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孩子的被母親無條件愛著;身為母親的,也被孩子沛然滋養著。縱使過程再怎麼驚心動魄,卻也因此豐腴了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的內心更壯大。 我和媽媽之間,該從何說起?不如就回到純淨無邪的孩提時光吧!
我是家裏的小女兒。自小雖不至於被捧在手心上呵護,但絕對是備受保護的溫室小花。從小到大,媽媽都不准我踏入廚房半步。我只管把書念好,把成績考好,把琴練好就行。其它的,一概與我無關。也許就因為這樣,如今即使我已榮升人母,媽媽還是把我當小女孩般看待。我深明「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這道理。步入而立之年還能享有媽媽無條件的愛,何其幸福。
媽媽有個絆腳石。別人的「 不經之談」,她總深信不疑。我據理力爭的論點,她卻連不屑都省了。舉個比較具體的例子吧!媽媽身型胖碩,由於膝蓋關節負荷不了體重,加上年紀大骨質疏鬆,難逃膝關節腫脹疼痛的宿命。出門的時候,才幾步之遙就叫苦連天。要游說她看專科,比登天還難。因為她會以抑揚頓挫的語氣告訴你,專科的費用令人咋舌之餘,未必有效;誰誰誰到哪裏看某某醫生不消多久就康復了吶!
坦白說我並非對那些所謂的「 醫生」心存偏見,唯獨每次請教他們有關病因,或諮詢一些稍微「 建設性」的療方,往往不是答非所問,就是避重就輕,不得而終。陸陸續續看了近二十年的「 庸醫」,媽媽的膝蓋非但沒有好轉,很多時候還必須挨受皮肉之痛。儘管如此,她仍我行我素,頑固依舊。
自擾的母親
兩年前的皇曆新年前夕,媽媽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中風了!所幸在三個月後渡過危險期,並從原先的口齒不清及動彈不得一一恢復過來。唯獨右手,基於神經受損的緣故,其肩臂肌肉萎縮,漸趨癱軟無力。逾一年的物理治療、針灸推拿、中西藥合併等似乎都無濟於事。
天性悲觀的她更加意志消沉。以往日常生活裏一蹴而成的繁瑣小事,而今變得如此艱巨。我向來無所不能的媽媽,自尊心強且凡事力求完美的媽媽,這樣的窘況對她而言是否就如刀銼般的折騰?抑或更甚?
EQ精神本來就欠奉的媽媽,中風後就更抱歉了。生活中的大小事,稍不順心,動輒發怒。壞情緒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她原本已薄弱的毅力和意志力統統削盡。因此,在復健這條路上,我覺得媽媽並沒有全力以赴。
我希望她凡事看開一點,把煩惱放下,才有空隙讓快樂進來。偏偏這只引發更多叱責。「你懂甚麼?你能體會我的痛苦嗎?」安慰的話說得太多連我也覺得自己矯情。我想,媽媽所服用的藥物或多或少對她的情緒造成一定的困擾。無論她脾氣壞得再怎麼樣,「溫柔以待」方為上策吧!
爸爸和媽媽的性格,可謂南轅北轍。爸爸是樂天派,天大的事落在他面前,都變得微不足道;媽媽卻庸人自擾,生活中芝麻小事都被放大鏡照著看,煩惱自然層見疊出。她對人對事要求苛刻,稍不達標即發飆抓狂。鮮少有機會看到她自適自在的一面。每年的新年和母親節,在為她遞上「 小心意」的時候,我都重複著一樣的祝福語:「媽,祝您身體健康,天天快樂。」聽畢,她總是一如既往地牽牽嘴角,然後「 回敬」我一個不置可否的表情。
唉,物換星移幾度秋,她還是原來的她。我想,以往外婆在世的時候,尚且拗不過她的堅執。我不過是她的女兒,又能奈她何?
