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輪轉,一年容易又中秋!圍繞著中秋節,有多少中秋故事,有多少民俗傳說,有多少神奇事兒呢?歷史上的一些名人,嫦娥、李白、唐玄宗、蘇東坡,他們的中秋散發著異彩。一起來回顧,玩味中秋明月,迎接中秋節。
嫦娥奔月 凡界通仙界的民俗傳說故事
第一個想到的中秋節名人將是誰?非嫦娥(古稱姮娥)莫屬。在中秋節的民俗傳說故事中,嫦娥粉絲最多,年代最久遠。幾千年來,她牽繫著中秋和超時空的遐想,成了中秋故事中的典故。
和嫦娥並肩出現的是后羿,相傳他們都是神的使者,下世救人。在堯的時代,天上十個太陽為妖作亂,一起升上天空,讓人間幾乎成為焦土。堯將射日的大任交付給后羿。后羿神勇超人,一連射下了九個太陽,為人間解決了困局,成了英雄。受到人間愛戴的后羿成了有窮氏國王。美如天仙的嫦娥是她的王后,溫柔又賢慧,母儀天下。
崑崙山西王母有長生不死的仙藥。后羿上了崑崙瑤台請求西王母賜仙藥,西王母賜給他一份仙藥。這一份仙藥一人吃了可以升天,若是兩人各服一半,就能在凡界長生不老。仙藥取回後,在仲秋望日滿月時他們的人生發生了劇變。
據上古三易之一的《歸藏》記載,嫦娥服下西王母的仙藥,飄飄然飛昇,奔月成了月中仙。三易之一的《連山》記載說嫦娥竊藥服下而奔月。為甚麼嫦娥一人服下了仙藥呢?他倆不是一起下世的夥伴嗎?因為后羿仗恃著自己射日的神技,漸漸變得驕奢淫逸,不把百姓放在心上,做出種種危害百姓的事。嫦娥喚不醒陷入迷途的后羿,也不能讓他長生不死殘害百姓,就把仙藥飲下,獨自回天去了。
從夏朝以來,超越了四千年的歲歲月月,嫦娥奔月在凡界和神界搭起一條「通仙橋」,讓人不忘仙界、超凡界的存在。仙凡不同界,要靠修煉提升,中國文化中始終傳承著修行文化,神蹟一直為道德超越凡界層次的生命示現,讓人突破迷境往上提升。
李白的中秋 秋月落桂子 尋仙求道
李白外號「詩仙」,他的一生軼聞很多和他修道成仙的心路有關。在李白出生前,他母親夢見太白金星而生下他,因而李白的字叫「太白」。李白初次進京時,賀知章見他奇姿不凡,看他的《蜀道難》,更是連四度讚歎李白是「謫仙」。這些事都蘊藏著李白與仙界相聯繫的訊息。李白的許多詩歌中一再顯現他衷心追尋「騎龍飛上太清家」,和黃帝一樣返回天界的衷曲。
對於人間中秋,李白毫不感興趣,引他留心的還是仙界的事,像是中秋明月夜,月中落下桂子這樣的事情。李白的時代,唐玄宗天寶年間,杭州的靈隱寺就有過月中雨桂子的神奇事兒(見《武林靈隱寺誌》)。還有杭州地方誌也記載,在明月皎潔的中秋夜從月中落下神奇桂子的事。這種桂子天生能量強大,一種即活,子葉柔長,即使在寒冬仍然翠綠勁秀不凋。傳說月中吳剛伐桂的那棵桂樹就具有神奇的能量,被伐的傷口馬上能癒合。
月中落桂子,可遇不可求,李白的詩中記下「桂子落秋月」奇蹟:「還聞天竺寺,夢想懷東越。每年海樹霜,桂子落秋月。」(《送崔十二遊天竺寺》)
李白聽聞中秋月中落下桂子來,更堅定他尋仙修道的志向。他對好友崔十二說「待我來歲行,相隨浮溟渤」,來歲我們一起去溟、渤海上遊,展現他尋訪海上蓬萊仙山的繫念,展現他一向修道的志向。
「桂子落秋月」的奇事,在唐代之後並沒有絕跡,在宋、明都有記載。江南杭州是賞桂的好地方,杭州廟寺一直是月中落桂子的名地,神蹟應該是顯現給道中人吧。《佛祖統紀》記載,宋仁宗天聖五年八月十五夜,法師遵式在天竺寺遇上天下桂子雨,降落庭殿,他取了桂子仁播種林下,作了桂子之詩。
南宋理宗年間的進士舒岳祥在一年中秋就逢上了這奇事。那年中秋的月色非常明亮皎潔,他在夜讀時突然聽到屋瓦上響起冰雹撒落瓦上一般的聲音。他祖父開門到庭中查看,然後告訴他說「此月中桂子」。(《湧幢小品》)
明代禮部尚書朱國禎(西元1557-1632年)遊天台山時,讓隨身童子在廟寺西庭撿了二升桂子,桂子「大如豫章子,無皮,色如白玉,有紋如雀卵,其中有仁」,咀嚼下有芝麻氣味。他看到散落磚隙的桂子,十天左右就長出樹來。(《湧幢小品》)
