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觀滄海日,壁掛崑崙圖。
大隱在朝市,塵中一丈夫。

——太極真人張三豐《題夢九丹房(集古)》

誰都知道,張三豐真人是中國古代有名的隱世高人、修真道者、太極修法創立者。據汪錫齡敬述的《三豐先生本傳》說,張三豐(當時叫做張通,字君實)有一次遇見一位邱道人,「劇談玄理,滿座風清」,於是乎張三豐有了「方外之想」,就出遊尋仙訪道。這一出遊,遊遍燕趙齊魯、韓魏秦隴,終於在出遊將近三十年時,在元仁宗延祐元年,於終南山遇見火龍真人,方得傳以大道。此時,張三豐已有六十七歲了。四年後,火龍真人授命出山修煉,於是張三豐「立辭恩師,和光渾俗」,到世俗混跡。從此,張三豐開啟了亦修亦隱的「大隱」修煉形式,既隱於山林道場,也隱於紅塵朝市,形成了張三豐獨特的隱逸生涯。

到明朝初年,「張三豐」的仙風道骨的名號與神蹟已在修煉界與人世間傳聞不斷,盛名遠播。明太祖與明成祖都先後詔求張真人。張三豐真人一概避而不見,宛若隱跡的神龍,見首不見尾,活脫脫就是一位隱逸仙人。

不拘泥於《周易》的「遯」義

拜讀了張三豐的古文《八遯序》後,方才豁然醒悟,張三豐真人於隱逸之文化,自有其獨特之心得,且高尚其志。

《易經.遯卦》:「《象》曰:天下有山遯。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周易正義》也註疏說:「遯者,隱退逃避之名。陰長之卦,小人方用,君子日消。君子當此之時,若不隱遯避世,即受其害。」於此可知,在「遯卦」的時代,相當於陰氣生長的時代,在人世社會的表現就是品格屬於小人的人開始大行其事,而品格屬於君子的人開始受到壓抑甚至被迫害。所以,有正念的人,有信念的修行人,有品德的君子在這樣的時代就要學會迴避和隱退。從《周易》的文本解說看,「遯卦」預設的是一種社會時代的特徵:陰長陽消。然後有品德之君子等人依此社會現象需要作出對映的抉擇,要麼接受挑戰,迎難而上,會因此而遭困苦甚至被迫害;要麼就選擇隱退避世,不同流合污,在獨善其身的情況下高尚其德。

不過,張三豐真人對於「遯」意的理解,似乎別有意涵,並不受《周易》「遯卦」意思的約束。他說:「遯之為用,妙矣哉!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不謁君公,不逢權貴。不以長生之術,分人主勵精圖治之心。自求自用,自得自娛。望之若白雲之在天,而舒捲無定也;即之如明月之印水,而動盪難收也。或隱㕓市,或居山林,或雜儔伍之中,而人不識。」(《張三豐先生全集‧卷二‧八遯序》)

觀張三豐的「遯」義,不僅給人了解到道家風格的「隱遯深藏」的生活態度,而且,還讓人理解到張三豐真人自由從容地穿越山林、凡俗與仙界的界限。張三豐畫像。(公有領域)
觀張三豐的「遯」義,不僅給人了解到道家風格的「隱遯深藏」的生活態度,而且,還讓人理解到張三豐真人自由從容地穿越山林、凡俗與仙界的界限。張三豐畫像。(公有領域)

張三豐的表述,既體現一種道家特立獨行的原則,又蘊涵著修者仙風道骨的詩味。張三豐對於「遯」的理解,本質上不是為了逃避現實而「遯」的,而是「假(借藉、藉由)遯而深藏」。按照他的原文意思,可以這樣解讀:對於他這樣的「遯者」,天子無法把他當作臣子使喚來使喚去的;執於名利的高官權貴也無法與他結成名利之朋友;而他自己雖然是修道之人,也會長生之術,但是也不以此術討好君王,讓君主分心,反而激勵人世間的君主勵精圖治。可以說,張三豐非常嚴謹恪守道家修煉的「自求自用,自得自娛」的修真原則,遠望如同藍天飄浮的悠閒白雲,舒捲無定;近看如同明月映照於清水之中,波浪蕩漾,難以捉摸。晉代王康琚《反招隱詩》說:「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古人一般認為,隱士分兩種,小隱就隱在山林,大隱就隱在朝市。可是,張三豐更加不拘一格,在山林裏他能夠隱遯,在㕓市中他也能夠隱遯,或者混跡進入一堆人之中也能讓外人看不出他與其他人的差別。

