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年女子,是專業人士,工作穩定,與丈夫及兒子同住。她在原生家庭是么女。父母是大學生,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自她中五畢業後,父母送她到美國留學達十年。出生自幸福的家庭,自己也擁有和睦的家庭,又曾在外國見世面,理應內心充滿喜悅,對別人多包容、多體諒吧。

現實是她沒有一位真心的摯友。她依然跟數名舊同學聯絡,只因大家都是念舊,談談彼此近況而已。曾接觸過她的人認為她性格偏激,像「榴槤」一樣。與她討論事件時,她總是針鋒相對,深入地研究問題。一般朋友認為大家聚餐只是為了輕鬆地談笑,工餘時減壓,無拘無束地暢所欲言,而不是為了絞盡腦汁地辯論。好友純以為她愛發問、愛研究的精神,雖然感覺不舒服,但說不出實際原因,故一直忍耐。

好友早前欲放售物業,但等了半年仍未尋找潛在買家,好友焦急得很。戰爭、加息、能源高企、再加上移民潮……好友擔憂得睡眠困難。終於成功把房屋放售後,樓價依然堅挺。好友向她訴說之前的憂慮時,她竟說:「你是否覺得自己過度緊張?自己製造出來的幻想?根本沒有樓價下跌這回事。」好友覺得氣憤。這是主觀的感覺,她怎麼可以批判她的感受呢?同時,好友當她是朋友才把內心感受分享,結果竟然得到如此待遇,感到不甘心。

又有一次,好友和她談論姊姊的事,她兒時已認識好友的姊姊。好友和姊姊已分隔異地廿多年,也鮮有聯絡。好友早已習慣沒有姊姊的日子。但她卻企圖勾起好友的「傷痛」:「你與姊姊感情的疏離是心結否?夫妻離異可以理解,因為丈夫原是外人。但你和姊姊是血緣關係。」實際上好友認為感情的聯繫才是重要,血緣關係是次要。她又指責好友:「你是否想做老大,不甘做阿二?是否因你的反叛而跟姊姊不和?」

好友原打算訴說姊姊的故事,結果換來是一連串被批判。好友期望有人安慰道:「你和姊分隔多年,覺得怎樣?」或「你希望姊妹的關係是怎樣的?」

只有懷著謙虛的好奇心才能了解別人更多。@

(編者按:本版文章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