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膠匿藏在甚麼地方?距離我們是否遙遠?香港城市大學化學系去年申請到環保基金南大嶼自然保育項目,以「水口放大鏡」為主題展開研究,正在大嶼山水口灣調查人為干擾對馬蹄蟹的影響,並陸續在今年舉辦一系列的公眾環境教育活動。


城市大學研究團隊舉辦水口海岸生態環境及萃取微塑膠考察活動,圖為參與者前往南大嶼山的水口灣途中。(曾蓮/大紀元)
城市大學研究團隊舉辦水口海岸生態環境及萃取微塑膠考察活動,圖為參與者前往南大嶼山的水口灣途中。(曾蓮/大紀元)


城市大學研究團隊舉辦水口海岸生態環境及萃取微塑膠考察活動,圖為參與者到達南大嶼山的水口灣。(曾蓮/大紀元)
城市大學研究團隊舉辦水口海岸生態環境及萃取微塑膠考察活動,圖為參與者到達南大嶼山的水口灣。(曾蓮/大紀元)

在剛剛過去的7月底,城大研究團隊舉辦了一連兩日的公眾環境教育活動,吸引了近40名市民參加。透過認識微塑膠講座與水口海岸生態環境及萃取微塑膠的考察活動,令市民進一步了解微塑膠對海洋生物造成的影響,認識有港版「天空之鏡」美譽的水口灣環境狀況,提升市民保護環境的意識。

「天空之鏡」水口灣尋覓馬蹄蟹

清晨一場大雨過後,緩解了連日來悶熱的天氣。從樓宇密集的市區來到水口灣,頓時感到視野開闊,心曠神怡。位於南大嶼山的水口灣,北臨鳳凰山,南臨南中國海,其地名出自「河流連接海洋的出水口」之意。水口灣擁有多種海岸生境,包括沙灘潮間帶、泥灘、紅樹林、大石群及石灘等。據世界自然基金會調查,水口灣孕育超過180種物種,具有豐富的生態價值。


水口灣擁有多種海岸生境,包括沙灘潮間帶、泥灘、紅樹林、大石群及石灘等。(曾蓮/大紀元)
水口灣擁有多種海岸生境,包括沙灘潮間帶、泥灘、紅樹林、大石群及石灘等。(曾蓮/大紀元)


香港城市大學化學系張肇堅副教授。(曾蓮/大紀元)
香港城市大學化學系張肇堅副教授。(曾蓮/大紀元)

城大化學系張肇堅副教授介紹,被譽為「活化石」的馬蹄蟹(學名為鱟),其歷史可以遠溯至4億7千5百萬年前,今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其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保育馬蹄蟹刻不容緩。城大多年來都在進行馬蹄蟹的調查與繁殖研究,發現馬蹄蟹的棲息地受城市發展所干擾,在香港某些沿海泥灘的數量在2002至2009年期間大幅下降九成。自09年起城大與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保育基金)推出「馬蹄蟹校園保母計劃」,學生們透過學習飼養馬蹄蟹,並觀察、記錄馬蹄蟹幼體的生長過程,最後將長大的馬蹄蟹放歸自然。


馬蹄蟹多數分佈在各個海灘的潮間帶和泥灘上。(受訪者提供)
馬蹄蟹多數分佈在各個海灘的潮間帶和泥灘上。(受訪者提供)


馬蹄蟹行走的痕跡。(受訪者提供)
馬蹄蟹行走的痕跡。(受訪者提供)


馬蹄蟹海岸上的水道上出沒。(曾蓮/大紀元)
馬蹄蟹海岸上的水道上出沒。(曾蓮/大紀元)

「水口放大鏡」項目經理Michael Wong指出,馬蹄蟹多數分佈在各個海灘的潮間帶和泥灘上,水口灣的馬蹄蟹可以沿著海岸泥潭上的水道上尋找牠們行走的痕跡。目前項目小組正在調查水口馬蹄蟹的活動範圍和生存狀況,方法是為馬蹄蟹作標記,透過衛星定位收集數據,可以知道牠們在一定時期內的活動區域。如今產卵和供年幼馬蹄蟹成長的泥灘因海岸發展和污染而消失,也是牠們生存狀態面臨的一大挑戰。

擔任調查員的Kian跟隨城大團隊進行馬蹄蟹考察期間觀察到,在水口有許多人摸蜆,會翻開泥灘上的泥土,有時候會傷害到幼小的馬蹄蟹,考察期間她也找到一些馬蹄蟹的殼變形或者尾巴彎曲,明顯是被人踩過或者傷害過,無法身體平衡,行走有阻礙,威脅牠們的生存。

