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筆者比較英國及香港中學老師的教學法,當中非常欣賞香港教師專業之認真態度。筆者強調曾在英倫第3及4組別的中學工作,個人經歷及觀點而已。鼓勵大家客觀地分析兩地教育的利與弊,而不是一面倒以為某地方的教育是最優異。今次我們談論一下英倫教師之優點。

英國教育的策略是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即學生自發性地尋找知識及溫習。以一小時的課堂為例,約3成時間教授新知識,6成時間堂課,1成便是收發堂課、文具及為學生點名等。老師認為學生親自做功課才能運用所學知識,單是聆聽難於把知識融會貫通,因此教育強調做堂上練習。除了促進知識運用外,老師也即時評估學生能掌握多少知識,以便設計下一節的課堂。筆者同意低年級﹝Year7-9﹞使用此方法,畢竟他們容易分散注意力,或是發白日夢。親自思考寫字使他們更專注。至於面對公開試高年班﹝year 10, 11﹞的學生們,這並非理想策略。老師教授知識的時間短,學生須勤加閱讀課本才能理解老師所說。他們大都是14、15歲的學生,自制能力有限,試問多少自發性回家繼續追求知識?

課堂完結前,老師收回學生堂課練習,但容許主動提出的學生帶回家溫習。可惜9成高中學生也不會把練習帶回家。老師鮮有給予家課,只有長假期前夕才發少量功課。學生不用購買教科書,學校互聯網提供課堂講義與筆記。這完全靠學生自律性搜尋有關筆記或是打印下來溫習。

老師重視學生理解概念,而不是「死做」練習。教授數學科「代數」時,老師先解釋「代替」這意思,如:球賽設後備代替正式球員,代課老師等等。然後才進入「代數」這課題。另外,老師在教授生物科「分門別類」時,解釋為何每種生物有其學名。這是由於不同國家有不同語言,學名是令不同國籍的人也明白該生物特徵。這樣便大大提高學生對冗長學名的興趣。

最理想的教育是吸取各教育制度的優點,靈活的香港人一定懂。@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