唐玄宗中秋遊仙宮 凡間證遊跡
在古書中記載了唐玄宗上了廣寒宮的故事,如唐人柳宗元的《龍城錄》、唐代《開天傳信記》和明代周楫《西湖二集》中都有相似的記載。
唐玄宗擅長吹奏玉笛,他吹奏的《紫雲曲》,樂音清越優美,不同凡響,這是玄宗在一次遊月宮時聽到的仙曲。一年八月中秋,月色皎潔,引得玄宗興起一個美麗的遐想,他問身邊的高道葉法善:「可到得天上賞月嗎?」葉法善聽了玄宗的心願,一揮手從宮殿玉階前化出一條白玉橋,一直延伸到天際。他對玄宗說:「可以去!」於是葉法善帶領玄宗上橋,很快就到了天上月宮。
那月宮的門楣寫著「廣寒清虛之府」六字金書。高大的玉桂婆娑搖曳,樹的周圍有幾位仙女吹奏著《紫雲曲》、舞著《霓裳羽衣》之舞,非常美妙婀娜,風姿綽約!
玄宗聽到仙曲非常歡喜,他一向精通音律,一面聆聽一面速記曲子的聲調節奏。這時的月宮景象讓玄宗起了吹笛的雅興,然而他的玉笛留在長安寢殿中。葉法善就向空長嘯一聲,玉笛應聲即到了手中。於是玄宗在白玉橋上吹了一首曲子,這時他往下俯視,看到的是潞州城。玄宗隨手拿出數文金錢投向下界的城中。他們在月宮逗留到半夜,當他們回返皇宮後,那白玉橋隨即隱去了蹤影。
過了十天左右,潞州官府上奏一道祥瑞的記聞:八月中秋有天樂臨城,同時降落金錢數文,一併上呈。玄宗一顧那數文錢,果然是自己投下的金錢。當後代的人聽到唐玄宗流傳於世的仙界之樂《紫雲曲》和《霓裳羽衣舞曲》時,往往能遙想起廣寒宮的傳說,仙樂宛然是神界留給人間的開天門符契。
東坡的《水調歌頭》傳遞生之勇氣
宋代的明臣、大文豪蘇東坡(蘇軾)一生的行跡和詩詞在史上得到的注目,少有人能出其右。宋代人說過,中秋詞自從蘇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苕溪漁隱叢話》)。到了元代,《水滸傳》中的中秋流行歌曲就是東坡的《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是東坡41歲(西元1076年)的作品,那年他在密州過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了這篇《水調歌頭》,並遙寄給親愛的弟弟子由: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水調歌頭》中,東坡表達了想修道又恐高處不勝寒的心境,此篇作成後,「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幾乎成了代代人的中秋代言。東坡的人生起落非常坎坷,他的中秋夜也是一樣跌宕起伏。另一個中秋裏,他有截然不同於「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感受:「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陽關詞三首·中秋月》)
東坡此詞道出「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的惶然,和「千里共嬋娟」的美好形成對比。東坡的人生跌宕坎坷,他總是豁達轉化了危機。轉化壞滅找尋出路,從苦痛中醞釀出不敗的生命勇氣,正是他一生給人的啟示,他的中秋詞也展露這樣的精神。
從來的中秋夜,不會都是一樣的月光,有時月明,有時月隱。不管是月明月隱,不管天上或人間,年年中秋故事的積澱,展現不同的人生情味與境界,恰似把人生的意義說遍。中秋月夜,有千里共嬋娟的情歌,在人間道流傳;千古以來,更有清揚悠越的修道之曲,代代傳遞著中華神傳文化的核心精神! #
─點閱【璀璨中華文化】系列─
------------------
【噤聲時代,更需要真相】
一起守住心中最後的光:https://bit.ly/3t45Qni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