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三個星期內,香港《立場新聞》、《眾新聞》等知名網媒相繼停運。在《港區國安法》的影響下,過往港人享有的言論和新聞自由「紅線」處處,人人自危。

多個港人組織聯合舉辦集會遊行

1月15日(星期六) 下午2時,多個英國港人組織在倫敦皮卡迪利圓環(Piccadilly Circus)舉行「還我新聞自由 一人一信塞爆香港經貿辦」集會和遊行,越洋發聲支持被捕的香港新聞工作者及政治犯。

2022年1月15日,英國倫敦市中心皮卡迪利廣場(Piccadilly Circus),民眾聚集在街上,抗議香港的新聞自由遭到中共打壓。(文苳晴/大紀元)
2022年1月15日,英國倫敦市中心皮卡迪利廣場(Piccadilly Circus),民眾聚集在街上,抗議香港的新聞自由遭到中共打壓。(文苳晴/大紀元)

集會由「英倫好鄰舍教會」、「英國港僑協會」、「Britons in Hong Kong」(BHK)、「港援」(Hong Kong Aid)、「暖氣軍師撐香港」(Justitia Hong Kong)、「薩頓香港人群組」(Sutton Hongkonger Group)等組織舉辦,大約進行了兩小時,有逾千名港人出席。

集會有3名嘉賓發言,包括前無線新聞主播王俊彥、「香港監察」創辦人之一羅傑斯(Benedict Rogers)以及前《癲狗日報》記者陸威廉(William Luk)。由於適逢周末時間和鄰近地鐵站出入口,吸引了不少途人駐足關注,有多名本地人到場聲援,並展示標語。

2022年1月15日,英國倫敦市中心皮卡迪利廣場(Piccadilly Circus),「英倫好鄰舍教會」陳道興在主持會議。(文苳晴/大紀元)
2022年1月15日,英國倫敦市中心皮卡迪利廣場(Piccadilly Circus),「英倫好鄰舍教會」陳道興在主持會議。(文苳晴/大紀元)

「香港監察」創辦人之一羅傑斯在發言時表示,他曾在1997年至2002年於香港擔任記者,當時香港仍有新聞自由,記者能夠向任何人隨便發問問題、調查某些事件。

羅傑斯記得,自己曾寫過不少文章關於香港政府,還有時任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漸漸地,香港失去新聞自由。自《蘋果日報》倒閉後,香港的新聞自由被殺死,《立場新聞》、《眾新聞》甚至「香港電台」的情況都是新聞自由被打壓的結果。

羅傑斯認為海外香港人應更多發聲,因為身處香港的人已無法發聲。

2022年1月15日,英國倫敦市中心皮卡迪利廣場(Piccadilly Circus),Ben Roger發言,聲援香港新聞自由。(陳玉/大紀元)
2022年1月15日,英國倫敦市中心皮卡迪利廣場(Piccadilly Circus),Ben Roger發言,聲援香港新聞自由。(陳玉/大紀元)

前無線新聞主播王俊彥分別以中英文發言,他回憶起於2019年的時候,很多香港人不想看新聞,因為害怕新聞畫面觸動他們的情緒;兩年後的今日,很多香港人同樣不想看新聞,因為他們已失去選擇新聞平台的自由,這個原因十分悲傷。

新聞自由本來無處不在,以為是理所當然,怎料到竟可以一夜之間就失去。《蘋果日報》的消失不是「結束」,而是一個「開始」,因為其它媒體都逐一消失。記者本身不希望成為新聞的主角,本來他應該在台下報道新聞,但現在只能以香港人身份為香港發聲。他認為在曙光出現之前,港人必須「保持冷靜,繼續前進」(Keep Calm and Carry On)。

2022年1月15日,英國倫敦市中心皮卡迪利廣場(Piccadilly Circus),前無線新聞主播王俊彥發言,聲援香港新聞自由。(文苳晴/大紀元)
2022年1月15日,英國倫敦市中心皮卡迪利廣場(Piccadilly Circus),前無線新聞主播王俊彥發言,聲援香港新聞自由。(文苳晴/大紀元)

至於前《癲狗日報》記者陸威廉則以錄音方式發言,他表示今次是自己離開香港2年後首次公開發言。 他指《癲狗》雖然沒有《立場新聞》和《眾新聞》出名,但創辦人黃毓民在月初仍因香港員工的安全決定停運。早前其中一名同事向他表示,近日非常擔心自己的個人安全。

陸威廉坦言,香港的新聞自由在主權移交後每況愈下,特別在2020年中共實施《國安法》後,幾乎消失殆盡,「我看不到香港與香蕉共和國(獨裁國家)之間有甚麼區別。」(I haven’t seen any difference between Hong Kong and a banana republic.)他又指,香港人雖然不是最優秀的族群,亦有很多缺點。但在過去一段時間向世人展示如何在極權白色恐怖統治下堅持自身理念。故會選擇與港人站在一起,「你可以令我們停運,但沒法令我們閉嘴。」(You can shut us down but you can’t shut us up. )

