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認識周冠威導演,但十分敬佩他,聞說他的新作《一人婚禮》票房失利(上映六天僅收二百多萬港幣),場次越cut越少,還被人斥為「爛片」、「呃錢」,令我訝異。周冠威拍「爛片」?我不信。今天終於有機會看到電影,想談談觀後感。

最重要的話寫在前頭:《一人婚禮》絕非爛片,儘管它也不是典型賀歲片、笑片、文藝片、cult片……我不曉得如何分類,只覺得片如其導,電影非常周冠威——因為忠於理想、不媚俗、不作偽,結果卡在夾縫,有點「兩頭唔到岸」。看周導訪問,他說最喜歡形容本片為「童話故事」,那我就叫它「電影童話」好了。

先勾勒一點故事背景:主角阿冰和男友是YouTuber,阿冰為了刺激流量,假裝與男友分手,自導自演所謂「一人婚禮」,標榜忠於自我、愛惜自己、幸福在我手,「正能量」形象讓她收割大量粉絲,萬千寵愛在一身,而明知一切都是騙局的冰,則漸感內疚,在吹捧聲中迷失自我……

導演沒騙你,這的確是「電影童話」,因為片中穿插大量童話典故,俱富象徵意義,只可惜觀眾似乎多沒察覺。例如照「魔鏡」象徵自戀(來自《白雪公主》),「魔鏡破裂」則代表假我幻滅;又如阿冰穿上小紅鞋,暗示她成了安徒生童話中那個穿紅鞋後着魔,不能自控地跳舞的女孩。

至於那個貫穿全片,一直扮演阿冰的「守護天使」的紅氣球,原型顯然來自50年代法國導演Albert Lamorisse的經典短片《紅氣球》(Le Ballon Rouge):主角是孤單的小男孩,某天在街上偶遇一隻總是跟着他飛翔的紅氣球,就幻想它是朋友,以慰寂寞。諸如此類細節,甚有心思,怎會是「爛片」?

也有人嘗試「解碼」,從片中挖出深藏不露的「政治隱喻」。其實周冠威已明言此片沒有政治象徵或「擦邊球」,這類政治解讀大可不必。根本不必扯上政治,電影本身已有足夠豐富的內涵,只要細心咀嚼,自能領略。

無需鑽研甚麼細節,光是「一人婚禮」這個開宗明義的主題,已值得每位觀影者深思。「一人婚禮」並非周冠威閉門造車,而是真有其事,英文叫sologamy或self-marriage,即「獨婚」或「與自己結婚」。2017年《明鏡》(Der Spiegel)文章〈獨自結婚:我想愛和尊重自己(Sologamie: Ich will mich lieben und ehren)〉說,「獨婚」早於70年代出現,至今熱潮未退。

根據該文,「一人婚禮」主角多為女性,婚禮儘管沒有法律效力,但一點也不馬虎,「新人」都盛裝出場,莊嚴對待,並廣邀親友觀禮。《明鏡》報道一位辦過「一人婚禮」叫Nicole的女子,她每天都戴上那結婚戒指,緊記尊重自己、善待自己,及對自己誠實。

很多人或認為,「跟自己結婚」的人都自我中心、矯情作狀,由是嘲笑這些另類婚禮。但跳出框子思考:同樣只是儀式,是象徵性的,為甚麼兩人辦婚禮,承諾愛他人,大家就毫無疑問認定可喜可賀,但有人希望當眾向自己許諾,就淪為天大笑話?婚禮的意義,說穿了,就是搞一場人證物證俱在的大戲,令你沒那麼容易走數。

我們憑甚麼認為對別人的承諾,一定比自己對自己的承諾重要?電影的一大訊息,簡單來說是「愛自己」、「做自己」,但我們不是光靠兩句口號就做得到的。《一人婚禮》所說的「愛自己」,不但要求你打破虛偽的自我形象、接受真實的自我,更重要的,是莊嚴地看待你對自己的諾言。

不管是十九歲抑或六十九歲,無法對自己守諾、坦然面對自己的人,往往也無法對別人守諾、以真面目示人。想愛他人,必先學懂愛自己。《一人婚禮》也許不夠討好不夠商業,但它帶出很多發人省思的訊息,值得更多觀眾捧場。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