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在風中吟唱茫茫草原的酒歌?撥動歷史的琴弦,聆聽草原帝國的凱旋,於靜音的空白時光,尋找一位仰慕已久的大汗。
翻開歷史的頁頁篇章,縱古馳今的思緒,隨著一串紅木佛珠進入時光之河,蕩起層層的漣漪,也激起風雲的板蕩。它像是搖曳在天國的一株仙葩,庇護著中土的文明。
蒙古人的血性,像是「長生天」(蒙古民族以「蒼天」為永恆最高神,故謂「長生天」)選中的豪傑,在歷史的天空留下濃厚的色彩。蒙古人像是來自銀河的勇士,所向披靡,幾乎戰無不勝。骨子裏流淌的勇猛,注定了這個民族與生俱來肩負的使命。
一個朝代在歷史中拉開其篇章之初,都會出現一系列名留青史的人物,元朝也不例外。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身旁也有一些奇人奇事。
一、蒙古帝國神童—安童
安童是木華黎的四世孫。史載,成吉思汗時,安童之祖木華黎「沉毅多智略,猿臂善射」,以忠勇輔佐成吉思汗。蒙古帝國建立後,木華黎與博爾術、博爾忽、赤老溫四人被稱為「掇里班‧曲律」(意為「四傑」),木華黎受封世任怯薛(護衛軍)之長。
因木華黎傑出的戰功,成吉思汗封他為國王。不過木華黎非常謙下,從不居功自傲,「國王(指木華黎)每戒所部將士如己兄弟,只以小名呼之,不許呼他國王」。木華黎常常告誡軍中將士,不許稱他為「國王」,只叫他小名就行。
年少就有輔國之才
木華黎的玄孫安童就出生在世任帝國怯薛(護衛軍)之長的家中,自幼習得一身武藝。安童十三歲時,元世祖忽必烈追錄元勳時,特召安童入宮掌管宿衛軍(負責帝王警衛與王宮),儘管他年紀尚幼,其爵位就已在百官之上,他常與大人討論國事,頗有輔國之才。
中統四年,元世祖忽必烈平定大亂後,抓獲阿里不哥黨徒千餘人。當時安童隨侍世祖,世祖問:「朕欲置他們於死地,你以為如何?」安童直言進諫說:「人各為其主,陛下剛平定大難,即以個人恩怨而殺人,何以使未歸附者臣服。」忽必烈聽到後大吃一驚,感歎地說:「卿年少,為何說話如此老成,此言正合朕意。」
至元二年(一二六五年)八月,安童十八歲時,世祖就已任命他為光祿大夫、中書右丞相(相當於國務院第一副總理),並增加供其賦稅的民戶至四千戶。安童辭謝說:「今三方雖然平定,但江南尚未歸附,臣年少負此重任,恐四方會輕視朝廷。」世祖看著年少的安童,小小年紀視野如此開闊,不禁心感動容,想了一下說:「朕已考慮成熟,再沒有人能勝於你。」
在將星如雲的元朝留下額外神采
宗王乃顏反叛朝廷,世祖親征討平,命安童審問那些受到牽連的宗室,多數得以平反。在安童退朝回府時,那些得到平反的人,爭相前去致謝,但安童並不理會。於是有人向世祖進讒言,離間說:「諸王雖有罪,但都是皇室宗親,丞相雖然位尊,畢竟是臣子,安童怎敢如此傲慢。」世祖沉思良久,說:「你們這些小人,怎能理解安童所為,他是有意怠慢,使他們改過。」
當人馳騁史海,面對海天連一色的壯闊,沉浮世俗的心,也會因此收斂。世人常說:「讀史使人明智」,難怪一些富豪教育子女時,多會為子女選擇歷史哲學,通過馳騁史海,領略王朝的交替更迭、留下的傳奇典故,以培養子女開闊的視野和心智、與不輕易被世俗的偏見所帶動的厚重。
戰國時,有秦國名臣甘茂之孫甘羅,因他聰穎過人,童子時就已拜入秦國丞相呂不韋門下,任其為少庶子(指年少的家臣)。甘羅十二歲時,秦始皇派他出使趙國。甘羅不費一兵一卒,只憑計謀就讓秦國得到十幾座城池,甘羅因此大功得到秦始皇賜任上卿(相當於丞相,類似於今天的總理)一職。
這些為見證天賦的榮光而來的神童,隨身攜帶的奇異稟賦,為渾渾噩噩的世俗,打開一扇窗,讓人透過世俗,看到世界之外的神往,令人仰慕上天的奇異。想必安童也是如此,在將星如雲的元朝,他的足跡無疑留下額外的神采。在歷史的天空,安童也像一顆流星,劃過一世,留下閃亮的瞬間,令後世眷戀。
守侍帝王的奇人—劉秉忠
公元一二零六年,成吉思汗以「大蒙古國」為國號建立了蒙古帝國。到他的孫子忽必烈即位時,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並把中都北京定為元朝的國都。這就是元朝國號的由來,它與一位精通《易經》的奇人有關,那就是劉秉忠。
