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言語、語言和閱讀實驗室周四(9日)發表一份關於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香港小學生在網上學習的調查報告,顯示部份特殊學生在網上學習的焦慮感較高,而學習成效,包括享受感、應用能力、動力則較低,呼籲學校及家長多留意學生在社交及情緒方面表達的問題,並建議政府向有關學生及其家庭提供更多支援精神健康發展的資源。
為了探討一般發展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香港小學生在網上學習時面對的挑戰,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佟秀麗和其研究團隊開發了「網上學習態度問卷」和「網上學習過程問卷」,並深入訪問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其家長和老師。
研究的第一階段,研究團隊招募506名家長或照顧者,包括327名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家長和179名一般發展學生的家長﹑254名小一至小六學生,包括158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和96名一般發展學生,以及101名老師參與「網上學習態度問卷」和「網上學習過程問卷」,以及接受視像訪問。
調查發現相比一般發展學生,家長和老師一致認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對網上學習的焦慮感較高,而學習成效,包括享受感、應用能力、動力則較低。而根據老師對有不同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評分,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學生在網上學習期間,表現出較高的焦慮感和較差的時間管理,而有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的學生則表現出較差的時間管理及較低的學習投入度。
港大教育學院總結調查結果,表示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普遍認為欠缺實體課堂氛圍,產生孤獨感,所以他們的學習動力較低;與老師和同學的互動機會減少,所以他們在建立友誼上遇上困難;亦因為較少抄錄筆記和缺乏課堂訓練,所以他們的學業成績變差。亦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家長對如何監管學生的網上學習過程,以及如何使用不同的網上學習平台表示擔憂。老師則在重新設計網上課堂活動,以迎合不同特殊教育需要方面表示困難。
港大教育學院作出多項建議,包括有關機構應考慮把電子科技訓練納入教程,以提升學員的科技應用能力,活用科技為有各類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設計合適的網上教材;為學員提供培訓工作坊和課程等額外的培訓機會,增加學員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及其家長/照顧者的心理健康等議題的了解。
另外,老師可考慮在網上課堂內安排有特殊教育需要和一般發展的學童組成「共融小組」,以製造一個平等共融的學習環境;而家長可更積極地協助子女投入網上學習,在社交及情緒表達上給予子女更多的支持,以及適當地向校方和老師表達自己對孩子在網上學習時的顧慮。政府可考慮向本地研究增加撥款,以利用先進科技和科學方法研發具實證支持的多媒體的教學和訓練平台,為有不同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支援。@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