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7日,國安處以涉嫌違反國安法拘捕壹傳媒及《蘋果》5名高層。

2021年6月24日,最後一份《蘋果日報》出版。

2021年12月29日,《立場新聞》多名高層被捕,同日宣布停運。

今年1月4日,《眾新聞》宣布停止營運

今年4月11日,香港資深傳媒人區家麟被國安處以涉嫌「串謀發布及/或複製煽動刊物」罪拘捕。

今年4月25日,香港外國記者會宣布停止頒發人權新聞獎,指「對香港新聞『紅線』的不確定性,不希望誤觸法網」。

同日,《大公文匯》發表文章,指「自行解散是記協唯一出路」。

這邊廂,唯一行政長官候選人李家超被問到,會如何捍衞新聞自由,他指「新聞自由一直存在,不需要捍衞」;那邊廂,香港的新聞自由排名暴跌,由2002年曾經最高排名全球18位,再由去年的80位跌至今年的148位,與菲律賓、盧旺達等地方齊名。我們必需要接受的現實是,《香港國家安全法》立法後的不足兩年間,新聞界一遍風聲鶴唳,短短一篇文章,或未能羅列出所有。

明日就是唯一行政長官候選人李家超「正式當選」的日子,不少輿論認為在他上任後,所餘無幾的新聞自由或會再進一步收窄,要在這片隱形紅線處處的地方,找出能讓新聞自由苟延殘存的狹縫,原來一點也不容易,我們就看看幾位記者在狹縫中生存的故事。

前《蘋果日報》陳珏明:為相信的價值繼續做一個堅持的人

在《蘋果日報》出版最終章後,陳珏明的新聞之路並未畫上句號,他為自己開創新一章—選擇當上獨立記者。在記者背後,他的身份與大家一樣,都是一位熱愛香港的香港人,陳珏明本希望以記者工作為志業,希望盡力發揮好記者這個身份和角色,貢獻這個地方。在他的生命裏,原以為會一世當記者的工作,想不到「一生一世」的承諾竟然被無情的政府破壞,失去《蘋果》後,自覺個人經驗和能力有限,要再找記者的工作亦不容易,所以決定透過社交媒體發布報道文章,這個方法,沒有成本,當然,亦沒有收入。

但這幾年香港的政治環境急速轉變,新加的法律、新設的規限…香港處處紅線,或者是經歷了《蘋果》一役,過分的傷痛就會變成麻木,陳珏明似乎「睇化」了,他指為需要面對的任何可能,嘗試做好準備,「人生本身每天就面對不同風險,太多事情不由我們去掌管」,不必要的擔憂,也就不要去擔憂就好。

還有很多仍努力在自己崗位上堅持和默默堅守的人,陳珏明希望其他散落的記者們,要成為一個對得起自己和這個時代的新聞工作者,他亦不時提點自己,不要被恐懼吞噬。「路邊石牆的夾縫再窄環境再差,也能長出小草甚至開出小花,我們不應因為失去而懷憂喪志,更要更努力守護所珍視的東西,為相信的價值繼續做一個堅持的人。」陳珏明說道。

前《立場新聞》林彥邦:問自己仲做落去嘅本心係咩

回想當日《立場》停運,林彥邦感受矛盾。其實自從蘋果停運後,他與一眾同事都預期這天終會發生,「只係睇幾時」;但另一方面,眼見同事被捕,至今還在牆內,那種失望和傷心是難以形容。當時曾以為自己的記者生涯要告一段落,「諗住駕Uber或者做Deliveroo傢啦」,但經過數個月的沉澱後,還是決定走一條難行的路—創立「ReNews」,由採訪、寫文、製圖一腳踢。

經歷了沒有《蘋果》、《立場》和《眾》的日子,社會上瀰漫著一種氣氛:再沒有新聞值得看。其實每日發生的事情多不勝數,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在網上的資訊量比以前多太多,欠缺梳理,或令一些重要訊息白白流走,哪誰人願意為大家整理資訊呢?林彥邦指,如《蘋果》般有輿論影響力的媒體,相信在一段時間內都不會在香港重現,所以現時能夠做的,就只有「化整為零」。香港的新聞輿論就像產生了一條巨大的空隙,單靠一個人絕對是不能填補的。他知道個人力量有限,「一個人做到嘅唔算多,就當我比較勇啦」,想想如果他自己能「開先例」,或會令更多人跟隨做相類似的事,就像一粒小種子落下泥土,或會長出大樹。

