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教學、使用數碼平台成為學生生活一部分。港大一項研究發現,較頻繁使用數碼媒體進行社交和娛樂等,會損害中小學生的網上學習自我效能感。相反,數碼素養(包括資訊和數據素養、溝通和協作能力、數碼創作能力、數碼安全和解難能力)較高的小學生,更有可能在網上學習中有較強的自我效能感,但對中學生而言並無明顯關聯。
由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首席研究員陳鐘榮博士、聯合研究員羅陸慧英教授和陳嘉琪教授領導進行的「數碼素養360(2022)」的最後一輪研究結果今(30日)公布。參與是次研究的學校來自全港16區,包括來自20所小學的2,014名學生和31所中學的6,014名學生。其中1,024名小學生的家長和1,875名中學生的家長以問卷回應,與其子女的問卷回應吻合。此外,有886名教師和271名學校領導層參與,問卷調查於2022年7月至9月初進行。
研究發現,社經地位較高的中學生較有可能在網上參與較多的社交和娛樂活動,另外社經地位較高的小學生,較有可能遭遇較少網絡欺凌。但是較頻繁使用數碼媒體進行社交和娛樂、運用較多消極認知情緒調節策略和遭遇較多網絡欺凌,會對中小學生的網上學習自我效能感產生負面影響。
此外研究指出,儘管網絡欺凌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但數碼素養可以減少學生受到網絡欺凌,包括成為欺凌者和受害者的可能性,進而保護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中學生的數碼素養較高,與其作為網絡欺凌旁觀者的經歷有關,這可能是由於他們愈來愈頻繁使用互聯網,及其對網絡欺凌的意識有所提高。
良好親子關係影響學生福祉
在不同的子女教養實踐中,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最強的是良好的親子關係;數碼育兒、家長家中管教參與度和家校事務參與度,則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相對較弱。 社經地位對親子關係、數碼育兒和家中管教參與度有正面作用。
子女教養的4個不同方面,包括親子關係、數碼育兒、家長家中管教參與度和家校事務參與度,均有助於學生,尤其認知情緒調節策略和自我調節學習策略方面。
學校能促進教師網上教學自我效能感
研究稱,學校對數碼科技的運用和積極的校園氛圍,是促進教師網上教學自我效能感的關鍵因素。學校領導層在教學上運用數碼科技,發揮示範作用,加上掌握教師加強數碼科技運用的部份成功經驗,或有益於提升教師網上教學的自我效能感。另外信任與合作營造了積極的校園氛圍,有助於提高教師網上教學的自我效能感。
研究團隊建議,學校應提升學生的數碼素養,提供機會使他們掌握自我調節學習策略,及積極認知情緒調節策略。學校亦應與家教會及相關社會組織,探索如何協助家長提高教養子女各方面的效能。
此外家長需注重培養與孩子的良好關係。社區中的專業人士、社區團體、企業和政府機構等應加強合作,為學生提供情感和社會支援,並幫助家長實踐有效教養子女的方法,及支援學校發展。@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Miss NTD選美大賽現正接受報名:
https://bit.ly/MissNTD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