經貿辦千人投放請願書

遊行隊伍在下午2時45分出發,經李斯特廣場(Leicester Square)再往北抵達香港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經貿辦),沿途高呼「釋放政治犯」、「向中共說不」等口號,有港人駕駛私家車在遊行隊伍旁慢駛,並播放「願榮光歸香港」。

遊行隊伍抵達經貿辦後,遂一將信投入經貿辦的信箱,歷時近一小時。倫敦警察廳派出4名警員維持秩序。

2022年1月15日,英國倫敦,民眾在香港駐倫敦經貿辦外,以排隊方式投放信件,抗議香港的新聞自由遭到中共打壓。(文苳晴/大紀元)
2022年1月15日,英國倫敦,民眾在香港駐倫敦經貿辦外,以排隊方式投放信件,抗議香港的新聞自由遭到中共打壓。(文苳晴/大紀元)

2022年1月15日,英國倫敦,民眾在香港駐倫敦經貿辦外,以排隊方式投放信件,抗議香港的新聞自由遭到中共打壓。(文苳晴/大紀元)
2022年1月15日,英國倫敦,民眾在香港駐倫敦經貿辦外,以排隊方式投放信件,抗議香港的新聞自由遭到中共打壓。(文苳晴/大紀元)

2022年1月15日,英國倫敦,民眾在香港駐倫敦經貿辦外,以排隊方式投放信件,抗議香港的新聞自由遭到中共打壓。(文苳晴/大紀元)
2022年1月15日,英國倫敦,民眾在香港駐倫敦經貿辦外,以排隊方式投放信件,抗議香港的新聞自由遭到中共打壓。(文苳晴/大紀元)

全英1月已接力舉辦9場支持香港新聞自由活動

「英倫好鄰舍教會」創辦人陳凱興接受訪問時表示,香港的新聞自由已成歷史,真相已經消失,政府不再受「第四權」監察,可以為所欲為。而身處香港的港人無法發聲,在英國的海外港人更應挺身而出,「一人一信」目的是要港共知道市民仍然有聲音和團結。即使你要對媒體噤聲,但民眾仍然可以將真相揭露出來。

被問及集會人數,他回應指,估計有逾千人出席。但自己不會刻意去「數人頭」,「10個人也好,100個人也好。只要有人出席,我都會覺得非常溫暖。因為海外港人挺身而出,聲援香港新聞自由。」

另外,他認為在英國的示威會較香港溫和很多,轉變非常大,「主要是場景和對像不一樣。我們目前要與第三方(倫敦警方)協調,甚至爭取(民眾)的支持。」

在英港人組織BHK成員Windanz接受採訪時表示,今次是首次由不同的倫敦港人組織共同主辦集會,認為各組織發揮所長,在最短時間發揮最大效力和號召力。

他表示,即使各個組織光譜路線不盡相同,但在香港新聞自由上均持一致意見,「每一個組織都有自己的理念和目標,但捍衛香港的新聞自由是團結我們的因素。」

至於出席集會的港人金先生手持香港「捍衛香港言論自由」(Defend Press Freedom in Hong Kong)的英文標語。他表示香港已經失去獨立與敢言的傳媒,「現在香港媒體都是維穩,不會再報道真相。」

下周末,蘇格蘭愛丁堡(Edinburgh)及鴨巴甸(Aberdeen)都將陸續舉行活動,聲援香港的新聞自由。單在2022年1月,全英已經接力舉辦了9場支持香港新聞自由活動,橫跨英格蘭多個城市。#

2022年1月15日,英國倫敦市中心皮卡迪利廣場(Piccadilly Circus),民眾手持「蘋果日報」展板,抗議香港的新聞自由遭到中共打壓。(大紀元記者攝)
2022年1月15日,英國倫敦市中心皮卡迪利廣場(Piccadilly Circus),民眾手持「蘋果日報」展板,抗議香港的新聞自由遭到中共打壓。(大紀元記者攝)

2022年1月15日,英國倫敦市中心皮卡迪利廣場(Piccadilly Circus),民眾手持標語「Defend Press Freedom in Hong Hong」,抗議香港的新聞自由遭到中共打壓。(大紀元記者攝)
2022年1月15日,英國倫敦市中心皮卡迪利廣場(Piccadilly Circus),民眾手持標語「Defend Press Freedom in Hong Hong」,抗議香港的新聞自由遭到中共打壓。(大紀元記者攝)

2022年1月15日,民眾遊行在倫敦街頭,抗議香港的新聞自由遭到中共打壓。(大紀元記者攝)
2022年1月15日,民眾遊行在倫敦街頭,抗議香港的新聞自由遭到中共打壓。(大紀元記者攝)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