面對《港區國安法》、近來的煽動罪、或將來會有的假新聞法,林彥邦說自己沒有擔心,或者轉個說法「驚就完全唔好做」。他指在現時的香港,新聞行業已經沒有「中間位置」,所以如果「做又要驚」,只會為自己帶來很多困擾,或者更多的自我審查,而他,就選擇了前者,「自己唔會冇心理準備」。

林彥邦認為,在一個沒有新聞自由的地方做新聞,感覺就像在大海中掙扎求存。在不足一年間,先後三間會批判政府的傳媒消失,而李家超在這個環境下「仲夠膽同人講新聞自由,點解仲要扮有新聞自由」,因為在中共理論中「新聞自由」四個字,就是黨的喉舌。

那留下來的新聞人應如何自處?林指留下來的並不代表妥協,但告誡一眾行家,千萬別給自己一個幻覺,想盡量在狹縫「爭取多啲嘢」,留下來就是「守護緊啲嘢」,始終妥協比堅持容易得多,有時不自覺會被自己內部審查同化。「要問問自己仲做落去嘅本心係咩,如果你話想留低有用之軀關鍵時刻用,咁關鍵時刻係幾時,如果永遠唔會出現咁留有用之軀做咩?」林彥邦說。

記協陳朗昇:留得青山在,哪怕無柴燒

曾任《立場》副採訪主任的陳朗昇,在《立場》停運後加盟蘋果人創立的Channel C,「因為我真係好鍾意做呢行」,由讀書到工作至今,生活與新聞已成為不可切割的一部分。在香港這個有七百多萬人的彈丸之地,陳朗昇相信這片土地還需要新聞和真相,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對社會的承擔,在可做的範圍和空間之內,仍會盡量提供資訊給香港市民。

陳朗昇近來「重操故業」做他擅長的「直播」,若果大家有捧場的話,「昇哥帶大家眼睛遊港鐵會展站」、「昇哥又出現!和你睇吓市面情況」,聽起來跟他以往的直播有點不同,主題跟民主自由或者制度完全談不上關係。陳指這個轉向是無可避免,但這些都屬民生或者市民關注的事情,「以往我哋都係話希望有個好嘅制度,目標都係改善市民生活,令香港更加美麗,咁我哋咪講點樣生活得好啲囉」。他不否認這是一種妥協,「留得青山在,哪怕無柴燒」,知所進退,就是要留著自己的命,才能繼續發掘其它事物。

就如前段所說,現今的報道尺度如何掌握?陳朗昇說:「而家唔擔心傢啦,因為都褪後晒啦,做港鐵直播、晚市幾多人食唔會有事掛,咁都有事就冇得好講」,他表示會盡力而為,他亦緊記作為傳媒的工作「我哋負責報道,冇參與;第二就係一定要中立持平同公道,只要做咁多個報道、問咁多問題都係有理據,就唔需要驚咁多」。在數間傳媒相繼停止營運後,不少傳媒人轉行或移民,留下來繼續做傳媒的少之又少,陳朗昇勸諫「如果承受唔到風險就唔好做媒體」。

陳朗昇他的另一個身份是記協主席。記協早前舉行大會討論去向,兩日後,《大公文匯》發表文章,指「自行解散是記協唯一出路」,更有傳或會7.1前解散。陳朗昇認為情況沒去到這麼差,記協現時的工作除了招收會員,為有困難的行家發放津貼等基本工作,仍然會關注新聞自由等議題,「畢竟個會都有六十幾年歷史,大家都唔想佢咁快有啲咩問題」,他指世界在看一國兩制是否成功落實,新聞自由跟記者的工作是其中一個指標,「咁過唔過到七一、要拉要鎖都睇北京啦」。@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9.17暫別實體 立即預購
https://bit.ly/buybyepaper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