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日新月異的街景,建築師馮達煒(Ken)和麥憬淮(Kevin)感慨跟不上拆卸招牌的腳步,兩人於三年前成立「街招」,旨在深入探索香港招牌的故事、解讀建築條例,以推動實現招牌街景成為都市文化遺產的目標。Ken描述:「很多招牌是在一日之間搭棚,第二天清拆,第三日完全不留痕跡的沒有了一個招牌。」過去習慣的街景,在街坊們的眼中頓時變得陌生起來。一個個招牌所代表的,不僅僅屬於店舖的門面,更代表了不同時代的行業印象,記錄著屬於這條街道的歷史。


面對日新月異的街景,建築師Kevin和Ken感慨跟不上拆卸招牌的腳步。(陳仲明/大紀元)
面對日新月異的街景,建築師Kevin和Ken感慨跟不上拆卸招牌的腳步。(陳仲明/大紀元)

三年來,Ken和Kevin走訪全港各區的大街小巷,「搶救」即將清拆的舊招牌,和店主交流,並將招牌背後的故事透過展覽、網絡等方式與公眾分享。兩人擁有一個共同願望:「招牌有很多不同的工藝,有很多故事在背後,我們也想講給公眾聽,令大家對招牌保育的意識加強。」在他們看來,保育並非停留在口中,更重要的方面在於透過學習、行動和文化傳承,讓更多人認識到香港特有的招牌文化,從而在未來的日子裏,有機會再造出具有本土味道的招牌。

不再做「旁觀者」

Ken和Kevin是大學同學,畢業後又有緣再次相聚,在同一間公司工作。兩人在一次外出午膳時,途經一間當舖,看到招牌被拆卸下來,面臨著丟棄的命運,感到非常可惜,於是上前詢問,請求保留。這是他們保留下來的第一個招牌。過去兩人一向喜愛舊事物,但對於「保育」多停留在「旁觀者」的角度,這次親身保育招牌的經歷,成為了他們進一步認識相關領域的契機。


Ken和Kevin參加2017年的一個設計比賽,為上環荷李活道的燈柱設計出17款特色招牌。(受訪者提供)
Ken和Kevin參加2017年的一個設計比賽,為上環荷李活道的燈柱設計出17款特色招牌。(受訪者提供)

2017年,兩人共同參加了旅發局和建築師學會合辦的一個設計比賽,他們以招牌為主題,為上環荷李活道的燈柱設計出17款特色招牌,這個別出心裁的設計讓他們在比賽中脫穎而出,也激勵了他們進一步行動——成立「街招」(streetsignhk),喚起更多人對招牌保育的關注。Kevin解釋,取名「街招」,主要是想與大家分享街景中的招牌,每個招牌背後都有它的故事,香港街道的招牌和別的城市不一樣,層層疊疊形成了獨特的風景,這都是值得珍惜的場景。


清拆中的招牌。(受訪者提供)
清拆中的招牌。(受訪者提供)

他們觀察到,招牌實際代表了不同地區的文化:「一些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招牌形式,招牌還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區的特色。譬如深水埗,可能有很多用手寫的招牌,很多時候五金鋪、賣皮、賣布的小店,未必夜晚營業,所以招牌未必用霓虹燈。到了灣仔、銅鑼灣、尖沙咀,氣氛很不同,夜晚很繁華,霓虹招牌盛行,招牌可以反映到地區的特色。」兩人對招牌產生了濃厚興趣,促使他們不願再做「旁觀者」,決心在工餘時間,身體力行保育招牌。

多重方式保育招牌

Ken提到,招牌清拆的浪潮源自2010年屋宇署全面實施的「小型工程監管制度」,為街道伸出式的招牌制定了一系列規範,過去搭建的招牌如今變成了「違例品」,難逃被清拆的命運。Ken和Kevin運用專業知識,開始接觸一些店舖的店主,向他們普及與條例相關的知識,幫助店主制定方案,希望招牌能夠原址保留。實在無法保留的,「街招」成員會詢問店主意見,請求幫助將招牌字暫存起來,待日後店主重新訂造招牌時可以取回或參考,或捐贈出來做展覽和教育用途。

除了保存實體的招牌外,保育招牌文化的方式有很多種,Ken認為口述歷史也是其中一方面:「我們會訪問跟招牌有關的人,將大家未必知道的、跟招牌有關的事、招牌很多不同的工藝、很多背後的故事講給公眾聽,令大家對招牌保育的意識加強。」