觀張三豐的「遯」義,完全超越了《周易》文本設定的社會環境,不僅給人了解到道家風格的「隱遯深藏」的生活態度,而且,還讓人理解到張三豐真人自由從容地穿越山林、凡俗與仙界的界限。這或許不是一般的道家修行所能達到的境界吧。

「八遯」彰顯的隱逸風骨

以前,總以為張三豐這樣的大德高道,俊逸神采,傲然天驕。很難想像,張三豐對歷史上的隱逸高士也有特別的尊崇,還特別提出「八遯」說。「八遯」,意思就是,張三豐採用《周易》的「遯卦」的「遯」義,代表一種他屬意的隱逸精神,而歷史上正好有八位隱逸品味的名人,符合張三豐的理想嚮往,於是就有了「八遯」之說。這八位隱逸名人分別是:漢代的嚴光、法真;晉代的陶潛、戴逵;唐代的盧鴻、軒轅集;宋代的陳摶、林逋。

嚴光,字子陵,漢代會稽餘姚人。他與後來成為東漢光武帝的劉秀,曾經是同學。劉秀打下天下後,嚴光就隱身不見了。劉秀想念嚴光的賢德,就命令四處尋訪。後來找到了,嚴光拒絕入宮覲見。於是,光武帝抽了個時間,親自到嚴光的館舍床邊問候。嚴光說:「上古時代陶唐堯帝,品德卓著,當時的高士許由聽說堯帝要讓位給他,他就趕緊臨水洗耳去了。人各有志,何必相迫呢?」光武帝知道難以說服嚴光,聊了一些,就離去了。

後來,光武帝還是延請嚴光入宮,數日都在談經論道,給予光武帝非常多的經世治國道理。有一晚,光武帝與嚴光同榻共眠,嚴光竟然把腿腳壓在光武帝的肚子上。第二天,掌管天文的太史官緊急覲見,奏報皇帝有客星侵犯御座,甚是危急。光武帝大笑不已,說道:「沒有事。是昨晚朕與老朋友嚴子陵共臥,才有此天象的。」後來,不論光武帝有多少次給嚴光任命和恩賜官職,嚴光都沒有領受,一直在家裏耕作,直至去世。

《帝鑑圖說》插圖《賓禮故人》,描繪光武帝劉秀把嚴光請進宮中,兩人推杯換盞,把酒敘舊。(公有領域)
《帝鑑圖說》插圖《賓禮故人》,描繪光武帝劉秀把嚴光請進宮中,兩人推杯換盞,把酒敘舊。(公有領域)

法真,字高卿,漢代扶風郿人。他為人好學,博通內外圖典,門下弟子數百人,被稱為關西大儒。當時漢順帝對他早有耳聞,屢次徵召入朝為官,皆不赴。法真對大家明志說道:「吾既不能遯形遠世,豈飲洗耳之水哉?」可知,法真也以上古陶唐時代的隱士許由為模範。法真的友人郭正讚歎說:「法真名可得聞,身難得而見,逃名而名我隨,避名而名我追,可謂百世之師者矣!」不求名者,反而名聲相隨,廣傳天下。

陶潛,字元亮,又字淵明,相傳為東晉大將陶侃的曾孫。他為人閑靜少言,不羨慕榮華富貴,愛好寫詩著文,詩文內容「頗示己志,忘懷得失」,別有一番高古隱遯的情志,後人譽為「隱逸詩人之宗」和「田園詩派之祖」。尤其他的名篇《桃花源記並詩》,記錄了避世的世外桃源的美境,打開了世俗對不同時空環境世界的視野與理解,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遯隱」精神,增添特別濃重的仙話趣味。

