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律師查錫我在【錫我的心靈空間】第15集中,談到人要想走出低谷,獲得快樂,第一是接受逆境是人生常態,第二是不要攀比,第三是在低谷當中學會向外看,關心周遭的人。當你生活在一個互愛互助的環境當中,內心一定是快樂的。

在逆境中行善

查先生表示,如果你正處在逆境和人生的低谷之中,如果能在內心接受「逆境是生命的一部分」,精神上就不會那麼低落,就不會跌倒了以後一直坐在地上不起來,改變心態你會比較容易爬起來繼續往前走。

「我們首先要承認有問題存在,才會去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你在生命的低谷中,你承認這是生命的本相、是人生的一個部分,因此你才會去想辦法如何面對或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接受是很重要的,或者我們承認有問題才是重要。」

但是我們又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創傷,否則的話,就會像鑽牛角尖一樣,越是盯著自己的創傷,越會覺得傷口越深、受傷越重。

如果你在療癒自己創傷的同時,還要學習擴大自己的心胸,向外看,就會發現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正在受苦,甚至比自己還要慘,正在等待他人的救援。當你力所能及的對這些人伸出援手,提供幫助,你就神奇的發現,自己的創傷一點都算不了什麼,創傷帶來的痛楚會變得微不足道,很容易就放下。而且,你還會突然發現,自己的生命變得充滿意義。行善和幫助他人,真的會讓我們的生命充滿意義。

「幫人不是一定要有很多錢才能幫到人,就算你沒錢也可以幫人。你可以用自己的力氣去幫助別人。如果你能力強點,那你可以多幫點。你高大威猛力氣大,那你幫人家拿重點的東西。如果我們真能這樣量力而行了的話,反過來當我們處於逆境的時候,在我們需要人家來幫忙的時候,我們就不必介懷、不必介意去找別人來幫忙,接受別人的幫忙。」

如果大家都以這樣的心態對待生活,那我們所處的社會就變成一個充滿關愛的社會。雖然表面看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但是,就算我們之間互不相識,其實我們之間是有關聯的。因為我們的心態和行為,能夠改變社會的形態和環境,會影響到社會上的每一個人。「我們就像海面上一個一個的小島,看上去是孤獨的漂浮在水面上,其實每一個島,不管它多大也不管它多小,它都與大地聯系在一起。」

就像基督教說的,要關愛和關懷別人,把所有人都當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大家都是彼此相連的,讓我們的社會變成一個充滿愛和關懷的世界。

查先生回憶說,他小時候住在徒置區,那種大樓裏的房間很小,沒有廚房,沒有廁所。所有住戶都在走廊弄一個小火爐做飯。那時查先生家非常窮,吃飯經常沒有菜,一碗飯拌一點豬油和醬油,坐在門口就開吃。隔壁阿姨如果正在燒菜,往往就會把他叫過去,夾一些菜給他。

「我每每想起以前,我的童年雖然很窮,但我過得很快樂,因為那個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正是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讓在其中的人都倍感溫暖。不管環境怎麼惡劣,怎麼艱苦,只要有愛有關懷,我們都可以跨越它走過去。」

攀比令人不快樂

在生活當中,攀比是一種常見的現象。查律師認為,很多人總覺得生活不快樂,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攀比造成的。

為什麼他的兒子比我兒子聰明?為什麼他的女兒比我的女兒漂亮?為什麼閨蜜有一個很愛她的老公,而我的老公似乎沒那麼愛我?為什麼朋友的房子比我的大?別人能買上千元的裙子、有能力去高檔場所消費,而我卻不能?為什麼上司提拔別人當經理卻不提拔我呢?

