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英國內政部的最新資料,自從2021年1月31日開始接受香港人透過申請BNO 5+1簽證來英國定居,到2022年12月31日不足兩年時間之內,總共批出了153,708份申請,佔整體申請人數比例的95.65%。估計包括他們的子女其他親人在內,移居英國的人數應該大概不少於25萬。

就算未計算移民美、加、澳、紐,及其它歐洲地區,例如葡萄牙的黃金簽證在內,兩年之間離開香港的人數,起碼有30多萬人了。這個數字與香港政府統計處過去兩年發表的年中人口數據大致吻合。就算扣除離開香港的海外僑民及原本在香港工作的外籍人士,香港人過去兩年的移民數字應該大概也有30萬左右。如此短時間之內,有這麼多香港人離開香港,問題的嚴重性可以說是空前。

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英達成協議,同意在1997年把香港的主權移交中國之後,便出現了第一波大批香港人短時間外移的移民潮。由1984年到1988年之間,每年平均有二萬多人離開香港。當時的移民趨勢雖然在加快,但仍不至於一窩蜂。幾年之間都穩定在二萬多至三萬人之間。顯然這是因為當年有人看淡,對「未來」感到擔心,但還不至於對「現實」感到恐懼。

另一方面,當年有不少人看到中國大陸推行經濟改革開放,也不無幻想與盼望。特別是年輕世代,他們的移民傾向並不嚴重。兩所傳統大學及理工學院的在學師生及新畢業生,當年也不見得有移民的躁動。當時移民的,主要都是中年以上,有一定資產與收入的專業人士。所謂移民潮,也只是移民數字比過去有所上升,但也不至於急速飆升,到了大概每年30,000這個高峰水平,就再沒有大幅度增加。

當年正值香港的政制走向開放,有部份大學生及積極分子本著「關心社會、認識祖國」的情懷,又對「民主回歸」有幻想,「移民」這個選項在年輕人之間根本就不成話題。當時大學內的國是學會、學生報、學生會的搞手及學生領袖,大部份都是今天所謂的「左膠」或「大中華膠」。有一些畢業之後還加入左派機構工作。我認識的幾位學生會領袖,畢業之後還加入左派工聯會的競選團隊,幫他們助選區議會及立法局,後來更成為這些機構的議員助理及幹事,原因是他們覺得要幫助及支持香港的傳統建制派參與香港走向高度自治及迎接一國兩制的遊戲。

到1989年,發生了震撼全球的「六四事件」,引致香港人對九七年之後的信心流失,結果引發了第二波的移民潮。當中共出動軍隊鎮壓學生,中共透過推行改革形成的脆弱信任便差不多被完全被摧毀,中共政權與香港人的蜜月期也正式步入終結,所有幻想與信任都不復存在,也一直難以重建。

這第二波移民潮比80年代中那第一波嚴重得多。由1990至1994年間,平均每年有6萬人離開香港。因為離開九七主權移交只有不足10年,當時的移民情況甚至帶有點恐慌性。最標誌性的事件是新加坡駐香港辦事處派發移民申請表格時,到場搶表格的人數多到連辦事處的櫃枱也推翻。

這第二波移民潮大概也是延續了5年,直到1994年底之後就慢慢平靜下來,期間大概有30萬人離開了香港。80年代中的那第一波移民潮也是大概延續了5年,但這一次移走的人數,是上一次的三倍。

所謂「開放改革的總設計師」鄧小平1992年南巡之後,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步伐加速,中國經濟加速融入世界體系,香港作為在中國的南方門戶,得到了很多機會,經濟增長很快,有不少人重燃了對中國的幻想,或者起碼恢復了對香港的幻想。移民動力開始緩和下來,部份移民海外的也回流香港找機會。

如果把這兩波移民的數據與2020年之後的最新一次移民潮作個比較,可以看得出現時的情況比之前兩次嚴重得多。

由北京制定《國家安全法》,破壞「一國兩制」之後這兩年半之間,香港人口流失了30多萬。這個數字等同第二波移民潮的總人數,但時間只用了不足一半。不足兩年半之間,平均每年大約有13萬人離開香港,這比之前兩次移民潮每年的平均移民數字高出了一倍至六倍,情況可以說是嚴重得多。

之前那兩次移民潮發生,主要是因為對前景感到憂慮,而不是有甚麼即時的危險,所以當中國大陸的情況有改善的情況下,有部份移民海外的香港人會選擇回流。但當前這一波移民潮,顯然情況不是一樣。大部份人都已經對香港發生的事有了一個清楚的判斷,任憑官方如何狡辯都掩飾不了。香港原有的制度及生活方式已經受到破壞,「一國兩制」已經不保,法治已經受到摧毀,多方面的自由都已經受到扼殺,而扭曲事實、扼殺新世代自由意志的洗腦教育已經是清楚不過的事實。很多香港人確實感受到即時的政治風險,部份甚至有人身安全的憂慮,因此有更多年輕世代流失。

根據過去兩年香港民意研究所進行的幾次香港人移民意向調查,發現穩定地有五成香港人有移民的念頭,兩成半到三成被訪者已經開始作出部署。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中心進行的調查,結果也是相差不遠。

根據香港民意研究所的數據,有移民打算的那些港人中,近三分之一已經在採取具體的準備行動,包括已經申請。由產生移民意念到作規劃打算,比例差不多是二對一;再由規劃打算到採取具體移民行動部署,比例是三對一。這種比例轉變,顯示的是十分強大的移民動力。

必須明白,移民始終是一個風險大、代價高的抉擇,從人口學理論及人口遷移的觀點來看,由勾起意念到採取行動,一般情況下會降低至只有3至4%左右。但香港今天情況卻顯然不同,由意念到規劃,再到行動的比例演變,顯然是少見地高,也反映了香港人移民海外的動力十分之強。

這麼短時間之內有這麼多人離開香港,產生一個如此龐大的移民比例,動力又如此強韌,背後的原因顯而易見。

而且,跟以往兩次移民潮還有一個明顯的不同,就是很多人已經破釜沉舟,沒有重回香港生活的打算。因為就如上面所說,這一次已經不是疑慮,而是已經清楚顯現了的政治現實。以前兩次移民潮出現過的「太空人現象」,或者大規模的「回流現象」,顯然不可能再出現。2021年底的時候,英國內政部曾經進行過一個調查,發現當年移民英國的香港人,有96%就清楚說完全沒有回香港生活的打算。

除了破釜沉舟之外,這一波移民潮另一個值得留意的地方是這一次離開香港的,大部份都是香港社會的精英及新世代。

單由2020年中至2022年中這兩年之間,24歲以下的人口減少了大約10萬人,如果把25歲至29歲的包括在內,便總共失去了15萬人。年輕世代已經成為這一波移民潮的主角,這是與之前兩次移民潮最明顯的分別。

流失的人口,可以得以補充嗎?先不討論所謂「搶人才」,如果只看自然的人口替代,香港社會其實正在嚴重失血,也面對嚴重的貧血。◇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