今年的母親節,我致電約媽吃飯。當然少不了被她奚落一番:「如果要等這一餐,我和你爸恐怕都餓死了吧?!」須臾,她見我但笑不語又繼言:「沒空不用回,不用回!我才不稀罕這一餐。哼!」呵呵,我的媽媽,就是那張嘴。我心有不甘,結果不但回了,還「召集」哥哥弟弟一起回,濃濃示威成份呢。媽媽最討厭這樣,她覺得誰想回就回,這樣逼著回又何苦呢?
七個孩子當中,三個有事缺席。我們卻勇於打破前例,沒待人齊,沒有饕餮大餐,沒有任何排場,扒飯時我卻乍見爸媽微笑的臉龐有掩飾不了的欣慰。其實母親節這一餐,並非在乎與否的問題吧?能在這一刻共聚用膳,所流瀉的融融暖意就是不一樣。原來簡樸中倍升的欣忭,更雋永啊!
而今我每一次回家,媽媽還是一貫的雙眉顰蹙,唉聲連連。
「你看我的右手,甚麼時候才能好?」
「你看你哥,都幾歲了還不願成家,我和你爸要抱孫得等到甚麼時候?」
「你看……」
哎,人家說,天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成了小事,蒜皮小事更甭說,到了明天根本不足一提了!這個道理,媽媽您甚麼時候才願意接受?
「好好愛她就夠了」
媽媽對我的關愛,打從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至今,從不間歇。很自然的,她也把這份滿溢的愛投射在我兒子身上,不但對他呵護有加,更是有求必應。還記得三年前當我歷經逾24小時的劇痛終於把小瓜誕下後,先生早已暗自通風報信。不消多久,我就看到心急如焚的爸媽出現在我面前。我真不爭氣,一見到媽媽就把她抱緊放聲大哭。
此時此刻,生命的牽繫和延續在我心底囂騰而起的滔蕩,又豈是感動二字就可以交代?當下我是多麼感激她賜我生命。我體內所流動的溫熱血液是她賜的,正如兒子體內也流著我的血液一樣。這種密不可切的關係,又有誰能取代?
每一個不同的時代背景都成就不同特質的「媽媽」。而媽媽那一代,著實吃了太多的苦。不管願意與否,社會早已為她們訂製「 」母親』應有的典範和形像:「 為母則強,為母則應犧牲。」因此,為了孩子,為了持家,勞碌奔走洗盡鉛華媽媽都在所不惜。
也因為這樣,我和她在「 養兒育子」方面有太多的分歧。換作以前年輕氣盛,少不更事的我,想必不是冷戰,就是軒然大波。然而,今天我更年長一些,要更有睿智才行。把銳氣收斂後我姑且相信,「 媽媽」這份志業,從來沒有預習這回事。
我們都是一路走,一路學。再顛簸崎嶇,再蜿蜒迂迴,我們亦步亦趨,跌過痛過再繼續摸索繼續前進。漫漫長路,身為孩子的被母親無條件愛著;身為母親的,也被孩子沛然滋養著。縱使過程再怎麼驚心動魄,卻也因此豐腴了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的內心更壯大一些,不是嗎?
有天和朋友話家常時突然有感而發,無意間向她吐露對於媽媽的那份無力感。她只淺淺笑著對我說:「你又何必想得那麼複雜?好好愛她就夠了吧!」她拍拍我的肩,篤定的眼神,恬靜柔婉的笑顏,輕輕把我叩醒了。
是我大意嗎?媽媽心裏不也住著一位小孩嗎?她不也需要關心和愛護嗎?而今年邁的她,生理心理皆受傷的她,滿滿的愛和包容對她來說更是不可或缺的養份啊!可我偏偏忘了,有那麼一份愛,由始至今都如斯純粹質樸、義無反顧;它像大樹般根深蒂固,正如媽媽對我一樣。
雖然至今我仍無法理解為甚麼還是有很多人急不及待地把年邁的父母往老人院送?為甚麼我們為襁褓中的孩子處理大小便事宜能毫無怨言、呵護備至;對於為我們耗盡一生而後喪失自理能力的父母卻無法以同等的心態待之?是否回到生命初始,方能領悟其中道理呢?
佛理常說:「百善孝為先,凡事以孝為本。」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圓滿了孝,是不是也成就了大美呢?◇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