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二手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最新報190.55,按周回升0.75%。分區指數個別發展除,港島及新界西分別上升0.55%及2.11%,九龍及新界東分別下跌0.35%及0.14%。其餘領先指數全線回升,大型單位、中小型單位及大型屋苑分別上升1.6%、0.59%及0.49%。

樓價見頂未必滑落

二手樓價指數回升兼創歷史次高,按周升幅是兩個月兩最大,但數據制後兩星期,後市明顯受壓。上周市傳中共向地產商「下旨」解決房屋短缺問題,資本市場應聲下跌,各大地產商市值即日蒸發近千億。一手銷情亦馬上冷卻。恆基位於西灣河的The Holborn前周開售只售出價單一半單位,上周加推23伙,只賣出數伙。早前連環沽清的黃竹坑站上蓋揚海最新一輪亦無以為繼,連同其他貨尾盤,整個周末一手只售出30多伙,與前數周相比下跌超過九成。維護中共利益任由政權演譯,發展商以不變應萬變,先行停止開售新項目以減少供應回應。二手成交亦大幅縮減,十大屋苑成交跌至個位數。因應中共「出手」,市場紛紛改變今年樓價預測。事實上,特區樓市浮現出幾個短期利淡因素。首先是資本市場急跌影響氣氛。當世界絕大部份市場今年以來都錄得可觀升幅,特區股市卻一浪低於一浪,恆指由今年六月份高位下跌4千點,由於資本市場通常領先樓市數個月,樓市價格將逐步反映。其次是成交量,往往調整前成交大幅萎縮,過去兩周一二手成交萎縮極之明顯,預告樓價受壓。再有就是政策風險,以往政策可預測性較高,中共直接插手特區樓市,政策難以觸摸,尤其是長線投資者先行規避風險,投資需求下降。但即使樓價見頂,並不代表即將大幅回落。特區沒有負擔能力指標,房屋政策自然沒有令樓價回到負擔能力機制。反之,特財政收入卻清楚可量,基本法更列明要量入為出。樓價下跌兩成,地價可跌五六成。財政收入與民生同樣涉及中共利益,哪個更有份量,對政權來說清楚不過。未來數周還有林鄭預期被市民批評為「假大空」的施政報告,市場預計放棄短中期集中長期且大搞基建,試問樓價可跌多少?

中央下旨出現各種演繹

外國傳媒傳出中共下旨要求特區地產商維護中共利益,解決房屋問題,且不再容許壟斷行為,事件繼續發酵。地產建設商會回應對相關消息未有所聞,強調一向關注房屋供應經濟及民生問題,全力支持特區政府增加土地房屋供應云云,機沒有具體行動方案。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評論更有趣,他指中共向特區地產上施壓不可能,因為基本法列明私有財產權,遊戲規則「冇得改」,還稱地產商非共產黨員無可指示,特區的地產商與內地地產商不同,內地有房屋過剩問題。他建議政府加快審批改劃及改组成規會,並進言「當人都冇得住有啲綠地可能要犧牲」云云。房屋問題乃「重中之重」,中共旨令居然似有還無,接收訊息對象含糊不清,引來市場各種評論與猜測。先不論對錯,施氏評論帶出了幾個有趣的邏輯問題。中共的「國家安全」有16面金牌,無限上綱,凌架一切,某政黨直指房屋問題是國家安全問題,在「國家安全」下《基本法》保障值多少? 遊戲規則「話改就改」。地產商非黨員就可不按中共指示?那特區官員在共官一聲令下,即時推出49年劏房清零承諾,莫非他們全是黨員?在中共控制的地方,商人不服從指示甚至說一句不中聽的,結果如何,實例太多。至於「綠地犧牲」論,同樣道理,私人會所及棕地是否又要犧牲一下?相信這些土地的持份必定願意支持中共利益,協助解決房屋問題,政府可先收地建屋後再研究如何重置。觀乎劏房49年或前清零,政府大可承諾50年前重置應十分合理。未來中港極速融合,一小時生活圈擴至大灣區,加上大量新基建,大灣區內重置必定可行。還有謝徫俊曾提出收會部份軍事用地作建屋,解放軍「為人民服務」,政府稱特區已「由亂轉治」,謝議員又剛通過宣誓,過去言論行為必屬「愛國愛港」,不知他會否重提議案?

開發與規劃才是問題根源

施氏指內地房屋過剩問題更可圈可點。若房屋過剩理應跌價,為何大中城市價格極度超越負擔能力?要處理樓價問題那就簡單了,一招空置稅便可了卻,何須黨魁操心?供應過剩,樓價卻繼續上升,當中玄機讀者自己推敲。施氏建議政府加快審批改劃只說中了一半。建制派基金多年批評政府在改善流程上強差人意,沒有可量指標,沒有問責,一味叫政府加快不會有任何實質結果。即使加快審批,大前提是先要有合適的規劃,否則只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按規劃署最新資料,2020年開發土地面積佔總土地面積25.1%,佔開發土地最多的是道路和運輸設施佔4.2%,其次是鄉郊居所佔3.1%。私人住宅佔2.4%,資助房屋只佔1.5%。另外,農地及魚塘佔5.8%。翻查香港年報,2000年開發土地面積佔總面積20.9%,道路運輸設施佔4.5%,鄉郊居所佔2.4%,私人房屋佔2.2%,資助房屋佔1.5%。簡單的幾個數字已經帶出數個重要訊息。其一,20年來政府只開發了4.2%土地,即大概47平方公里,每年平均2.3平方公里,開發土地太少,速度極之緩慢,以至特區陷入土地荒。其二, 20年來資助房屋佔地竟然沒有明顯增加,完全是政策上的錯誤以致資助房屋佔總量不斷下跌,輪侯時間怎不創新高?其三,鄉郊式居所佔地不但高於私人住宅及資助房屋,且面積於20年間居然增加了30%,是私人住宅增加面積的4倍。明顯地,鄉郊發展不但佔地多,但對於解決住屋問題並無幫助。其四,發展商持有的近1,000公頃農地,但只佔全港農地15%,即使發展商積極配合開發,大搞公私合營,其餘85%亦需要政府規劃出手。其五,道路運輸設施雖然佔比稍有下降,仍是佔地最多。20年來政府沒有更新思維,道路只顧平面發展而不是上下三圍,各大交匯處例如青嶼幹線收費站,只是一大片空地,沒有在規劃上達致地盡其用。

簡單的幾個數字,帶出土地開發不力及規劃錯誤。規劃是規劃暑職責,土地開發是發展局的責任,兩者完全由政府壟斷。今天土地及房屋困局,政府責無旁貸,解決土地開發及規劃霸權才是問題核心。政權不但沒有向失職者查找責任,還將矛頭指向發展商,完全無助解決問題。在所謂新體制下,三權合作,極速消滅公民參與,代表規劃霸權更霸道。若果以為這樣可以解決土地及房屋問題,請看看中國一線城市樓價負擔及各住房現象,答案盡在其中。◇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