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到了,把冷氣機由冷風調到熱風就可以了,三層樓都熱,真好,真方便。
關於冬天的取暖,有不同的方法。
最早的記憶是童年,1950年代中期。一年,過了中國新年去了岢嵐的老娘(就是外婆)家。那時候老娘舅舅他們住在南至碭的林地莊子上,房子是一間大茅庵。在林地的山坡上挖出一個空間,人字形搭屋頂,外邊鋪上茅草,抹上厚厚的一層泥。前邊安上門和窗,這樣的房子就叫茅庵,感覺就像我們小時候玩過家家蓋的「房子」一樣。
老娘家的茅庵裏邊還是比較寬敞,也有一盤炕,有鍋灶,燒柴草。從窗戶望出去,山野莽莽,谷深坡長,野果牛羊;天高雲淡,雀鳥翱翔,雲卷雲舒,心情開闊,挺好的。雖然是寒冬,茅庵內很暖和,這暖和不僅因為有暖炕,還因為有一個火盆。
火盆是泥土做成的,類似一隻巨人使用的平底巨碗,不過裏邊盛的不是美味,而是燒的紅紅的木炭。這火盆暖和了茅庵,也暖和了家人。
這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了。記得那一天天黑了,我鬧著要回家。回家,哪有那麼容易,幾十里山路呢。足見小孩子的天真幼稚。
在我的記憶裏,我們家冬天取暖除了一盤大火炕,炕上也有一個取暖的好東西,不過不是火盆,是火爐子。
火爐子是生鐵鑄成的,由三部份組成,爐身、爐盤、爐腿子。爐身的樣子像個老虎頭,也可以說是貓咪頭,圓筒形的。大大的張開的嘴是爐坑,有個像徵性的鼻子,兩隻眼睛,有象徵性的眉毛,還有兩個耳朵眼。爐盤像一個很大的鐵盤子,盤子下邊八叉著長著三條約幾吋 長的鐵腿。
爐身、爐盤、爐腿是澆鑄在一起的。火爐子要在裏邊套上一層泥土,加上爐支,頭頂上周邊要用泥土做三個小山峰。這三個小山峰一是可以加高爐身的高度,二是可以支鍋煮飯。火爐子要放在火爐盤子裏,這個火爐盤子是泥土做的。用膠泥摻黃土,和豬毛或者頭髮合成泥做成的。
火爐盤子的底面是一個厚約半吋 的圓盤。周邊有約半尺高,約大半吋 厚的堰,很結實的。火爐子放在裏面,是為了安全,也是為了乾淨。
火爐子燒料碳,是煤碳燒透後的一種高能燃料,我們叫它料碳,書本上叫煤渣。火爐子也燒焦炭,煉鋼靠的就是焦炭。我們村裏的煤窯上就有焦炭窯燒焦炭,因為它是藍色的,所以我們叫它藍碳。燒藍碳也是村子裏的一個重要財源。我們也常去煤窯上撿藍炭。
這火爐子除了供暖,也是熬粥煮湯的好幫手。放上熾床床(熾床床,一種烤食物的鐵架子)就可烤食物,烤出來的食物更好吃。烤蓧面窩窩,中淮山瓣瓣,蘸醃菜湯湯,很好吃的。爐坑坑裏可以烤淮山(就是馬鈴薯),烤豆豆。把淮山片片貼在爐身上一會兒就中了。
一直難以忘懷的是,寒冬裏母親早早就起來燒著灶火。母親一手拉風吸,一手拿煤鏟子往灶膛裏加煤,灶火的光亮照亮了母親在薄暗中的臉龐。風吸聲有節奏的「咯…嗒…咯…嗒…」的響著,我睡在被窩裏像聽著催眠的歌謠。
灶膛裏的煤燒成了料碳,母親就用火剪夾出紅紅的料碳放到火爐子裏,很快火爐子的嘴、眼就亮了起來,屋子裏就瀰漫著料碳的氣味。
太陽升起來了,金色的陽光照在東邊的窗戶上,屋子裏頓時一片光明。我要起床了,母親拿我的棉腰子,呈桶狀在火爐子上烤熱,給我套著穿上,把肩膀上的扣子繫好。
如今,每當我給被窩裏的小孫子穿衣服,就會想起當年母親給我烤棉腰子的事來。一股暖流就徑流全身,幸福的感覺就溢滿生活。那是人世間最為寶貴的財富。
我如今把這幸福的感覺傳送給後代,將來他們長大了,也許會想起這一幕,也會得到幸福,也會有暖流流經全身,去滋潤他們美好的生活,豐富他們的人生旅途。
1960年代初,姐姐給家裏買回來鐵爐子,我們叫它洋爐子,可以直接燒煤碳,有鐵皮做的吸桶排煙,可以把爐子裏的煤煙直接送到室外。這洋爐子更暖和,更有用。
讀初中時,我們的宿舍裏有個泥爐子。上高中時我們幾個要好的同學每天早早到學校生洋爐子,生好就圍著爐子烤火說閑話,燒淮山吃。
1980年代家裏用上了焗爐。2001年代用上了分體冷氣機。如今用的是中央冷氣機。
我越來越老了,取暖的工具越來越好了,日子也過得越來越省事了,但幸福的感覺好像並沒有增加多少,有時候還會覺得減少了。◇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