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羈
《元史》記載劉秉忠天生「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羈」。八歲上學,一天就能背誦數百字的文章。十三歲時,因天賦異秉被當作奇人人質,送入元帥府。十七歲的年紀,現在看來還未成年,就已擔任邢台節度使府令史,並以此奉養親恩。
儘管平步青雲,但劉秉忠常常鬱鬱不樂,對於才華橫溢的他,征伐不斷的世俗,似乎並非是他能寄情忘我的世外桃源。一天,苦悶之時,他投筆感嘆:「吾家累世衣冠,乃汩沒為刀筆吏乎!」家族累世為衣冠,怎麼能被埋沒在刀筆的小吏中。大丈夫既然懷才不遇,就應該隱居起來,以此明志,隨後棄官而去,隱居在武安山。直到天寧虛照禪師派徒弟來招他為僧,從此步入佛門,法號釋子聰,使他掌管書記之事。
天賦異稟之人,也必會有天作之合。忽必烈將海雲禪師請到漠北「問佛法大意」,海雲離開漠北時,將他最中意的弟子釋子聰(即劉秉忠)留在忽必烈的身邊。釋子聰精通天文、地理、律曆、三式六壬遁甲等,尤其更精通《易經》和邵雍的《經世書》。每次討論天下大事,皆深遠洞見了然於胸。忽必烈非常愛他的才華,請他留在籓邸,輔助他治理百姓,善惠黎民。於是一代君主、一位奇人,共同為未來大統樹立了君臣之誼的典範。
馬上取天下 不可以馬上治
這位以偌大的親王官邸為寺院的奇僧,一氣呵成數千字的諫章,向忽必烈進言:「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並以周公為例:「周公思天下善事,夜以繼日」,周朝能享八百年的國運,多是周公的功勞。當前的局勢,正是建立帝業千載難逢的機會,他勸忽必烈要傚法周公,不要失去這一天命。
他建議忽必烈「宜訪名儒,循舊禮,尊祭上下神碉」,安養天下名士,不使他們窮困流離,要想成天下,安撫億兆黎民,就要「大開言路」。他說,天地之大,日月的光輝有時還會被雲霧所遮擋,何況人君?蔽人耳目心志的,正是那些私慾、讒言和佞說。
一個人不能聽逆耳的話,會遮蔽他一個人的心;而人君若不能聽忠言,就會遮蔽天下萬民的福祉。他勸忽必烈一定要設左右諫官,以開放視聽。這篇上書的內容涉及到整頓官場、愛護百姓、重視人才等數方面。忽必烈見此僧人氣度,剛直深沉,當下採納了這些建議。凡是有人君之度的王者,都有共同的特點,謙善下屬,豁達寬容,忽必烈也不例外。
立侍君王左右 定社稷大計
忽必烈曾經賞給劉秉忠千兩白金,但他堅持不受,他說他是山野粗人,僥倖有機會輔佐明君,要金銀實在無用。忽必烈知道他秉性高潔,昏沉世俗令他孤苦無親無故,可憐天心忠肯,堅持要送給他。劉秉忠也見忽必烈真情至義不好再拒絕,便悉數收下白金,施散給窮苦百姓。
劉秉忠天性仁善,跟隨忽必烈征討大理、雲南時,常以「上天有好生之德、王者應神武不殺」勸諫忽必烈,因此,破城之日,蒙古大軍沒有妄殺一人。因他的勸諫,大軍征伐南宋時,得以保全活命的百姓不可計數。
忽必烈登基後,劉秉忠依舊不改僧人的舊服,立侍君王左右,定社稷大計,參與帷幄密謀,所以當時朝臣也很幽默地稱他為「聰書記」。中統八年,劉秉忠以《易經》的乾元之義奏請改「大蒙古國」國號為「大元」,把位於北京的中都改為大都,以此表示忽必烈統治的元朝,不僅屬於蒙古,也是中原歷代王朝的延續。忽必烈欣然採納。
忽必烈遷都到大都後,那裏有座南屏山,劉秉忠在山上修禪房而居。至元十一年,天空出現白氣橫貫三台的天象,忽必烈問陰陽家田忠良是何徵兆,他說:「有位居三公的大臣要死了。」不久後,劉秉忠端坐圓寂,無疾而終。一代奇人,最終也以特別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
劉秉忠以天賦異秉全力輔助忽必烈創建大元,一場歷史大戲,留下了片片「干荷」,他藉此自喻:「夢裏繁華過」,「寂寞在秋江」。回顧一生猶如「兩度江南夢」,無論「南高峰,北高峰」,最終都被「慘淡煙霞洞」。或許,他的內心深處,留戀的不是世俗的繁華,而是等待著蓮開滿天的聖景,那才是他真正能寄情忘我的聖地!◇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