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歷史學家曾將沙王政權和共產革命政權做過研究對比,在蘇聯、中國的教科書中被描述為「血腥殘暴」的沙王政權,在1826年~1905年的80年間,處決的政治犯共有894名;而布爾什維克執政的第一個月,死於政治原因的人達數十萬。

圖為末代沙王尼古拉二世全家照。
圖為末代沙王尼古拉二世全家照。

穿越遼闊的俄羅斯大平原,攀越烏拉爾山,著名的東方快車進入西伯利亞的最後一個大站,叫做葉卡捷琳堡。當年的葉卡捷琳堡和聖彼得堡兩大城「堡」,一東一西遙相呼應,象徵著羅曼諾夫王朝一對夫婦、兩個沙王的輝煌與榮耀。聖彼得堡是十月革命的爆發地,這場革命最終把葉卡捷琳堡變成了王朝的傷心斷魂地,末代沙王尼古拉二世整個王室在這裏被殘酷謀殺,三百多年歷史的羅曼諾夫王朝灰飛煙滅。

1918年5月,烏拉爾士兵和工人革命委員會的代表,來到礦業工程師兼商人伊帕季耶夫在葉卡捷琳堡的家,革命委員會命令他們在兩天之內全家搬離。兩天之後,另一個家庭,秘密的搬了進去。他們就是末代沙王尼古拉二世一家。

1917年的3月8日,俄曆2月23日,俄羅斯爆發民主革命,沙王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這個時候,大家還在探討俄羅斯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可能性。但是局勢發展的很快,同年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這次的當權者可是當年被流放驅逐出境的紅色暴力革命者列寧和他的戰友們。沙王全家被布爾什維克軍隊囚禁於葉卡捷琳堡。

沙王被轉移到葉卡捷琳堡後,白軍試圖營救他。列寧認為,只有處死沙王全家才能徹底摧毀舊王朝復辟的機會。於是他親自下令處決沙王。

到7月16日,沙王全家已被囚禁了七十多天,他們失去了自由。即使是去廁所,也會有布爾什維克衛兵陪同——這對女人和女孩們來說,是極不舒服和極為尷尬的時候。在桌旁吃飯的尼古拉對未來很擔憂,他的妻子亞歷山卓,看上去也老了許多,還有他們的孩子:奧爾加(22歲)、塔蒂阿娜(21歲)、瑪麗婭(17歲)、阿娜斯塔西婭(16歲)、阿歷克謝(差一個月到14歲)。吃完晚餐後,尼古拉跟孩子們一起做了禱告,然後各自回到自己的房間。

1918年7月17日凌晨,沙王一家被突然叫醒,到一個地下室集合。

女孩子們趕緊把寶石等首飾塞進內衣褲中,在幾盞昏暗的馬燈照射下,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妻子兒女們穿過黃褐色的走道,進入了地下室。尼古拉二世長期酗酒,他的步伐一直有些搖晃,皇家的盛典,勛章、奏樂、禮炮這些為王室增添威嚴的禮數,與現在的昏暗淒涼反差是那麼大。一家人還沒有站好,一群荷槍實彈的士兵們和契卡特工走了進來。領頭的盧洛夫斯基向他們宣讀:「現在宣布烏拉爾工農兵蘇維埃的決定,鑒於你們的親屬在繼續向蘇維埃政權發動進攻,烏拉爾執行委員會決定槍決你們!」

尼古拉二世直到這一刻也沒有想到這麼殘酷的結局會降臨,早知道如此,他應該跟自己的妻子孩子們至少擁抱一下,好讓離開人世的黑暗路上能夠多一些溫暖和親情的關懷,或者哪怕簡單的在胸口畫上一個十字,也好有個靈魂的寧靜。沒有,都沒有,他只是不相信地往前走了一步,接近那些士兵,口吃地問:「甚麼?甚麼?」

劊子手們早就已經端好了槍,無情的子彈射到沙王的臉上,尼古拉二世最先被殺死!他的妻兒也隨後中彈。其餘被關押的王室成員,如公爵、公爵夫人、塞爾維亞女王等,也遭遇了相同的命運。

黑暗中,一輛農莊運送草料、加裝了圍欄的卡車開出寓所,開進了更加黑暗的夜色中。在一片空地上,屍體都被剝光,女孩子們束身胸衣裏的寶石也被拿走,然後屍體被拋到一個滿是積水的廢舊礦井中。

天亮後,士兵們又奉命把硫酸潑到死者的臉上。沙王一家的屍體在鋪著木板下面的淺淺的墳墓裏被埋了近73年,無人發現。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聯邦的政治局勢發生了極大變化。時任總統葉利欽開始主導挖掘和鑑定尼古拉二世等人的骸骨並為他們「平反」。

1998年7月17日,聖彼得堡舉行了沙王葬禮。時任總統葉利欽說:「對這個極端殘酷的犯罪,我們長期以來保持沉默,現在必須說出真相。葉卡捷琳堡的屠殺是俄羅斯歷史上恥辱的一頁。現在的俄羅斯人必須為前人的過失贖罪,為無恥的犯罪懺悔。所有人都不能為這樣的犯罪辯護,再不能為政治目的與愚蠢的暴行開脫,我們再不能自我欺騙。」

一百年前,沙王尼古拉二世全家被殺,掀開了共產革命血腥的第一頁。蘇聯歷史學家在對比沙王政權和共產革命政權後指出,在蘇聯、中國的教科書中被描述為「血腥殘暴」的沙王政權,在1826年至1905年的80年間,處決的政治犯共有894名;而布爾什維克執政的第一個月,死於政治原因的人達數十萬。之後蘇聯統治下的幾十年,死於大清洗、古拉格群島、大飢荒的無辜民眾,更是不計其數!

後來,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被共產主義奴役的東歐各國,紛紛否定共產黨的合法性,試圖尋找當初的真相,喚醒當今世人,正視人類最大的邪惡,反省自己民族曾經協同默認甚至執行暴政的罪行,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走向民族自新之路。

2000年,葉卡捷琳堡政府當局向教會提出並遞交了修建紀念教堂的設想與設計,工程完工於2003年7月16日,那正是沙王被害的紀念日。這個紀念性的建築,就是現在的「喋血大教堂」。它的地基,正是末代沙王的遇害處。烏拉爾山腳,當地常見的陰雨天,灰暗壓抑的天空讓這所有著這樣一個冷冰冰的名字的教堂與四周一切顯得格外凝重。入口處的大十字架下,是沙王全家的雕塑,沙王懷抱最小的14歲兒子,雕像的對面,有著沙王的全家福照片。

當年那個廢棄的礦井,沙王一家的屍體曾被拋棄於此,布爾什維克們企圖銷毀他們的行兇的罪證。今天,就在這裏已經修建了一座男修道院,人們在這裏祈求寬容,祈求真相的光早日照亮仍在黑夜中行路的人們。◇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