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瘟疫的大流行,越來越多人開始出現心理問題。科學家預計到2030年,精神問題將是導致疾病的最大元兇。雖然近年來科學家對心理健康進行大量研究,可是人們對各種干預方法的療效並不明確。
4月19日發表於《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期刊的一份研究,對各種心理輔導方法的效果進行對比,就如何改善人們心理健康提出見解,是至今為止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
研究人員考察包含5.3萬名參與者、近420項試驗的數據。這些試驗隨機採用多種心理干預方法幫助人們改善精神狀況,找到正向情緒、行為和思考模式。
主要研究者之一、南澳洲保健醫學研究所(SAHMRI)的心理健康研究員阿格特倫(Joep Van Agteren)說:「在生命中經歷壓力大、面對很大不確定性的階段,積極改善心理健康對降低罹患精神和身體疾病的風險來說很重要。我們的研究顯示,很多方式都有助於改善心理健康,人們應當積極嘗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研究顯示,在各種干預方法中,有兩種效果比較顯著,在所有的試驗中都看到了積極的成果:正念(mindfulness)練習,和多成份積極心理干預(multi-component PPIs)。
在這些方法之間,諮詢師還可以搭配組合,有針對性地定制治療方案和行為活動。
這裏說的正念(mindfulness)是一種冥想練習,幫助人們把注意力放在當下並排除雜念,源自於東方佛、禪的冥想技巧,是西方心理學家把佛禪理論抽出一部份,在西方社會進行推廣的一種形式。積極心理干預是另一種自主導向心理的技巧,幫助人們樹立積極的想法、認知和行為。
其它一些方法效果不如前面這兩種明顯,但是也不錯,比如接納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認知療法,或是啟發懷舊的干預方法等。
研究者表示,這些療法對臨床和非臨床人群都有效,都見到改善的效果。但是這些方法需要時間的積累,都不是短期即可見效的特效藥。合作研究員雅西洛(Matthew Iasiello)說,「不管人們嘗試哪種方法,都要堅持至少幾周或幾個月,才能看到切實的效果。」
研究總結說:「這項研究的確表明,勤於練習能看到明顯的變化。」
這份研究還提到,這些心理干預方法可以由志願者通過網絡平台向人們提供幫助,不一定需要與專業人員比如心理醫生面對面地進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