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正在暖化,大部分科學家認為此現象與工業化及人類活動有關,但亦有不少科學家否定這論點,指出這實非真正原因,表示更有可能是與太陽周期性活動有關。欲解釋溫度問題,相信需要集合眾多範疇的專家,包括海洋、火山、冰塊、宇宙、人類、動物及污染等研究員,花上長時間觀察(幾十年甚至百年)與分析,持開放態度討論,方有機會揭秘。

然而我們活於當下,不管是甚麼因素在背後起著作用,表面上地球溫度確實在走高,在短期內隨時可構成大量經濟及生命損失。據《衛報》於2017年的氣候暖化相關報道指,上海屬於超高危沉沒城市,大阪、里約熱內盧及邁阿密亦會受到嚴重衝擊。

氣候如此變幻莫測

令很多氣候研究員受到極大打擊,甚至變得沮喪的乃去年當全世界處於封城狀態下,地球溫度居然沒有下降,而是反過來上升至有紀錄以來次熱的一年,比20世紀平均溫度高出攝氏0.98度。令事情更加不可思議的是2020年還是一個La-Nina年份,按道理溫度應該會回落,但卻事與願違。

劍橋大學氣象科學博士後研究員Scott Archer-Nicholls承認去年現象令人驚訝,當駕車減少50%、飛機升降挫75%以及工業活動削35%,仍然無助全球降溫。但他與同校另一專家James Weber認為,結果顯示「減少人類日常所做的事效用不大,惟改變經濟及基建背後的動能乃關鍵所在」。

「工業及人類活動」論支持方曾靜下來好一陣子,去年給予了人類一次「捉錯用神」的體驗,但大概因沒找到更合理解釋暖化原因,加上部份人深信不疑元兇百分百是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存活時間長,不是少排一年就會有成果,故現又回到減排目標議題上。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5月所錄得的二氧化碳平均濃度為 417.16百萬分率,創當時歷史新高(今年5月高見419百萬分率),別忘了當時世界各地街頭均「空蕩蕩」,這又如何解釋?這裡主要想指出一點,負責研究這關乎人類褔𧘲議題的專家,如能抱有「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方為突破框框枷鎖之道,從來科學研究甚少「一擊即中」。

大家可能會問,若所有冰塊全部融化,水位到底會上漲多少?代表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地質學家Ed Mathez表示,如果南極洲、格陵蘭以及高山冰川的冰塊統統融化,海面將上升70米。

換句話說,多數陸地仍然可「得見天日」,但很多大城市將會消失,包括里斯本(2米)、上海(4米)、紐約(10米)、倫敦(11米)、柏林(34米)、巴黎(35米)、悉尼(36米)、武漢(37米)、東京(40米)、北京(44米)等,而香港因為山多,平均海拔高度達479米。

世界各大城市平均海拔高度(數據來源:維基百科/大紀元製圖)
世界各大城市平均海拔高度(數據來源:維基百科/大紀元製圖)

沿海經濟未來憂患

歐洲在全球暖化問題上一向最賣力,其實只要一看地圖與剛提及的數據,便一目了然。歐洲是一個高度「國家集中地」,多國密密麻麻互相湊在一起;而舉倫敦為例,想找座小山丘都難,一旦水淹即無處可逃,只有爬上屋頂。美國、日本等雖然亦有城市面對水位上漲風險,但因面積較大,給予變陣空間,而兩國平均海拔高度分別為760米及438米,但荷蘭、丹麥、愛沙尼亞、英國及拉脫維亞等歐洲國家卻統統不足88米。

據《衛報》於3、4年前消息指,最新預測到了2100年,地球溫度將上升攝氏3.2度,上海會有約1,750萬人受災,該市絕大部份陸地將被海水淹沒,包括兩個機場、陸家嘴、商業區域及崇明島等。上海屬大陸最高危的氣候變化影響城市,企業置總部於那裏存在相當風險,如人口開始搬離,地價、房價長遠誓必「大打折扣」,甚至變零若最終決定棄城遷徙。

大阪有約1萬億美元資產,亦正面臨來自海水上升、風暴加劇及其它因素所帶來的沿岸洪水威脅。另一邊廂,氣溫一旦上升3度,邁阿密立變海底之城,而單計載德縣,即有價值合共高達150億美元的沿海房屋,在接下來的15年有可能遭受洪水損毀。

近百年來,受全球貿易帶動,各國經濟核心均設在臨海帶,如今為了應對「升溫」挑戰,故不少國家正急切打造防波堤,築起長長一道巨牆,欲與大海波濤搏鬥。

荷蘭西北部數個出海位置皆嚴佈多道防波堤,該國在1953年曾遭北海洪水造成嚴重破壞,導致1,836人死亡,浸蓋20萬公頃土地,故荷蘭啟動了一個名為Delta Works計劃,完善了長達3,700公里的防堤基建,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價值逾25億美元、躺卧於北海上的巨牆。

位於荷蘭南部的Maeslantkering and Hartelkering防波堤。(MARCO DE SWART/ANP/AFP via Getty Images)
位於荷蘭南部的Maeslantkering and Hartelkering防波堤。(MARCO DE SWART/ANP/AFP via Getty Images)

處理大自然問題,世上並沒完美方案,令居民擔心的包括,防波堤或暗存弱點;呈曲線形的海牆將波浪壓力反彈至大海,惟海浪仍強,將漸漸侵蝕基建結構;海岸侵蝕,原因為河砂無法出港口、無法堆積新海岸,但海流仍在衝擊,造成海岸線後退,港口反而外凸,更容易受海洋影響。

最後,以一冷知識作總結,於上一次間冰期,大約12.5萬年前,當時地球溫度跟今天差不多,但那時候的海水高度卻比此刻高4至6米。◇

------------------

【噤聲時代,更需要真相】

一起守住心中最後的光:https://bit.ly/3t45Qni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