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7年4月,容閎到達紐約,在這個年輕的國家開始了留學生涯。兩年以後他考入耶魯大學,成為第一位在耶魯大學就讀的中國人。1855年,容閎懷著報效祖國的願望回到中國,用今天流行的說法就是第一個「海歸」。
十九世紀早期,英美國家的不少傳教士到世界各地去傳播基督教。新教傳教士是世界上第一批希望中國發生變革的人,他們注意到,中國的皇權統治是邪惡的,用最精緻的禮教文化愚化人民,而這片土地上的善良而忍耐的人民是典型的羔羊,傳教士試圖將一個全新的世界介紹給這裏的人民。
1807年,第一位新教傳教士馬禮遜來到中國,之後陸陸續續有更多的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們在種種嘗試後,終於找到了興辦學校這一傳教的最好途徑。教會學校的創立,客觀上為近代中國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
中國近代史上首位留學美國的學生,清末教育活動家、改革家和愛國者,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音宏),就是教會學校的受益者。
鴉片戰爭前的澳門,西方的經濟和宗教已經開始滲入。容閎的出生地廣東南屏鎮,與澳門僅一水之隔。1835年,容閎7歲了,由於家庭生活困難,上不起中國人辦的學堂,父母就送他進了教堂辦的免費洋學堂——馬禮遜學堂。他父母的想法很簡單,當時澳門西洋客商多,兒子學會說「洋話」,將來說不定能在商行謀個好差事。於是洋學堂裏多了一個說廣東話,叫做Awing 的男孩兒,就是容閎。
17歲的容閎在一篇名為《神遊紐約》的作文中吐露心志:平生有兩大願望,一個是要與眾多才俊遊學美利堅;第二是要娶一位美國妻子。
1847年1月,馬禮遜學堂校長、美國傳教士布朗因病要回國,18歲的容閎願意跟隨布朗夫婦去美國求學。他們在香港登上一艘專向美國運載茶葉的帆船,歷經三個月到了美國。
曾國藩賞識的「海歸」
1847年4月12日,容閎到達紐約,在這個年輕的國家開始了留學生涯。
容閎聰明好學,兩年以後考入耶魯大學,成為第一位在耶魯大學就讀的中國人。
1855年,容閎懷著報效祖國的願望回到中國,照今天流行的說法,就是第一個海歸。
容閎最初把實現理想的希望寄託在太平天國運動上。他提出「建立軍官學校、建立海軍學校」,頒定各級學校教育制度,教聖經列為主課,準備搞這樣一個社會改革。後來容閎意識到,太平天國的拜上帝教跟他信仰的基督教相去甚遠,太平天國的領袖們安於江浙富庶之地,也沒有建造新中國的能力。容閎失望地離開了南京,重新找工作,「海歸」成了「海待」。
這個時候,曾國藩聽說大清朝有一個從美國回來的喝了洋墨水的人,就給容閎去信,要見見他。容閎首先就覺得這可有點兒玄,曾國藩跟太平天國是死敵,該不會是鴻門宴吧。曾國藩三次寫信,他大儒的氣度獲得了容閎的信任。當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為代表的大臣,認識到學習西方文化及先進技術的意義,開始推行洋務運動,容閎這樣的海歸正是炙手可熱的人才。
兩人見面,容閎施展全身解數,展現自己的才學。曾國藩自始至終一直捻著鬍子,微笑著,眼睛卻把容閎從頭到腳來回看了幾趟。曾國藩看人有他自己的套路,不但要看品行是否端正,甚至說話時是否眼神遊離,是否站立端正,都是考察範圍。最後曾國藩說:「我信任你。這樣,你去主持辦個槍砲廠,生產先進的來福槍。」容閎搖頭,說:「中國的落後不在於武器,而是整個經濟體系落後,沒有基礎性工業,國家就不能真正富強。我們要用機器母廠製造機器,再用造出的機器製造國家需要的槍砲、發動機等具體產品。」曾國藩對這個建議非常讚賞。
1865年,容閎把從美國採購的機器設備運回了上海,幫助組建了江南製造總局,也就是現在的江南造船廠的前身。江南製造局主要製造槍砲軍械,同時也修造輪船,後來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軍工廠。
