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開花了,但花叢中已沒有蜜蜂嗡嗡飛舞,花兒無法授粉,也就不再有果實。農場裏母雞在孵蛋,但已沒有小雞破殼而出。農夫們已無法再養豬,因為新生豬仔太小,不幾天就會病死⋯⋯」這是55年前,生物學者Rachel Carson在其著作《寂靜的春天》中描寫的片段;而55年後的今天,科學家們驚呼,「寂靜的春天」正向我們走來!
科學雜誌《Plos One》日前發表了一項研究報告:過去的27年,德國昆蟲總數量減少了75%以上。這次研究時間跨度之長、觀察地域之廣都史無前例,所獲數據之驚人更是敲響了「昆蟲末日」即將到來的警鐘,而這或許終將對人類產生「致命」影響。
地球上最成功物種遭遇「滅頂之災」
昆蟲是地球生態不可或缺的部份,佔全球生命的三分之二;它們既是主要植物授粉者,亦是不少哺乳類、魚類、雀鳥等生物的食物。昆蟲的減少,必將引起食物鏈其它環節的混亂,最終導致更大範圍的失衡和破壞。
研究團隊從1989年開始,在德國63個自然保護區,以標準方法、類似帳篷的馬氏誘集器(Malaisetrap),每年蒐集逾1,500個會飛昆蟲樣本。團隊分析這些資料,發現樣本總量以平均每年6%的速度下降,27年來已驟降75%以上。
而且夏季到來時,樣本總量的下降程度更嚴重,甚至多達82%。夏天原本是昆蟲最活躍、數量最多的時候,如此的數據顯示昆蟲生態出現極嚴重的危機。團隊亦收集了詳細的氣候以及植被改變資料,雖然這些資料可以顯示每年或每季的昆蟲數目波動,但仍無法解釋昆蟲整體數量不斷下降的趨勢。
領導此次研究的荷蘭奈美恩大學(Radboud University)生態學家Hans de Kroon指出,「更值得警惕的是,飛行昆蟲的減少發生在這麼大的區域裏,而且比例如此之高。」昆蟲可以說是地球上最為成功的物種之一,其種類之多、生活地域之廣,都超出人們的想像。它們繁衍了上億年,走過了恐龍滅絕、走過了冰河時代⋯⋯卻在今時今日幾乎遭遇「滅頂之災」,這是為甚麼?
殺蟲劑是已經確認的罪魁禍首?
對於昆蟲數量驟減的原因,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答案。不過研究學者們估計,人類大量使用殺蟲劑、入侵野生環境等都會令昆蟲數目大減。
此次參與研究的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生物學家Dave Goulson認為,昆蟲消失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為昆蟲離開了自然保護區去尋找食物,但其它農地亦無法給它們提供足夠的食物,加上殺蟲劑的影響等,都促使昆蟲數目減少。不過他強調,現在人們對昆蟲數量減少的原因仍未有定論。但他指出,如果「昆蟲末日」真的來臨,那麼人類最終也無法獨善其身。
英國環境事務部首席科學顧問Lan Boyd與其同事Alice Milner在9月已發出警告,各國都錯誤地假設殺蟲劑大規模使用是安全的,但其劑量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一直被忽視,我們面對的環境危機可能更為嚴峻。
另外,在研究「蜜蜂失蹤之謎」時,研究人員也指出,諸如營養失調、基因改造作物、農藥與殺蟲劑、電磁輻射、病毒與真菌等都可能是「蜜蜂殺手」。
此前,在歐洲和加拿大進行了兩項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田野研究。研究人員在英國、德國與匈牙利範圍超過2,000公頃的田野裏,施放了三種不同的蜜蜂到冬季油籽類油菜作物上,這些農作物分別噴灑上拜耳集團製造的「可尼丁」或先正達出品的「賽速安」。
結果在匈牙利,蜜蜂的存活率降低,蜂群數量減少24%,且在英國的存活率是「非常低」。在德國則未見顯著減少,研究人員歸因於當地有其它可供選擇的花類來源。
有一項在加拿大進行的研究也顯示,暴露在類尼古丁殺蟲劑之下的工蜂與女王蜂會提早死亡,且整體蜂群的健康狀況也變得比較差。
此外,德國蘭道大學(Uiversity of Landau)還發現,蜜蜂若靠近電線,行為就會改變。一項規模有限的新研究顯示,蜂巢附近若有手機,蜜蜂就會拒絕回去,顯示手機也可能是造成蜂群崩解失調的原因。科學家分析說,手機發出的輻射會擾亂蜜蜂的導航系統,使蜜蜂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多國科學家憂心 呼籲開展大規模研究
