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裏的時間
人其實生活在一個時空的環境中。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由於腦神經傳遞思維在大腦裏反映出來需要瞬間的時間,人每一刻意識到「現在」這個概念的時候,「現在」已經成為瞬間的過去了。也就是說,人所感知到的從來都不是只有長、寬、高的空間環境,而是無時無刻都在經歷著時間的流動,一直處於時空的概念之中。
在繪畫上自然也涉及到對時間的表現,比如作品裏對動勢的描繪、連續的敘事畫構圖等等,就是將時間因素投射到所對應的平面上的辦法。
最常見的畫法是通過構圖、光影、色彩,表現一種動勢,這種表達方法看似表現了空間定格的一剎那,但又明顯包含著時間延續的趨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動勢感」。這裏用拉斐爾(Raphael)的油畫《聖米迦勒戰勝撒旦》(Saint Michael Vanquishing Satan)簡單介紹一下這類技巧。
需要說明一下,Michael在基督教各流派間有不同的中文譯法,比如天主教裏譯為「彌額爾」,新教譯作「米迦勒」,東正教則譯成「彌哈伊爾」。這裏把Saint Michael翻譯為「聖米迦勒」是根據華人中約定俗成、使用最廣的譯法,而與宗教教派無關。
這幅畫的主題大家可能都比較熟悉了,它表現了《聖經‧啟示錄》裏聖米迦勒與大紅龍撒旦作戰,並把赤龍摔在地上的情景,畫中用類人形魔鬼的樣子來刻畫撒旦,但為了表示其身分,它的後半部分還是能看到一條蛇形的尾巴,因為在《啟示錄12:9》中寫道:「大龍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它被摔在地上,它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畫家描繪出惡魔被打倒的這一幕,表現了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主旨。
關於畫作的技藝,首先談談光影的運用。這幅作品的用光設計得獨具美感,畫中聖米迦勒從頭到腳的明暗形成了一條從左上到右下略有傾斜的線,把畫面整體明、暗合理地一分為二:左半部分亮一些,而右半部分暗一些,這就形成了一種明、暗對照的趨勢。同時,畫中聖米迦勒身體的上半部分很亮,而畫面中間部分則由於衣物和環境的固有色暗了下來,最下面又因為魔鬼的身體受到光照而略亮,全畫從上到下就形成了「亮─暗─次亮」的節奏,達到了一種藝術性的光感效果。
這種光感配合人物的動作與光自上而下的趨勢,在畫面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們看到,光線是從上面照下來的,象徵著光明來自上天,所以主光源直接射在聖米迦勒的頭、胸、臂上,是最亮的部分。而離光源遠的惡魔自然不亮,再一次暗示了光線從上往下逐級灑落的趨勢感。再加上聖米迦勒上半部亮處的空間幅度寬,下半部分腿、腳亮部的空間範圍窄,配合武器的形狀與腿的夾角,就形成了一個刺向下方的箭頭狀趨勢,具有很強的動勢感。
繪畫雖然屬於空間藝術,但這種空間並非貌似定格的一剎那,它明顯還帶有時間的趨勢:即聖米迦勒從天而降、把魔鬼踏於腳下、一槍就要刺下去的一系列動作。人們可以根據這一幕自然地聯想到其前、後的時間段。
在色彩方面,正義方的冷暖色對比更為豐富。因為聖米迦勒的背景是藍天白雲,而皮膚呈暖色,鎧甲也是暖色,翅膀同時具備冷暖色的羽毛,胳膊上還有藍色服飾,這些冷暖對比體現出豐富的色彩感。再看撒旦,由於身處的環境是在地上,又離光源遠,所以無論是明暗對比還是冷暖對比都顯得更弱、更灰暗。這種處理手法也體現了正義方明亮多采,而邪惡方微弱黯淡。
表達同樣寓意的構圖方式還有正義方的面積佔了畫面的大部分,而邪惡方只佔小部分,暗示著正義大於邪惡。
同時,我們看到聖米迦勒的臉是正面的;而惡魔則趴在地上掙扎、想起來卻被踩著爬不起來,所以通過透視關係呈現出一種扭曲的、畸形的臉。這種處理手法能讓人看到正義的光明、有力、自信和美,而邪惡則是灰暗、弱小、惶恐、醜陋的。
整體來說,畫家的技法相當到位。雖然作品幅面巨大,但人物造型完善,明、暗過渡柔和,神態自然,符合畫中的情景。◇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