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家長小組時,具爭議性的話題是是否幫孩子挽書包。當筆者提出孩子上學或回家,家長不應該為孩子挽書包時,家長便奮力維護他們這個每天的差使。「現在的書包很沉重呢。他們個子細小,把脊骨弄傷怎辦?」小孩挽自己的書包,不僅訓練其獨立能力,也有助心理發展。著名學家艾力孫 (Erik Erikson)提出的人生8項心理社交發展的階段中,3至5歲小童從主動性做事 (initiative)而發展「目標」這美德。小童自動自覺發掘任務,可幫助他們擁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培養幽默感、同理心及抗逆力。若他欠缺這訓練,他會產生罪疚感 (guilt)。對於六6至12歲的兒童,他們需要勤奮 (industry),發展成為有能力( competence)的人,培養謙虛心及接受生命軌跡的不完美及憾事。若他沒有勤奮做事的機會,他感到自己的能力不及其他人而自貶 (inferiority)。

每每看到家長替孩子挽書包,筆者不禁唏噓。家長不單剝削子女正向心理發展的機會,也令子女對自己事不用負責。書包沉重與我無關。不收拾書本、不整理書包也沒所謂,反正是爸媽挽這書包。曾見兩姊妹就讀同一所學校,母親與外傭一起接放學。兩個書包便由外傭擔起。孩子會發展出甚麼心理?首先是階級觀念就此形成,母親可勞役傭工,我將來也可勞役比我低下階層的蟻民。持著自己有錢有勢,用盡權力。忽視了人權方面是人人平等的道理。其次,外傭 (多是女性)體力有限,孩子未能體諒外傭的辛勞,欠缺培養同理心的契機。

家長平時可鼓勵子女自發性地參與家事。例如抹桌子椅子、收拾飯後餐桌。小學生更可以洗菜、煮白飯等等。除了加強對家庭的歸屬感,這也是提升孩子自信的機會。當他能親自煎雞蛋、把房間收拾整潔,不是已證明了他的能力嗎?曾有學生自豪地跟我說:「我懂得煮豉油雞翼。」因著這自信心,可提升他學業上面對挑戰的能力。@

(編者按:本版文章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負片世界見真實色彩
一起走過20年 共度艱難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