「你一直這樣去攀比,我可以告訴你,你一定不會快樂的啦!因為當我們攀比時,我們往往只看到別人有的東西,但看不到自己有的東西;我們只看到自己沒有的東西,但是看不到自己有的東西,你也看不到別人沒有的東西……這時你會永遠陷在一個不快樂的狀態中,你覺得上天對你很不公平。」

如果我們不去攀比,用客觀的眼光來看待周遭的人和事,你會發現其實每個人都有好值得她開心的地方,但也有令他們困難的地方。而你也是一樣。

查先生認為,攀比背後往往牽扯到物慾的問題。比如看到朋友有錢買好車,擁有大房子,自己為了也能買上這樣的好車,住上這樣的大房子,於是拼命工作。對物慾的追求成為努力工作的動力。查先生提醒說,「想要」和「需要」,性質是不同的。

查先生表示,我們無需總是去跟別人攀比,也不要把自己的注意力過多的放在物慾當中,越是追求物質,內心越是空的。聖經裏面提到:「我們的眼睛看向那裏我們的心就向著那裏,如果你的雙眼看的是物質、錢財,那你的心就在那裏。」我們可以把追求物質的慾望降低一點,但這並不等於你沒了動力、不等於你不去追求你想要的東西,而是你在追求物質財富的同時,不要忘記追求心靈的富足。「我看我自己很窮的,在物質上我是很匱乏的,但我覺得我的心靈是很豐富的,因此我是很開心的,就算我明天沒錢吃飯我今天也可以開心。」

回答觀眾的提問

在這一集節目中,查先生專門抽時間回覆了一位觀眾的提問。

這名叫作Angela的觀眾,在看完第14集節目後,留言向查先生請教一個法律問題。她說:「大家都認為醫生應該是救死扶傷的,但是現實中我們也看一些現象,就是醫生一旦發現還未出生的胎兒有某種疾病的時候,就建議墮胎。這樣的新聞看多了令人對醫生這個職業產生疑慮。醫生出於什麽目的建議殺死這些還未來得及出生的嬰兒?醫生的權力從何而來?他們這樣做是否違背了醫生的職業道德?」

查先生首先多謝Angela的提問。他認為,醫生是無權力說殺死胎兒,如果那樣做他可能算是犯了謀殺罪。胎兒在媽媽的肚子裏被查出來是唐氏兒或者有其它的缺陷和缺憾,墮不墮胎都不是由醫生決定的。除非是胎兒會危害到孕婦的生命,也就是說胎兒如果繼續成長會危害到孕婦的生命。這種情況就由孕婦以及其家人商量如何處理,而不是由醫生做決定去墮不墮胎。「不知道在其他國家如何,但我想在香港,醫生是沒有權力做決定墮不墮胎,沒有權力決定那個嬰兒可否出生的問題。」

Angela還在留言中談到她自己如何看待人生中的苦難和痛苦。她認為:「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説,生命是上天所賜,應該受到珍惜和關愛。他們會欣然接受上天的安排,哪怕往後的日子艱難重重,他們也不會怨天怨地。無論未來發生什麽,也許都是有原因的。還有,佛教中說,人生病、吃苦、遭難,不是壞事,因爲受苦中人可以還掉前世欠下的罪業。用這樣的心態面對人生中的逆境和痛苦,可能就不會有那麽多負面的情緒了。」

對此,查先生表示:受苦是否是好的?如果從佛教的角度去看,是消業的一種方法,「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就是說你今生承受的苦,其實是源於前生犯下的業。你今生有個好業報,就是前生做了很多好事。反過來說,你今生有惡報,是你前生犯下了很多罪過。佛教的觀點,一個人的業始終是要消的,今生受苦,未必是壞事。今生消了這個業,來生就沒有這個惡業了。所以佛教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

查先生認為,其實我們說的受苦或是進入逆境,其實也不一定是壞事,因為這些苦難或是逆境反而促使一個人的生命得到轉化,變得讓更加積極地生活。他提到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處於憂患之中,不至於太鬆懈,因而人的鬥志強盛,就會「生」。如果人過於安樂,不需擔心任何事,因此警覺性低,因此反而容易出事,就容易「死於安樂」。

就像我們中國人的智慧,「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馬不見了,你以為是壞事,其實反而可能是好事。因此,無論身處逆境還是順境,多用平常心看待得與失,快樂就會時常出現在你的心靈空間中。@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