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亞書院首屆畢業生、史學泰斗余英時教授今年8月1日於美國寓所辭世,享年91歲。新亞書院昨日(10月30日)下午3時於香港中文大學鄭裕彤樓召開「余英時教授追思會」,中大校長段崇智、前校長金耀基、新亞書院前院長梁秉中等學者致辭,追憶他的學術成就及對中文大學的貢獻。

金耀基表示,余英時的思想史、文化史研究注重文化作為「相對獨立領域」對歷史的推動。余英時與其師錢穆治史目的多有契合,錢穆生前絕筆〈天人合一觀〉,他說「我現在才徹悟出這是中國文化的總根源」,並寄語,「我老矣⋯⋯再要作深究,已非我力所能及,只有待後來者之繼續努力。」

錢穆〈天人合一觀〉(後題為〈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發表24年後,余英時出版《論天人之際》一書,得到「『天人之際』或『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內向超越』的思想特色」重要學術論點。金耀基認為,余英時即是錢穆先生心中的「後來者」,錢穆的「天人合一」觀與余英時的《論天人之際》,正是彰顯了「中國文化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

參加追思會的新亞書院院長陳新安表示,雖然余先生故去,但他所珍惜的人文精神、堅持的文化理想,「將永誌於新亞校史,永存於所有新亞人心間,歷久彌新」。

新亞書院是由著名史家錢穆1949年在香港創立。1950年,余英時赴香港探親,深思熟慮後決定留港。余英時晚年自述中,將這個決定稱為生涯中最大因緣。他隨後入讀新亞書院,成為錢穆入室弟子,余英時曾說,這段經歷「奠定了我以後的學術基礎」。70年代新亞書院遷入中大現今的沙田校址,余英時應邀重返新亞,擔任書院校長暨中大副校長。

新亞書院前院長梁秉中致辭說,余英時不僅在新亞書院創校後擔負教學實務、撰寫專門著作,任期後亦對新亞校園建設提出建議。余英時大加鼓勵將「有關中國文化的象徵訊號」與建築融合的提議,後來「合一亭」的建立即由此淵源。「合一亭」是中文大學的地標建築之一,俯瞰吐露港,眺望八仙嶺,營造出水天一色的效果,象徵天道、人道相貫通的思想。

余英時著作等身,有《歷史與思想》、《士與中國文化》、《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朱熹的歷史世界》,以及晚年代表作《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凡十數部史學、文化論著。

余英時生前曾在美國多所大學擔任教職並獲得多項海內外學術榮譽:2006年獲「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Kluge Prize)、2014獲首屆唐獎漢學獎等。@

------------------

【噤聲時代,更需要真相】

一起守住心中最後的光:https://bit.ly/3t45Qni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