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0」與「1」 發展出來的「人工智能」

一九八零年之後,科學家與工程師們以微處理器為核心,設計製造成各種形式的智能型控制器,用「個體戶」之方式,將它們運用在「人工智能」上。

甚麼是「個體戶」呢?就生物學的觀點而論,那些以微處理器為核心之運作「個體戶」,就是分別模仿我們腦袋中那些不同的腦細胞組織,諸如視覺、思考、行為、行動、判斷、記憶、語言等。當這些各司其職的「個體戶」被合併使用時,就產生了像「腦」一樣的作用,這也是為甚麼科學界與工程界,直接將這些組合名之為「人工智能」的原因,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雛型的「人工智能」是如何產生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IBM設計了一座名之為「深藍」Deep Blue的西洋棋電腦(其設計小組領導人是華裔),它彙集了所有已知的西洋棋「走法」,高速地用「0與1」來決定最佳之下一步棋,進而與一些棋壇大師之「人腦」對奕,堪稱是近代「人工智能」之起源。當然你也別忘了,會玩西洋棋的「深藍」電腦,其本身之下棋本事,還是得靠許多棋壇高手之群策群力寫出來(programmed)的。

但會下西洋棋的電腦,畢竟只是個單一作用的「人工智能」,除了會下棋之外,其它的事一竅不通,說穿了,這「深藍」電腦只是IBM智庫中的科學家與工程師們的踏板而已,冀望以之證明「人工智能」的可行性。

今日之「人工智能」,早已超越「下西洋棋」的「智能」,進入為人類「代勞」的實用階段,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就開始活躍在汽車生產線上的智能型機械裝配手臂,雖然當時僅重複的地完成同一項指令,只能算是初級的「代勞」,但是現在這些機械裝配手臂已具有「視覺」與「自我判斷」之能力,一副要完全取代一般生產線上裝配工人之架勢(由於工會之反對,現在好像還沒有),但是具有這兩項能力之自動駕駛的汽車,幾年前就已開始在美國公路上試驗性地奔馳,效果似乎還蠻不錯呢!

那下一步的進展又會是甚麼呢?應該是「超級機器人」吧,有些會替你任勞任怨地做家事,還有些能忠勇地在戰場上替你捍衛家園,也可能伴同或代替人類去遨遊星際空間等等,不一而足。

還記得八十年代的一系列「星際大戰」電影(Star Wars)中,那兩個逗趣「智能型機器人」C3-PO 與R2-D2嗎?那些當年靠科幻劇作家之豐富想像力所產生的電影角色,如今都已逐漸成形啦!

「星際大戰」電影中的「智能型機器人」C3-PO 與R2-D2(公共領域)
「星際大戰」電影中的「智能型機器人」C3-PO 與R2-D2(公共領域)

利用智能型機器人去遨遊太陽系之空間,早已不再是幻想,因為且不說人類需要「吃、喝、拉、撒、睡」,還得要挑戰「氧氣」、「水份」、「耐力」與「老化」等人類之生命極限,那些充斥於宇宙中的「幅射線」也得要妥善防護,但是靠太陽板充電的智能型機器人就無此顧慮。哦,對啦,它們還不怕瘟疫呢,呃,所以也不需要戴口罩是罷?一笑。

近來,世界各國趁火星與地球在繞太陽運轉時,雙方距離最近之難得機會,紛紛將探測器射向火星,它們雖然是雛型的智能型機器人之一種,但其「行為」還是需要專家們在地球上遙控的。不過由地球上傳出的指令,三億哩外的火星探測器得要整整十四分鐘後才收得到,不可能應對突發之緊急情況,所以探測器本身必需具備相當的「人工智能」以應變。

造訪火星可沒有去月球那麼方便,以現今之工業技術與載具之速度,即使在火星與地球距離最接近時,太空船也得要八個多月的時間才能到達目的地,在旅途中沒有任何「後勤支援」下,得攜帶多少水、食物與氧氣才能抵達目的地?平安抵達火星後,總得要停留一段時間做研究,才能「值回成本」吧。而且您也別忘啦,太空人即使在火星上圓滿達成任務,還是得要至少八個月以上的旅行時間,加以充份的「後勤支援」,才能返回地球呢,可能已達到,或是超越人類體能之極限。

所以我個人認為,讓「高等智能型機器人」去替我們賣命地深度探險火星,是完全合乎邏輯的事(這不就又扯到那0與1之判定嗎),大家且拭目以待罷。

(未完,下周一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