德國昆蟲的研究報告一經公佈,引起了多國科研人員的重視和憂心。來自丹麥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Statens Naturhistoriske Museum)的昆蟲研究員帕博(Thomas Pape)在接受丹麥電視二台(TV2)採訪時表示:「我認為我們應該擔心,因為如果德國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丹麥也是如此。」
他同時也認為,越來越多的城市和道路挑戰著大自然的自由發展,他說:「毫無疑問,昆蟲是大自然良性循環的重要環節,我們的大自然需要昆蟲來使這個生態系統運轉。」
但是帕博無法說明丹麥的昆蟲問題到底有多大,因為在丹麥還沒有類似的數據。丹麥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正著手準備對丹麥的昆蟲情況展開調查,並有望在四年內得出結果。
挪威自然研究所(NINA)的研究人員Frode Ødegaard也對昆蟲數量驟減感到非常震驚。他認為這個研究很有說服力,63個自然保護區的昆蟲數量都下降了。
他對挪威廣播電台(NRK)表示,過去我們經常聽到物種消失,但通常是個別物種或在特定的環境下某物種消失。例如歐洲草原蝶(Europeangrasslandbutterflies)就被發現過去十年大減50%。但這個報告涉及到生物總量下降,這是更有說服力、更為驚人的數據。
在被問及挪威是否有存在類似現象時,Ødegaard回答說:「如果你坐飛機到中歐,會發現地上都被成片的田地所覆蓋,挪威地勢崎嶇不平,不能開闢成良田,這對昆蟲而言是個好消息。我們也沒有很好的跟蹤檢測系統,所以我們根本不知道挪威這方面的情況。但如果全世界都像德國那樣,那麼我們的生存基礎就會消失。」
來自美國紐約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昆蟲學家John Losey,對此項研究報告所覆蓋的時間跨度、空間和棲息地範圍印象深刻。該研究在非常廣的自然保護區採集信息,包括草原、沼澤、沙丘、荒地、灌木地和人類居住區的邊緣地帶。
參加研究的昆蟲專家豪曼表示:「設立這些自然保護區的目的,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持生態系統的運轉功能,但昆蟲在這些區域大量消失,這是很驚人的警告!」研究團隊認為,其它地方也急需進行類似研究,了解昆蟲數目變化,並制定相應對策保護昆蟲生態。
洛西(John Losey)也表示,昆蟲總量的下降程度令人驚慌。其它的研究估計,全球昆蟲生物量下降幅度在50%以下,雖然也令人不安,但並不像德國實地調查的結果這樣如此恐怖。
常見物種正在遭受看不見的打擊
今年7月份,《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全球有大量物種的個體數量正在減少或滅絕。在此報告中,斯坦福大學生物學家Paul Ehrlich以及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生態學教授Gerardo Ceballos引用了驚人的新證據,證明人們認為的常見物種正在被一種看不見的方式打擊著。
在所研究的27,600個陸地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物種中,有近三分之一的物種從數量和生存領土範圍來看正在縮小。這些並未被視為瀕臨絕種的生物,在過去數十年中,這些物種的個體數量減少幅度高達50%。
任何物種如果其數量在不斷減少,最終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滅絕。有科學家稱,地球上的物種正在以比正常滅絕速度快約100倍的速度走向滅絕,實際情況也許還會更糟糕。也就是說,地球已進入第六次物種滅絕時代。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