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相繼出現。新航路的開闢和殖民地的拓展,讓中國通過海上航道與歐洲、非洲、美洲都發生了貿易往來,白銀大量輸入中國。然而,有學者認為,明朝的滅亡和晚期的銀荒有很大關係。那麼晚明的銀荒又是如何產生的呢?它是明朝滅亡的唯一原因嗎?
◎明朝因何而亡
關於明朝的滅亡,學者們給出了不同的解釋,其中之一是晚明出現了銀荒。當然對於當時為甚麼突然出現白銀匱乏的現象,也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解釋是,當時美洲出產的白銀突然大量減少;第二種解釋是另一個向中國輸入白銀的國家——日本,開始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第三種解釋是荷蘭和英國的興起,擾亂了海上的貿易,造成輸入中國的白銀減少;還有一種說法是,白銀不僅可以作為一種貨幣,也可以作為一種裝飾品,所以很多人把白銀打造成各種各樣的銀器,如碗、盤、勺子等餐具,甚至打造成各種各樣的工藝品,使得大量白銀退出了流通。
那麼,白銀匱乏對中國產生了甚麼樣的影響呢?萬曆十年,張居正開始推行「一條鞭法」,也就是以白銀作為稅收的支付方式。明朝晚期,白銀越來越貴,農民為了交稅,賣出的糧食也越來越多。這樣一來,雖然表面上沒有增加交稅的金額,但卻變相增加了農民的負擔。
我們前面講過,萬曆年間有「三大征」。「萬曆三大征」幾乎耗盡了國庫的白銀。隨後出現了國內的流寇,包括陝西一帶張獻忠、李自成等起事,再加上遼東的戰事,也就是滿州的興起。朝廷本來就沒有錢,這時又雪上加霜,就不得不向農民加派稅收。僅僅是為了對付滿州,每畝地就要多收一分二厘的銀子,加收的錢叫「遼餉」。除「遼餉」外,還有「剿餉」和「練餉」,合稱「三餉」。所謂「剿餉」,就是為剿匪、平息流寇而加收的稅錢;「練餉」則是用來訓練士兵,對付遼東的戰事。農民不堪重負,紛紛起兵造反。
明朝末期,皇帝打仗通常一次只能拿出幾十萬兩白銀,很快就花光了,等到白銀花光後,流寇又會死灰復燃。如此看來,明朝的滅亡似乎和白銀的匱乏有很大的關係。可是我仔細讀《明史》,發現好像又不是那麼回事兒。
為什麼呢?我們看到,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前,崇禎皇帝和大臣們開會時說,你們能不能拿出點錢來當軍費,招募一些士兵來勤王?當時大臣們都哭窮。但是《明史》明確記載,崇禎皇帝吊死煤山以後,李自成的軍隊進入北京,到皇宮和官宦人家搜刮錢財,並將搜出的金銀器皿鑄為餅,每餅千金,約數萬餅,騾車載歸西安。也就是說,從京城搜羅出來的白銀就有幾千萬兩之多,所以這麼看來好像明朝又不缺銀子。
還有人說,明朝的滅亡不光是白銀的原因,還因為當時的氣候變化。有科學家研究中國的氣象史發現,中國曾經出現過四次「小冰河期」,也就是氣溫急遽下降,農業急遽減產。第一次「小冰河期」發生在殷商末年和周代初年,因為文字記載比較少,我們只知道當時的氣候變得非常寒冷;第二次「小冰河期」是在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一直到西晉初年,正好趕上中國一個大動亂的時代,長達一百年的戰亂和分裂;第三次「小冰河期」發生在唐末和五代到宋初,當時發生了黃巢造反及五代時期的軍閥混戰;第四次,就是在明末清初,四次「小冰河期」正好與改朝換代的戰亂和衝突相吻合,所以他們認為實際上是由於氣候造成糧食減產,農民沒有吃的,不得不造反,從而導致明朝滅亡。
從歷史的記載來看,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小冰河期」,就是從東漢到西晉還有唐末到宋初,這段時間中國的人口銳減了五分之四。到了明朝的時候,由於高產作物,如紅薯、土豆的引進,使得第四次「小冰河期」造成死亡的人數沒有那麼多,但是中國的人口仍然減少了一半。所以很多人認為,明朝的滅亡和氣侯的變化是有關係的。
還有人說,明朝的滅亡和明末的黨爭有關,比如說,如果沒有閹黨和東林黨人之間的黨爭,如果馬士英和阮大鋮沒有排擠東林黨的史可法,清兵南下的時候,史可法是可以守住長江防線的,但是他的軍隊被強行調去防備左良玉,導致南京很快陷落。
◎明朝滅亡是種必然
上述解釋都是一種科學的解釋,從經濟學、社會學、氣象學、政治學的角度來解釋明朝滅亡的原因,這樣看來,明朝的滅亡就顯得很自然。但是如果你要是對中國的預言有所研究,你會發現,明朝的滅亡其實是一種必然,所謂銀荒、氣候變冷等現象,可能僅僅是為了讓這個必然顯得自然而已。
