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傳中印兩國軍人在邊界打群架的一個視頻。因為中印雙方為避免邊界衝突惡化成不可收拾的戰爭,彼此協議雙方邊防軍不配備熱兵器,所以發生衝突只能拳棒毆鬥。兩國軍人棍棒拳腳互毆場面的視頻在網上一直都有,但這一次特別引起無數人的興趣,因為這一次印度軍竟然能以少勝多,大棒痛打解放軍。

流傳出的視頻顯示,當時中共300解放軍越過印度的控制線,試圖佔領印度軍的一個哨所,這個哨所的印度軍比解放軍少了一半,只有150人,但印度軍表現神勇,揮舞棒子,將多出他們一倍的解放軍成功趕出控制線。印軍大棒揮舞下,300解放軍毫無招架之力,被痛毆後,落水狗一般,急忙翻過石牆退回自己的控制區,狀態非常狼狽。據說,棒戰結束後,中共士兵大約 100人受傷,12 人被俘後獲釋,印度一方受傷的則不到 20 人。

這次衝突發生在中印邊界爭議的東段,印度控制的阿魯納恰爾邦達旺地區,中國方面稱為藏南。衝突之後,中國官方只輕描淡寫地提了一下,可能覺得很丟臉,恐怕也不想讓國人知道細節詳情,因為中國民族主義憤青一貫嘲笑印度兵打仗不行,另一方面則對共軍戰狼血性大吹大擂,如果中國戰狼竟然慘敗於印度兵的拳棒戰,這對他們戰狼自尊心會有很大打擊。

不過海外吃瓜看客也很好奇,為甚麼印度軍體力如此好,被中共吹噓為戰狼的解放軍會如此不堪一擊?

其中一個原因可能與高原反應有關。科學家指出,人類在海拔2,500公尺高度已可能有高原症反應。而衝突發生的達旺地區屬於喜馬拉雅山南坡,平均海拔高度3,500公尺,這次衝突的印度軍哨所據報道設在海拔5,000公尺處。參與這次衝突的印度軍人很有可能是全世界最能適應高原反應的藏人和當地的原住民門巴人。2020年在班公湖發生的上一次衝突,事後已證實印度軍中有藏人和當地的拉達克藏人。而且上一次也是印軍佔了上風。這次衝突應該也不例外。

這裏提到的藏人是指流亡藏人及其後代。實際上拉達克人和門巴人也是講藏語,信仰藏傳佛教,廣義的藏族人。班公湖所在的拉達克地區在歷史上屬於廣義的藏文化地區,主要居民是講藏語,信仰藏傳佛教的藏族。

在達旺地區的居民稱為門巴人。門巴族是中共上台後在1964年才劃分出來的一個新民族,是人為構建出來的。實際上門巴族就是藏族的一個部落。在藏語中,巴就是人的意思,門巴就是生活在門隅的藏人。這就像藏人的自稱是博巴,前藏的藏人為衛巴,後藏的藏人為藏巴。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生活在四川康區的藏人康巴人。另外尼泊爾的夏爾巴人也是藏族一個分支,信仰藏轉佛教,其語言夏爾巴語為藏語的一個方言。夏爾在藏語中是東方意思,夏爾巴就是東方人的意思,相傳夏爾巴人來自東方,即今天中國的藏區。

總之,不論藏族,或拉達克藏人、門巴人、夏爾巴人,他們都是生活在全球最高海拔的西藏高原的民族。科學家在西藏高原曾發現1萬年前的人類手印化石。如果留下手印化石的人類就是藏人的祖先,則藏民族在缺氧的高海拔生態中已生活數千上萬年,他們的生理機能已經完全適應高海拔的生活。

全球生活在缺氧的高海拔地區的人類主要是兩個民族,除了西藏高原的藏人,還有就是生活在南美洲安第斯山的印第安人。但據BBC一篇報道說,藏人和安第斯山印第安人適應高海拔缺氧生態的生理機能是不同的,甚至剛剛相反。

這篇報道說,安第斯高原居民的血液中充滿了紅細胞和能夠輸送氧氣的血紅蛋白,當空氣變得稀薄,人的血液就會變得更粘厚,增加其能夠向身體各處細胞運送的含氧量。但奇怪的是,科學家發現藏人的血紅蛋白則低到驚人的程度,意味藏人在高海拔會降低血液送氧量。科學家認為這一現象會減少血管受損和心臟的負荷。因此安第斯山的秘魯人和玻利維亞人會患一種慢性高山病,這是一種因為血液粘厚造成的血管受損和心臟負荷過重所致的一種疾病,但藏人不會。所以藏人是全世界唯一適合高海拔生活的人類,可以在高海拔地區進行劇烈運動而不會有不適反應。據悉印度軍的高山作戰特種部隊主要就是由流亡藏人和世代生活在印度喜馬拉雅山區的藏人所組成,借助的就是他們傑出的高海拔生理適應能力。

而參與衝突的另一方中共軍人很有可能是來自中國低海拔地區的士兵,即使已逐漸適應空氣稀薄缺氧的高海拔地區,但體力強度還是會有所下降,要與高山民族劇烈打鬥,即或有戰狼精神也無濟於事,吃虧是可以預料的了。

但中國也有藏人,為何中共不派藏人士兵去駐守高海拔邊界線?不用藏兵去與印度高山特種部隊對壘?我想,這可能是出自忠誠度的考慮。所以印軍棒打解放軍的第二個原因可能還與士氣有關。◇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