推動美國留學計劃
與用機器來製造機器的想法一樣,容閎最為熱衷的是「留學教育計劃」,就是選派聰明的青少年,送他們出國留學,為國家儲備人才,用更多的人才來實現民族復興。曾國藩非常贊同他的想法,立即與李鴻章聯合上奏,朝廷批准之後,1872年至1875年間,容閎負責選派優秀幼童留學,並監督留學計劃的實施。但是挑選幼童出國留學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當時的中國人,認為只有科舉才是正道,出洋留學是異端,西方人會把小孩子的皮換成狗皮,很多本已報名的也退出了。最後有4批共120名12至15歲的兒童到美國留學。
美國家庭展現了他們對遙遠陌生國度的小客人的熱情,孩子們和寄宿家庭留下了很多故事。但是,後來這些孩子上教堂,讀聖經,穿洋服,清政府官員看不慣,直到後來留學生們偷偷剪掉辮子,西方化衝破了沒落王朝的禮教觀念的底線,朝廷決定撤回這些留美學生。
不過容閎的努力並沒有白費,歸國的留學生們都成為不同行業的佼佼者。這些留學生中有鐵路工程師詹天佑;有中華民國首任國務總理唐紹儀;有清華大學首任校長唐國安;有發現湘潭煤礦的礦冶工程師鄺榮光以及天津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等等。
晚年的容閎通過各種渠道向清政府提出種種興國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設立國家銀行、修築全國鐵路兩大建議,但是他的興國方案處處碰壁,使他放棄了對清廷最後的希望。他明白了,一切貧困落後的根源都在這個腐朽的體制上,決心將注意力放在政治改革上,希望能從根本做起,真正有效地改變中國的前途。容閎結識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積極參加維新派的活動,曾經兩次被清政府通緝。
引起轟動的婚事
少年容閎的兩個心願,一個是與眾多才俊遊學美國,這個心願在他成功促成120名兒童留美後就實現了。但娶一個美國老婆的心願卻遙不可及。每次和友人談及婚姻問題時,朋友們就勸他,「你現實一點吧,都特大齡青年了還那麼挑剔。」容閎就說,「你說咱們接受那麼多年西方教育,讓我再回鄉下娶裹了小腳的女人為妻,沒法子一起過呀。」「有哪個美國大腳姑娘願意嫁給你呢?來自大清帝國的老光棍。」
還真有。已經年近五十的容閎去各個家庭查看留美幼童的生活情況,來到了一家寄宿家庭。門一開,竟然是一句生澀的中文:「你好。」再一細看,哎呀,頭上一頂流行的寬邊遮陽帽,嫵媚動人,黑色的百褶裙,渾身洋溢著紐英倫女郎的高雅風韻。「怎麼稱呼?」「瑪麗小姐。」從此容閎就特別關心這一家的小留學生。
瑪麗也是個對中國文化著迷的女孩兒,也看出來容閎對自己有意思。最終,47歲的容閎和23歲的瑪麗,在哈特福德市避難山教堂舉行婚禮,喜結連理。他們的結合,在當時引起極大轟動。《紐約時報》曾專門撰文《容閎娶康州姑娘》,詳細敘述了婚禮場景。
婚後,容閎夫婦舉案齊眉。當然了,美國桌子比較大,杉木的,很沉,舉也舉不動,就說這個意思,他們非常恩愛。容閎仍然穿著傳統服裝,瑪麗開始學中國話。
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邀請容閎歸國效力新政府。可是這時的容閎已力不從心。
1912年4月22日,容閎在美國的住所內病逝,享年84歲。在他去世前的1909年,中美達成協議,美國說,清朝應付給美國的庚子賠款剩下的部份不用給了,一部份用於興辦清華大學;一部份做公費,派留學生到美國學習。看到中國學生再次留美接受教育,晚年的容閎欣喜萬分。
史學家如此評說:容閎以一人之力帶動一批,以一批影響一代,以一代造福一國的留學教育,為封閉的中國打開了通向世界的大門,開創了百年留學教育的先河,培養了一批批富國強兵的棟樑之才。◇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