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律師查錫我,在【錫我的心靈空間】第11集中,談到了人的慾望限制了自己的自由,以及如何面對死亡和孤獨。

欲望使我們失去自由

查錫我律師在節目一開始表示,當我們的人生走到了最後,我們最關心和困擾的議題(Ultimate Concern)是什麼呢?他提到美國心理治療師、史丹福大學的精神科教授歐文·亞隆(Professor Irvin Yalom)的說法是:人生存在四大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離世前最關心的議題),那就是自由、孤獨、意義(生命的意義)與死亡。由於時間關係,查錫我先生在這一集的心靈空間節目中,主要探討了自由與孤獨。

香港大律師查錫我(右)與主持陳榮泰,在《錫我的心靈空間》暢談如何面對困境。(影片截圖)
香港大律師查錫我(右)與主持陳榮泰,在《錫我的心靈空間》暢談如何面對困境。(影片截圖)

查先生在聊到有關自由的話題時指出,人的欲望會使我們控制不了自己從而失去了自由。

「我們如何得到自由呢?自由是否與生俱來?我的看法是,你有選擇才會有自由。但是自由是有局限的,我們的人生是有很多局限的。在種種的約束或局限之下我們可以作出選擇。這個就是我對自由的解釋。但是,有的束縛是我們自己加在自己身上的。其中之一就是我們的欲望。欲望會使我們控制不了自己從而失去了自由。」

「人是有很多欲望的。有的欲望是天生就有,有的是社會的價值觀使你產生這個欲望。特別是我們追求物質的那種欲望,想跟別人攀比,這種欲望都是我們自己給自己添加的約束,使得我們自己不能夠真正地、自由地去做一個選擇。」

他建議大家要經常想一想自己所追求的東西,是不是必須的?如果我們不反省的話,我們會被這些欲望驅動著自己的行為,「我們就沒有辦法去做一個客觀或者真正的一個選擇。」

問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擁有一棟樓?一部汽車?一艘遊艇或者私人飛機?等等。如果能分辨出這純粹是社會環境和社會價值觀令你掉進欲望的圈套和陷阱,而非真正的生活所需,我們才能夠放下追求的東西,真正擁有更多的自由空間。

人生存的最基本需要是什麽呢?「曾經有人講過:你有良田萬頃,只吃三碗;廣夏千棟,只睡一床。那意思就是指,縱使你有一萬畝的稻田,其實你(每頓飯)也只是吃三碗而已;就算你有一千棟大廈屬於你的名下,但你每天只睡在一張床上而已。所以有很多東西是不是真的是我們需要的呢,這個值得我們去思考。」

如果我們能夠將自己對物質的追求做一個反思,然後再去決定我們真正要選擇怎樣的人生、怎樣去生活,這是極其重要的。有選擇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對人來講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要珍惜自由,也要堅守自由,更不要害怕去努力維護我們的自由。

為自己寫《墓誌銘》

查律師提到一位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曾經說過,人活著的時候其實是向死而生。也就是說我們從出生就是朝著死亡前進,在出生和死亡中間過程就是我們的人生。

那人活著有甚麼意義?世間有很多人都在探討這個話題。查先生提到,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mil Frankl) 在其著作《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1972)中說,人是追求意義的。弗蘭克以自己在納粹的猶太人集中營裏的經歷案例,指出:在集中營如此恐怖惡劣的環境下,如果你有追求人生意義的意志,你的存活率是比較高的。

能夠經常反思自己的人生,或許是尋求人生意義的一個好方法。查先生就是這樣做的。他向觀衆介紹了以前曾經為自己寫過一篇《墓誌銘》。他甚至建議觀衆有空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也給自己寫一個墓誌銘,而且他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就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去反省自己的一生,然後做個總結。假如有一天你離開了這個世界,人家去你的墓前掃墓,不知道睡在裏面的這個人是個怎樣的人。那你不妨介紹一下你自己。我覺得這對我很有幫助,常常起到一個提醒的作用。提醒甚麼呢?人終究會離開這個世界,但是在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到底我們怎樣回顧自己的一生呢?」

以下是他給自己寫的《墓誌銘》:「躺在這裡的是一個飽歷風霜、嚐盡人間痛苦,但對生命仍然抱有希望,並對人類充滿愛心的人。他雖然經歷無數苦難、失敗和跌倒,但他從中看到神的恩典,並且每次都能在暴風雨中站立起來。他雖然受過很多人的傷害,但他仍然能夠寬恕那些傷害過他的人,並為他們祈禱。他雖然在物質上是匱乏的,但他的生命卻是豐盛的,因為他能愛人也能被愛。在一些人眼中,他是愚蠢的,因為他從不會為自己著想。在另一些人眼中,他卻是聰明的,因為他在付出中得到無窮快樂。他的一生可算是無福的,雖然在一般人的眼中,他是虧缺的。如果能夠從頭再來一次的話,相信他仍願意再走一次他所走過的崎嶇路。」

「孤獨」是人生的困境之一

人生幾十年轉眼就過,雖然不算長,但是也會經歷很多困境,「孤獨」是人生必須面對的困境之一。

查先生表示,我們常說的孤獨不只是指你一個人獨處就是孤獨,而是指就算你身處人群中,你依然在內心感到孤獨(Loneliness),并非指人數的多寡。

不論你如何Social、如何喜歡社交;不管你有多少朋友,我們依然有感到孤單的時候。每當我們覺得不被別人理解,或者受到別人排斥、排擠的時候,自己就會覺得很孤單;或者當自己感到與周遭的人話不投機,別人嘻嘻哈哈地聊天,自己卻覺得跟他們完全沒關係,因此也會常常覺得很孤單。不過,人最大的孤獨感,恐怕就是面對死亡時的極度孤單。「死亡注定是一條孤單的路,是一條沒人陪著你走的路。在你離開世界那一刻是孤單的,是會孤獨的。」

查先生認為是否能夠剋服孤獨,關鍵就在於你如何去看待這個問題。

查先生說我們的人生除了有順境,也有逆境;有很多開心時刻,也有很多不開心的時候。人一生注定要經歷很多的困境和逆境,孤獨也是其中之一。

「其實每一個經歷、每一個經驗都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學習的機會,可以開闊我們的心靈空間。苦難與快樂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你不可能在你的生命中只有快樂而沒有苦難的。我們不可以將它拆開的,所以整體來講生命是有苦難也有快樂。」你不妨把孤獨中的苦,當作一次學習的機會,從中擴展自己的心靈空間。

面對死亡不必恐懼

最近香港有三間防止自殺的機構做出公開呼籲,指出這兩年香港的自殺數據突破了記錄。還有很多老人家,在希望長壽的同時,又擔心歲數大了以後,身邊沒有人照顧自己,也有的老人家對死亡感到恐懼,等等。對這個問題,查錫我先生表示,人從出生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就需要父母的照顧,到老了要離開這個世界之前也需要人照顧,因此在自己有能力幫助他人的時候,可以盡自己的能力去多幫助別人,人們互相幫助是理所當然的。他還說,人們對於死亡的恐懼,一個原因是不知道死後的世界會怎樣而感到恐懼,第二是擔心離世前要遭受一個痛苦的過程而恐懼。

「 未知生焉知死。我們不要管死了之後是怎樣的,在這一世中好好地活著,下一世會怎樣我們不需要擔心。」◇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