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地發生的兩宗蜜蜂螫人案引發社會關注,其中一單甚至出現致死事件,究竟蜜蜂螫傷的後果有多嚴重?怎樣應對蜂群才能避免「針鋒相對」導致兩敗俱傷?當蜜蜂入屋要怎樣處理?事實上螫人致死是頗為罕見的案例,只要處理得當就可以避免。本報記者專訪兩位「蜜蜂達人」,詳述遇到蜂類的應急自救方法。

面對城市住所、辦公環境中發現的蜂類或者蜂巢,很多沒有經驗的市民都會感到恐慌,若採取不當的方式驅趕蜂類,很可能會惹怒蜂群,從而招來蜂群的攻擊。5月12日一名漁護署職員在大嶼山工作時被多隻蜜蜂螫傷,之後不治,同日下午,大圍悠安街一名男工人維修斜坡期間,被蜜蜂螫傷後暈倒,需送院治療。本地蜜蜂保育團體「Beetales」共同創辦人Harry表示,漁護署職員遭遇不幸事件,或與有個人敏感與應對不當的因素,蜜蜂的特性只有在自我防衛時才會螫人。只要留意以下幾個要點,就可避免受傷。

蜜蜂達人表示,蜜蜂的特性只有在自我防衛時才會螫人,近日2宗不幸事件或與應對不當有關。(AARON CHOWN / POOL / AFP)
蜜蜂達人表示,蜜蜂的特性只有在自我防衛時才會螫人,近日2宗不幸事件或與應對不當有關。(AARON CHOWN / POOL / AFP)

大幅度及突然加速動作是禁忌 抱頭下蹲非上策

Harry提到,一般比較潮濕和下雨的天氣更容易吸引蜜蜂入室,蜜蜂對於人類大幅度的揮動動作或者突然加速的動作很敏感,但這正是人受到驚嚇時的本能反應,若人越安靜、動作越輕微,就越不會驚動到牠。

問及當人被蜂群攻擊時,蹲下抱頭或衣服蓋頭的動作是否有用,Harry認為這樣的動作不太管用,只要蜂群認為這個人有攻擊性,仍會持續攻擊,所以建議當遇到蜂群攻擊時,盡量保持冷靜,以平穩的步伐離開攻擊範圍,遠離蜂巢,直到蜂群認為這人沒有攻擊性的時候就不會再追。

若家中養了一些開花的植物,有時會吸引了蜜蜂進來。(CHRIS DELMAS / AFP)
若家中養了一些開花的植物,有時會吸引了蜜蜂進來。(CHRIS DELMAS / AFP)

燈光容易「引蜂入室」 關燈開窗放開生路

關注蜜蜂保育的本地企業「緯利」(Will Legend)行政總裁洪偉念(William)建議,若市民發現家中出現一兩隻「不速之客」,有蜜蜂「誤闖民宅」,很可能是因為家中養了一些開花的植物,吸引了蜜蜂前來。他表示,蜜蜂誤入室內空間,陌生的環境會令牠恐慌,其實蜜蜂不會主動攻擊人,人面對蜜蜂時的動作幅度不要太大,以免驚動蜜蜂。

關注蜜蜂保育的本地企業「緯利」(Will Legend)行政總裁洪偉念。(劉駿軒/大紀元)
關注蜜蜂保育的本地企業「緯利」(Will Legend)行政總裁洪偉念。(劉駿軒/大紀元)

他提到,因蜜蜂具有趨光性,建議將房間內的燈關掉,打開窗讓牠自己找到出口,飛出自然環境後,牠自然有自己的定位可以飛回蜂巢。如果發現飛入房間的是黃蜂,他認為處理的方法也類似,雖然黃蜂的攻擊性比蜜蜂強,但牠也不會無緣無故攻擊人,應牢記不要刺激牠,盡量冷靜處理,打開門放牠生路,千萬不要嘗試去捉牠,因為撲打可能導致蜂螫攻擊。