戴逵,字安道,東晉譙國人。少年時就博學,「好談論,善屬文,能鼓琴,工書畫」。可謂是多才多藝,當時人都對他驚歎不已。當時的晉朝宗室武陵王司馬晞,聽說戴逵的才藝,就派人邀請戴逵。戴逵一點也不客氣,當即打破琴弦,正色說道:「戴安道我不做王侯門下的伶人。」司馬晞非常憤怒,只好請他的哥哥戴述代替他。晉武帝也屢次徵召,戴逵就逃到吳地。戴逵一生結交名士,如:郗超、劉炎、謝安、王徽之等等。他不僅書畫甚佳,又善刻鑄佛像,是東晉時代的頂級藝術家。而他隱逸不仕的精神與多才多藝的成就,為當時朝野名流所敬重。

盧鴻,又名盧鴻一,字浩然,字又作顥然,唐代范陽人。他時常隱居嵩山。唐玄宗時開元初年,屢次徵召入朝,他都不赴。開元六年,盧鴻決定入朝,覲見唐玄宗,但是不行跪拜禮。宰相派人問他,為何對皇帝不行禮?他回答:「臣聞老君言,禮者,忠信之所薄,不足可依。山臣鴻一敢以忠信奉見。」盧鴻的意思是,「我聽說太上老君講道時闡明,『禮』的出現,會讓忠信的行為淪為澆薄,以後會有大亂。所以,『禮』不足以作為依靠,我盧鴻作為一位山臣小民,願意以『忠信』來勇敢地奉獻覲見皇上。」唐玄宗聽說後,非常敬佩,就另外設宴賞賜盧鴻。接著,唐玄宗想繼續給盧鴻賜官授爵,盧鴻完全謝絕,就又回山中隱居。後來,盧鴻開闢學廬,授徒數百人。盧鴻也以書畫聞名,據說其山水畫《草堂圖》堪比王維的手筆。

軒轅集,唐武宗與唐宣宗時期人,隱居在羅浮山。著名詩人皮日休、陸龜蒙、李洞都為軒轅集寫過寄贈詩。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羅浮山人軒轅集被召入皇宮。唐宣宗直接問道:「先生如此長壽,可否有長生之道傳授給朕?」軒轅集說道:「徹聲色,去滋味,哀樂如一,德施周給,自然與天地合德,日月齊明,何必別求長生也。」意思是說,「屏去對聲色和滋味的各種慾望,心情保持平和,不過度哀傷與歡樂,德澤他人,施惠周邊,自然而然就會像天地一樣的品德,像日月一樣的光明,又何必尋求長生不老之術呢?」大中十三年春,軒轅集堅決要離開皇宮,前往羅浮山繼續隱修。

唐宣宗不得已放行,臨行前只好再問他:「朕擁有天下,還能夠得到多少年?」軒轅集就取筆寫「四十」兩個字。古人寫字是豎排的,軒轅集寫到下面「十」字時,在豎筆收尾的時候,筆畫往上挑得高高,好像這個「十」字要跑到「四」字的上面。不久,唐宣宗駕崩,在大中十四年二月入葬。人們才驚覺,軒轅集的預言是說唐宣宗在位虛年為十四年。

林逋,字君復,宋代杭州錢塘人。他性格恬淡好古,不趨榮利,在杭州西湖的孤山結廬隱居。他不仕不娶,與梅花、仙鶴作伴,世稱為「梅妻鶴子」。他不僅詩詞寫作多有奇句,風格「澄浹峭特」,而且擅長書畫。為人稱頌的名句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和靖集‧山園小梅》)。朝廷屢次徵召皆不赴。他去世後,宋仁宗賜諡號「和靖」,後人稱他為「林和靖先生」。

陳摶,字圖南,五代亳州真源人。年輕時他就精通經史,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後來遇到談吐不凡的高尚之人,就決意隱居修行,先後去了武當山和少華山。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周世宗聽聞陳摶修道名聲,就派人送他到皇宮中,一留就留他一個多月。周世宗問他傳授黃白煉金長生之術。陳摶答道:「陛下是四海之主,應當以治理國家天下為念,為何要留意這些黃白之事呢?」周世宗聽了也不責備,給陳摶封官厚賞,陳摶依舊回山隱修。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陳摶有幾次前往朝廷皇宮。

