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病毒(武漢肺炎、新冠病毒)疫情持續延燒,民眾生活大受影響,不安、焦慮、恐慌等情緒也在滋長,防疫期間不僅要顧好身體健康,心理調適也相當重要。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易隆表示,民眾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在工作、學業、社交活動、休閒娛樂等方面全亂了調,幾乎脫離正常生活,尤其是高風險族群和面對病毒的第一線醫護,心情幾乎是難以放鬆。
防疫「心」生活
陳易隆說,面對沉重的心理壓力,此時不妨運用台灣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推廣的「安、靜、能、繫、望」5字訣,降低疫情對心理層面的影響。
安——促進安全
做好基本防疫工作,戴口罩、勤洗手,自我健康管理,保持社交距離,不但保護自己,也能保護他人。
靜——保持心情穩定平靜
從事個人喜好活動,例如:閱讀、聽音樂,藉此放鬆並降低焦慮。
能——提升防疫能力
在居家有限空間裏仍要運動,並充實正確的防疫知識。
繫——促進聯繫
利用網路視像或電話,保持人與人之間互動,如果有親友被隔離,更要多加關懷和支持。
望——灌注希望
正向思考,相信疫情終會降溫,回復正常生活。
平衡生活與工作的時間
陳易隆說,在防疫期間,許多上班族要分流上班,或是居家工作,學生也得在家上課,所以在家的時間變多,生活作息一定要保持正常,包括充足睡眠、適當飲食、規律運動,特別是未成年人,沒有活動可以參加,家長可以幫忙訂出時間表,安排學習和休息的時間。
而居家工作者也要自我約束。有一些居家工作者沒有調控好休息時間,反而花在工作的時間更長,建議在家還是要有上下班時間,工作會比較有效率,生活與工作才能取得平衡。
保持正向思考避免災難化
陳易隆指出,因為疫情而被匡列、被隔離的人,不可能不焦慮、憂鬱,甚至會出現憤怒的情緒。研究統計顯示,因為疫情被隔離、被追蹤或確診者,容易併發身心症狀,例如:失眠、焦慮等。建議此時多利用視訊與親友保持交流,一定要有一個能與外界聯繫的協助者,提供正確疫情訊息和心理支持。
在防疫期間,有心理疾患者的心理壓力比健康族群更大,特別是躁鬱症、思覺失調症等重大慢性精神病患者,病識感低、自我照顧能力也低,因為疫情不敢回診而斷藥,因此脫離醫療,進而使用酒精、非法藥物來緩解壓力,親友務必多加關注,協助就醫。
陳易隆補充說,當壓力愈大,負面想法愈容易出現,防疫要保持正向思考,運用正確方式因應壓力,不要把事情「災難化」,重點放在自己做得到的事,接受無法改變的事。此外,不要花太多時間瀏覽疫情相關新聞,以免引發更多恐懼和不安,把多出的時間用在學習新事物上,讓防疫生活更加充實。◇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