不慎被蜂針不須驚 謹記四步驟

若一般市民不慎被蜂螫到,Harry分享以下步驟:

1)離開現場 - 首先應該迅速離開被針現場,因為蜜蜂攻擊後可能會釋放訊號給同伴知道,可能會引發更多的蜜蜂前來現場。

2)拔針 - 可以善用身邊有的物品,例如信用卡或身份證,壓住蜂針順角度逆方向刮出,避免弄斷蜂針。

3)處理傷口 - 可以用番梘水沖洗傷口,冰敷亦可以減輕腫脹。

4)留意傷口情況 - 不同人的體質會有不同反應,一般疼痛大概持續5至10分鐘,傷口發熱腫脹,如果體驗到劇痛等嚴重反應,可能是對蜂毒敏感,要緊急求醫,醫生會根據個人的情況開抗敏感的藥。但如果5分鐘內發現並不太嚴重,只是像蚊子針過一樣腫了一些,建議可以用冰敷,不太嚴重的情況下,過一段時間身體就會自然痊癒。

對於蜜蜂螫人致死事件,Harry相信此類事件仍是少數,死亡主要是過敏引起,他建議如果大家擔心自己的體質是否過敏,可以去做致敏測試,若對蜂毒敏感,可以請醫生處方腎上腺素筆隨身攜帶,若遇到危急時刻,可以延緩過敏症狀,讓人有時間就醫。

民居、公園發現蜂巢 滅蜂並非唯一出路

目前食環署設有滅蟲的服務,若發現擾民的蜂巢,市民可以撥打食環署熱線電話求助。William提及,黃蜂(胡蜂)與蜜蜂是兩個完全截然不同的品種,黃蜂性情凶猛,攻擊性強,需要專人前去纖滅。市民可以先判斷是哪一種蜂,再決定處理方式。

食環署與一般的滅蟲公司主要使用的方法是使用除害劑將蜂群殺死,如果是蜜蜂的蜂巢,市民可以先判斷發現蜂巢的位置是否真的造成擾民,再決定處理方式:「如果是在社區的隱秘位置發現蜂巢,並不是人們經常活動的區域,蜜蜂巢能夠在那個地方持續成長,也就是說它已經熟悉了該社區,並且在社區找到足夠的食物來支持蜜蜂巢的持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建議市民讓蜜蜂繼續牠們的工作,不要因為我們看到牠們就將其定義為害蟲。我們應該將牠們視為昆蟲,讓牠們繼續履行牠們的工作。」

如果真的遇到在民居附近築蜂巢,或是城市公共空間出現蜜蜂蜂巢,William認為可以用遷移蜂巢的方式保育蜜蜂,而非將其趕盡殺絕:「蜜蜂是生態系統中很重要的一類昆蟲,我們目前有保育計畫,跟蜂農合作,協助將在市區環境影響城市生活的蜜蜂搬遷到安全的地方。」他舉例,近期在茘枝角公園內發現兩個蜜蜂巢,「緯利」與「Beetales」合作,將蜂巢轉移到安全地方,從而保育蜜蜂。他相信「人蜂共生」可以更好的保護大自然,並非一味將擾民的蜂巢趕盡殺絕。@

本地蜜蜂保育團體「Beetales」,共同創辦人Harry(中)分享遇到蜂類的應急自救方法。(劉駿軒/大紀元)
本地蜜蜂保育團體「Beetales」,共同創辦人Harry(中)分享遇到蜂類的應急自救方法。(劉駿軒/大紀元)

聖公會聖安德烈小學內舉行的「Will Legend 呈獻.520世界蜜蜂日體驗展」蜂巢展品。(劉駿軒/大紀元)
聖公會聖安德烈小學內舉行的「Will Legend 呈獻.520世界蜜蜂日體驗展」蜂巢展品。(劉駿軒/大紀元)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