到底甚麼是貨幣市場基金呢?

銀行存款收益0.5% 貨幣市場基金賺超4%

簡單來說,貨幣市場基金(Money Market Fund,縮寫:MMF),就是將投資人的資金,投入到各種高品質、低風險、高流動性的短期債券。包括,銀行承兌匯票、商業票據、短期政府債等等,其中最大的投資標的,就是美國的短期國債。

那麼,資金為甚麼會選擇貨幣市場基金呢?錢存在銀行,現在美國銀行平均的利率也就0.5%~1%左右,而放到貨幣市場基金中,隨隨便便就能獲得4%到5%的利息,而且錢放進去還能隨取隨用。很多人是看到了這個利差,於是,紛紛開始轉移走了自己的存款。另一方面,對安全性的追逐,也成為金融動盪時期,貨幣市場基金備受青睞的原因。

那麼,錢從銀行都跑了,對金融市場會造成甚麼影響呢?一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它會加劇眼下銀行的流動性危機。只要貨幣基金和銀行存款的利差依然存在,那銀行就會「血流」不止,可能還會有一些經營不善的銀行倒下。

儘管貨幣市場基金被認為是安全的避風港,但它們在之前的危機中經歷過擠兌,政府官員和評級機構警告稱,它們在壓力時期可能會繼續容易受到快速贖回的影響。也就是說,貨幣市場基金並不是百分百的安全港。

貨幣市場基金歷史上的危機時刻

我們一起來看看貨幣市場基金的歷史。貨幣市場基金最早起源於1970年,至今的50多年間,發生過2次基金淨值低於1美元的虧損狀況。

歷史上第一次的虧損紀錄,是在1994年,一家小型地區性貨幣基金股價低於1美元,不過因為規模小,很快得到救助,並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第二次是發生在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的時候。

當時全球最大的貨幣市場基金之一reserve primary fund,簡稱RF,就發生過一次巨大的危機,公司甚至因此而最終宣告破產。事情的起因是RF持有7.85億美元雷曼兄弟發行的商業票據,佔基金總資產大約1.21%。

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同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產倒閉,RF持有的雷曼票據瞬間變得一文不值。1.2%看上去不多,但市場卻被嚇壞了,因為他們意識到貨幣市場基金也不一定是完全安全的。很快,擠兌就發生了。更糟糕的是,由於投資人擔心基金的虧損,在24小時內基金被贖回了將近三分之二。

為了應對擠兌,RF馬上宣布把淨資產價值從原來的1美元降低到了0.97美元。這就意味著投資者已經虧本了3%的本金。同時,RF還宣布在7天之內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贖回申請。這下慘了,貨幣市場基金的兩大優勢,保本和流動性高,全部泡湯了。投資者一下慌了神,恐慌迅速蔓延至其它的貨幣市場基金,就算和雷曼兄弟沒有關係,也一樣面臨著投資者因為心理恐慌導致的擠兌風險。

最後,美國政府出手了。美國財政部針對貨幣市場基金提供了臨時擔保計劃,向投資者保證,截至2008年9月19日收盤時,持有的每股貨幣市場基金份額的價值將保持在每股1美元。

當然,RF的投資者除外。政策出台之後,投資者的情緒才逐漸平復下來,擠兌風潮也就很快平息了。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貨幣市場基金的危機就此告一段落。

我們再把視線轉回到當下,目前,貨幣市場基金如此瘋狂的「吸金」速度,當然也引起了美國政府的注意,財長耶倫警告說,這類基金已經對銀行體系暴露出明確的風險,而且最近的市場波動表明,加強金融體系的努力尚未完成。

前美聯儲經濟學家安德魯·萊文(Andrew Levin)也發出警告說,如果更多儲戶將資金存入貨幣市場基金,這些資金最終又會被存放在美聯儲,那麼規模較小的銀行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剛才我們講到的,2008年發生的擠兌事件,似乎讓人們心裏有了一個預期:如果貨幣市場基金再次發生這類的災難,政府一定會再次出手相救。可問題是,今年6月1日最後期限之前,債務上限是否能達成協議仍是未知數,美國政府自身都陷在泥潭中,投資貨幣市場基金真能萬無一失嗎?@

策劃:宇文銘
撰文:宇文銘
編輯:陳思雨
粵語配音:Ada
剪輯:曲歌
監製:陳思雨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