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過早被手機支配

早前與朋友聚會,談到電子產品對下一代的影響。朋友女兒剛好十歲,但已經有部手提電話,近日還裝了個電子錢包軟件,說是同學教她安裝,還可以用來購買甚麼閃卡。朋友因此十分擔心,因為電子錢包軟件應該是實名制,還需要18歲以上方可使用,不知女兒如何登記,亦不知資金從何而來。這個話題忽然帶出其他家長面對子女過早接觸手機的「苦水」:有投訴子女不斷要求更換高端手機;有兒子沉迷打機並要求買點數卡「課金」;有子女在某平台不斷看短片;有人提到TiKToK推送歪曲價值及危險遊戲短片,擔心子女學壞;亦有子女機不離手,家庭朋聚會時只顧玩手機,與其他人零溝通。筆者非常理解朋友們的難處。一方面家長明白手機的重要性,是與子女即時溝通的主要工具。但另一方面,手機一到子女的手中就無法控制,出現上述的各種情況。科技發展就是對即時資訊的追求,連教育系統也增加對手機的依賴性,新冠疫情更是背後的推手。世衛指疫情接近尾聲,當大部份國家逐漸復常之際,特區卻把疫苗通行證擴展至5歲到12歲兒童,紙版疫苗通行證在使用上不便,學童又要參加其它活動,很多家長無法全程陪伴,間接迫使家長向兒童提供手機。

缺乏認知令風險倍增

莘莘學子過早接觸手機的趨勢實在令人擔憂。早有研究報告指兒童發育期間過早接觸手機電波會影響腦部發育。學童受朋輩影響,又或出於貪新好奇,大量安裝軟件。絕大部份軟件不但免費,還送上各種安裝獎賞,看似零成本,其實是透過各種授權大量取得用戶數據,甚至侵犯私隱,又或讓你使用上癮後持續消費。手機儲存大量個人資料,安裝軟件時注意資訊安全及授權者少之又少,一不留意就將手機上所有資料奉上,而且這些資料可能是屬於家人的,因為手機數據計劃及初始設定靠家人幫忙。社交媒體平台成為學生熱門的溝通渠道,一言一行可能因私隱設定不當而公開,電子世界永留紀錄,發錯訊息無法回頭。上期談到大數據及AI針對用戶刻意過濾及推送資料,對於正處學習階段的學童,未必有足夠判斷力及意志力,容易成為AI剝削的對象,出現價值觀及專注力問題。學童入世未深,對於電子世界內的各種詐騙行為免疫力甚低。損失金錢事小,遇上釣魚連結,身份被盜可惹禍上身。由於手機有極強的連通性,不注意安全絕不單是個人的事,胡亂點擊連結又或手機「中毒」,家人及所有聯繫人就成為下一個目標,手機帶回家後連上家中Wi-Fi,就成為家中網絡安全的短版。

(fotolia)
(fotolia)

以身作則及早打開話題

安全使用手機是重要的課題,而且應該是在使用手機前教授的第一課。某些外國學校就有相關的教育,例如用遊戲方式讓學生以一個手機號碼為線索,找出聯繫網及其它資訊以啟發學生一個電話號碼可連帶多少重要資訊。作為父母不能指望學校,應在家中主動製造注意手機安全的氛圍。以身作則尤其重要,自己首先採取各項手機安全措施,主動向子女分享,並解釋你為何這樣做,乘機關心一下子女在相關方面如何處理。茶餘飯後談及時事,及早讓他們留意資訊安全、密碼設定、大數據、人工智能、各種電子騙案等都是熱門話題。家長可多問一些啟發思考或開放性的問題,例如「每個人都有私隱,你亦不想時時刻刻被人監視,但你的一舉一動手機有紀錄,你知道誰可以看到嗎?」又例如「如果手機被偷,又沒有設定密碼,將會有甚麼損失?」然後引導討論。

家長應主動關心子女使用手機的行為,應以理解的心態並利用理據及邏輯引導結果,命令式往往是行不通,尤其是對年青人。對於年幼的子女則可考慮預先裝載防毒及VPN軟件,及使用Google 的Family Link 或同類軟件,協助他們管理手機,包括控制軟件安裝權限及使用時間,但必須要預先溝通好,講述你的理據。

駕車前要考筆試及路試,確保你了解規矩,能駕馭車輛不危及他人安全才給你牌照。同樣的道理,在使用手機前卻鮮有人提及。你不採取主動教導子女,有人看著你的孩子變成手機奴隸,甚至影響你全家的資訊安全,就抿着嘴笑。甚麼人?大家心照。◇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