當時宰相宋琪問道:「先生得玄默修養之道,可以教人乎?」陳摶回答道:「陳摶乃是山野之人,沒有方術可傳。現今聖上博達古今,深究治亂,是一個明君。你們君臣正要協心同德,振興國家,化治天下,如此勤懇力行,就是非常好的修煉了。」宰相宋琪聽說後,稱善不已,匯報給宋太宗。宋太宗因此更加敬重陳摶,下詔賜號「希夷先生」,並留陳摶在皇宮中數月,與之談道論經,然後放陳摶回山修行。後來,陳摶時常隱居華山,開門授徒,將中華易學體系傳播到人世間,使得有宋一朝,開闢燦爛易道之學,孕育諸多易學大儒。

五代時,陳摶時常隱居華山,開門授徒,將中華易學體系傳播到人世間,使得有宋一朝,開闢燦爛易道之學,孕育諸多易學大儒。《陳希夷(陳摶)睡圖》,日本畫家長谷川等伯繪,日本石川縣七尾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五代時,陳摶時常隱居華山,開門授徒,將中華易學體系傳播到人世間,使得有宋一朝,開闢燦爛易道之學,孕育諸多易學大儒。《陳希夷(陳摶)睡圖》,日本畫家長谷川等伯繪,日本石川縣七尾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張三豐總結說:「從古稱真人者,必須外達真氣,內涵真心,入有真操,出有真守,實之而得。夫真道,棄世而不戀世,避人而不見人,不為勢利所羈勒,不以黃白欺世主。……由漢迄宋,其間明元機者,如吾尊崇之八遯,清風峻節,或逃名,或卻聘,或功成勇退,或世衰遯藏,其懷真不露,奚常以長生藥衒朝廷哉?」(《自題〈敕封通微顯化真人誥命〉後跋》)

小評

張三豐對「八遯」的推崇,既向朝廷表明了自己「真隱、真遯」的隱修態度,也充份展現了古代歷史上正統有高德的隱士人生。這些典範不僅給予皇帝和朝廷的啟迪,也為普通世人在修道修德方面樹立示範,可謂是良苦用心啊。

張三豐揭示了中華正派正統的隱遯精神和隱逸文化,一直為歷代有高德的隱士們繼承著,成為一種特別的有原則性又有繼承性的中華傳統文化現象。正派的隱遯之人,能夠以不同社會風貌和社會角色出現,同時他們往往對社會的文化和藝術有特殊的貢獻。高尚的品德操守和徹底的隱逸態度是他們的共同特徵。

同時,張三豐沒有侷限性地解讀《周易》文本,自有道家修煉的玄機妙理。道家易學體系的認知往往不等同現存的《周易》文本,其蘊藉有更廣闊的道德意涵。這也彰明,中華文化深邃無比,廣闊無邊。

從八位隱士的歷史片段,就可知,張三豐真人熟知經史,自有真知灼見。張三豐真人推出「八遯」典範,不僅僅揭示出中華廣泛存在的隱逸文化之中的某個方面特徵,也親身歷練做文化總結和修行傳遞,為現今人們進一步理解和研探隱逸文化的實質與中華文化的精髓,做了非常明確的示範。

不知諸位看官善人,您對中華的隱逸文化有甚麼新的發現嗎?#

參考資料:
《張三豐先生全集》
《周易正義》,唐代孔穎達註疏本
《先秦魏晉南北朝詩》,近人逯欽立輯錄
《後漢書》卷八十三,嚴光法真傳
《晉書》卷九十四,陶潛戴逵傳
《歷代名畫記》,唐代張彥遠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二,盧鴻一傳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六,盧鴻傳
《宣和畫譜》,宋代
《舊唐書》卷十八,軒轅集事跡
《宋史》卷四百五十七,陳摶林逋傳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