這句話是甚麼意思呢?我們講史時,經常提到一個現象,就是很多人物好像根本擺脫不了命運的擺布。比如說,漢代的周亞夫雖然不是長子,但他注定是要封侯,也注定是要餓死的。我們還提到過李廣等很多人的命運,都是有安排的。那麼,歷史也同樣如此。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現象,就是很多朝代,特別漢文化非常發達的朝代,都會留下預言,講述從當時一直到今天可能會發生的一些大事件。比如說,漢代著名的預言《馬前課》、唐代的《推背圖》、宋代的《梅花詩》、明代的《燒餅歌》。
關於《推背圖》和《梅花詩》,我們在講隋唐和兩宋的時候曾經有過介紹,但是《馬前課》我們還沒有講過。
《馬前課》的作者是諸葛亮,他留下的預言是十四首詩。那麼《馬前課》對於明朝的預言是怎麼說的呢?他說,「日月麗天,其色若赤;綿綿延延,凡十六世。」所謂「日月麗天」是一個字謎,「日」加「月」,就是一個「明」字,「其色若赤」,赤就是朱紅色,也就是說大明是一個朱姓的江山;「綿綿延延,凡十六世」,指的是大明有十六個皇帝,說得非常準確。
那麼有人可能提出一些挑戰性的說法,比如:你怎麼知道《馬前課》就是諸葛亮寫的呢?那也可能就是一個明朝人寫的嘛。這個問題也很好回答,就是看一下在這個預言大面積流行以後,是不是還有後續的事情發生,能夠應驗它後面的預言。
清光緒年間,白鶴山僧人守元開始解析《馬前課》,但他只解釋到了《馬前課》第九課的前兩句,「水月有主,古月為君」,「水月有主」是字謎,就是大清的「清」字;「古月為君」,「古」加「月」是個「胡」字,就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十傳絕統,相敬若賓」,發生在十幾年後,故此老和尚說,他不知是甚麼意思,也未加以解釋。
守元和尚生於嘉靖十年(1806年),他解《馬前課》的時候86歲,就是1892年,如果他能夠再等十幾年,就會看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那時候他可能就懂甚麼叫作「十傳絕統」了。因為從清朝順治皇帝入關開始,一直傳到末代的宣統皇帝,正好是十代,所謂「十傳」就是十代,「絕統」就是絕在了宣統。「相敬若賓」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清朝滅亡之後,清帝發布了一個退位詔書,和民國政府之間達成了一個清帝退位的優待條件。優待條件規定,民國政府每年撥給清朝皇室四百萬銀元,作為皇室的開銷,而且仍然允許他關起紫禁城的門,在裏面繼續當皇帝。也就是說,民國和當時清朝末代皇帝之間客客氣氣,就像是對待賓客一樣,所以是相敬若賓。
看完了《馬前課》之後,我們再看一下《推背圖》是如何預言明朝滅亡的。
《推背圖》第三十二象預言明朝的詩是這樣寫的:「馬跳北闕,犬嗷西方。八九數盡,日月無光。」後面還有一張圖,畫的是一個城門,裏邊出來一匹馬。我們知道,門裏邊一個馬字,就是闖王的「闖」,所以他已經預示了李闖王將要進北京。所謂「馬跳北闕」,也是指李闖王,因為闖字裏邊有一個馬。「犬嗷西方」指的是張獻忠在四川建立了一個大西政權。張獻忠的「獻」,右邊是一個「犬」字,所以這句是對張獻忠的預言。後面的「八九數盡」,八加九等於十七,崇禎十七年的時候,李自成攻入了北京。那麼「日月無光」呢?「日」加「月」是一個「明」字,大明沒有光,也就是明朝滅亡了。所以說《推背圖》預言了李闖王將要進入北京滅亡明朝。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梅花詩》對明朝是怎麼說的。《梅花詩》裏說:「畢竟英雄起布衣,朱門不是舊黃畿。飛來燕子尋常事,開到李花春已非。」「畢竟英雄起布衣」,講的是朱元璋以布衣之身起事,「朱門不是舊黃畿」,就是朱家已經不再是過去那個貧寒人家了。「飛來燕子尋常事」,應該指的是燕王朱棣的「靖難之役」,「開到李花春已非」,「李花」指的是李自成,「春已非」,指的是在崇禎十七年的三月,也就是春天,李自成進入北京。(待續)
編注:本文根據章天亮博士的大型講史系列節目《笑談風雲》之《隋唐盛世》視頻版整理而成。
《笑談風雲》是新唐人電視台製作的視頻版中國通史,目前已出版《東周列國》、《秦皇漢武》、《隋唐盛世》和《兩宋繁華》四部,第五部《大明王朝》也已於2019年底面世。◇
編注:本文根據章天亮博士的大型講史系列節目《笑談風雲》之《隋唐盛世》視頻版整理而成。
《笑談風雲》是新唐人電視台製作的視頻版中國通史,目前已出版《東周列國》、《秦皇漢武》、《隋唐盛世》和《兩宋繁華》四部,第五部《大明王朝》也已於2019年底面世。◇
點播節目視頻和音頻
請訪問《笑談風雲》
官方網站:
https://xtfy.ntdtv.com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