Kevin補充,「保育」不應該只是停留在過去,而應該面向未來:「其實我們鼓勵一件事——向未來看。舊的事物我們有甚麼要學習的呢?我們想推動,令人認識這件事,未來開新的舖頭,在街上重新可以看到漂亮的招牌,或者用傳統工藝做的招牌。用手寫的毛筆字,而不是用新細明體的電腦字。」


過去的平民秘書,助人寫家書、報稅、投英文信、翻譯⋯⋯如今這些職業的存在見證,也只能從招牌上略有所聞。(受訪者提供)
過去的平民秘書,助人寫家書、報稅、投英文信、翻譯⋯⋯如今這些職業的存在見證,也只能從招牌上略有所聞。(受訪者提供)

招牌成時代印記 記錄消失的舊行業

油麻地玉器市場的小販因中九龍幹線工程,需搬遷至原址100米外的臨時綜合大樓。街招團隊匆匆趕到「拯救」招牌,Ken和Kevin首次到訪「書信巷」,這裏散落著「報稅」的招牌,這批招牌見證著式微的行業,過去的平民秘書,助人寫家書、報稅、投英文信、翻譯⋯⋯如今這些職業的存在見證,也只能從招牌上略有所聞。如今,這批古舊的招牌也將消失在歲月變遷中。


油麻地玉器市場這裏散落著「報稅」等招牌。(受訪者提供)
油麻地玉器市場這裏散落著「報稅」等招牌。(受訪者提供)

見證著舊招牌慢慢消失,Ken滿懷感觸地說:「招牌除了是一種地區特色,某程度上還反映了地區歷史。寫英文信、報稅,這個行業慢慢沒有了,也成為了香港歷史的一部份。」


大南街霓虹招牌「星河餐廳」曾是「地標」。(受訪者提供)
大南街霓虹招牌「星河餐廳」曾是「地標」。(受訪者提供)


大南街留下唯一的大型霓虹招牌「星河餐廳」被清拆。(受訪者提供)
大南街留下唯一的大型霓虹招牌「星河餐廳」被清拆。(受訪者提供)

當「地標」消失後

不久前,大南街留下唯一的大型霓虹招牌「星河餐廳」被清拆,這個招牌對許多街坊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地標。「街招」團隊的義工們被邀請協助拆卸招牌,並將其代為保管。

在觀察招牌拆卸期間,Kevin不時聽到路過的街坊議論紛紛:「這個都要拆啊!拆掉它,我認不出這條街啦!」那一刻,他感受到招牌對於一條街的意義:「招牌是這個區的地標,對於街坊們的記憶很重要。大家看到招牌,就認識這裏,知道這裏是大南街,這裏是深水埗區,維繫著社區。」

Kevin與餐廳老闆娘聊天,得知她非常珍惜這個招牌,希望未來有機會,在符合當前法例的情況下,按照原本的字體再做一個小一些的招牌,還街坊們一個回憶。

*********

擅長攝影的Kevin用一張張精美的相片講述招牌故事,談到招牌保育,Ken和Kevin相信路還有很長。他們心中仍有信念:「這不僅是招牌,還有香港人的身份認同,香港的獨特之處,我們關注招牌這件事,都希望透過盡我們能力做到,盡一分力去保護它!」◇

「抒發」與「街招」合辦的招牌展覽去年六月在尖沙咀展出。(陳仲明/大紀元)
「抒發」與「街招」合辦的招牌展覽去年六月在尖沙咀展出。(陳仲明/大紀元)

活動展出多年來收集的招牌。(陳仲明/大紀元)
活動展出多年來收集的招牌。(陳仲明/大紀元)

展覽吸引了中學生參觀。(陳仲明/大紀元)
展覽吸引了中學生參觀。(陳仲明/大紀元)

談到招牌保育,Ken和Kevin相信路還有很長。他們心中仍有信念:「這不僅是招牌,還有香港人的身份認同,香港的獨特之處,我們關注招牌這件事,都希望透過盡我們能力做到,盡一分力去保護它!」(陳仲明/大紀元)
談到招牌保育,Ken和Kevin相信路還有很長。他們心中仍有信念:「這不僅是招牌,還有香港人的身份認同,香港的獨特之處,我們關注招牌這件事,都希望透過盡我們能力做到,盡一分力去保護它!」(陳仲明/大紀元)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