人類活動與水口灣生態環境

看似環境優雅的水口灣,仔細查看便情不自禁輕聲嘆息,大量的塑膠垃圾隨著潮水湧上岸,形成垃圾帶,其中有發泡膠、膠樽、雞蛋膠盒、膠拖鞋、牙膏盒……各種人類生活垃圾都有。在水口灣邊的紅樹林,有膠袋被風吹來掛在樹上,這些塑膠垃圾如果不能及時清理,會被潮水多次漲退而勒緊植物,威脅植物生命。水口灣上常常有水牛行走,也有人觀察到牠們進食紅樹上掛著的膠袋,對牠們的生命也造成了威脅。


大量的塑膠垃圾隨著潮水湧上岸,形成垃圾帶。(曾蓮/大紀元)
大量的塑膠垃圾隨著潮水湧上岸,形成垃圾帶。(曾蓮/大紀元)


垃圾帶中有發泡膠、膠樽、雞蛋盒、牙膏盒、涼鞋⋯⋯(曾蓮/大紀元)
垃圾帶中有發泡膠、膠樽、雞蛋盒、牙膏盒、涼鞋⋯⋯(曾蓮/大紀元)


在水口灣邊的紅樹林,有膠袋被風吹來掛在樹上。(曾蓮/大紀元)
在水口灣邊的紅樹林,有膠袋被風吹來掛在樹上。(曾蓮/大紀元)


「水口放大鏡」項目經理Michael介紹水口灣面臨的垃圾污染。(曾蓮/大紀元)
「水口放大鏡」項目經理Michael介紹水口灣面臨的垃圾污染。(曾蓮/大紀元)

Michael在海灘上拾起一個食物包裝袋,向活動參加者展示塑膠袋被海洋生物咀嚼的痕跡。他指這個現象十分常見,特別是裝過食物的包裝袋,更加吸引海洋生物「品嚐」,令人擔憂。他續說明,不少塑膠垃圾還會被陽光分解,變成微塑膠,再被濕地吸收,生物進食後導致惡性循環,真正受害者便是人類自己。


泥灘上的食物包裝袋。(曾蓮/大紀元)
泥灘上的食物包裝袋。(曾蓮/大紀元)


泥灘上的食物包裝袋,有海洋生物咬過的痕跡。(曾蓮/大紀元)
泥灘上的食物包裝袋,有海洋生物咬過的痕跡。(曾蓮/大紀元)


水口灣擁有多種海岸生境,圖為紅樹林。(曾蓮/大紀元)
水口灣擁有多種海岸生境,圖為紅樹林。(曾蓮/大紀元)

為了更直觀地了解海洋環境中的微塑膠,今次考察活動中還有重要的實驗環節,參加者使用微塑膠萃取器以獲取水口灣的微塑膠,並在顯微鏡下觀察其形態並進行分類。微塑膠萃取器由城大研究團隊設計,用以分離海水、沙和微塑膠。參加者在水口灣的不同位置進行沙粒取樣後,把沙和海水加入萃取器,用鋁紙封頂,搖晃樽身,令微塑膠浮面。靜置五分鐘後,關上萃取器的球形閥,慢慢倒出分離出的上半部份,並用絲網過濾。過濾後,去除多餘水份後把提取出來的微塑膠放上培養皿,用顯微鏡觀察。


城市大學研究團隊舉辦水口海岸生態環境及萃取微塑膠考察活動,圖為參與者在水口灣考察。(曾蓮/大紀元)
城市大學研究團隊舉辦水口海岸生態環境及萃取微塑膠考察活動,圖為參與者在水口灣考察。(曾蓮/大紀元)


「水口放大鏡」項目經理Michael介紹示範微塑膠萃取器的用法。(曾蓮/大紀元)
「水口放大鏡」項目經理Michael介紹示範微塑膠萃取器的用法。(曾蓮/大紀元)


水口灣的水道。(曾蓮/大紀元)
水口灣的水道。(曾蓮/大紀元)


城市大學研究團隊在水口灣取樣,做微塑膠萃取實驗。(曾蓮/大紀元)
城市大學研究團隊在水口灣取樣,做微塑膠萃取實驗。(曾蓮/大紀元)

微塑膠是粒子直徑少於五毫米的塑膠,在顯微鏡的觀察下,可以看到不同種類的微塑膠,如纖維、薄膜、粒狀塑膠、塊狀塑膠等,這些塑膠均會威脅生態環境。


微塑膠萃取的器材。(曾蓮/大紀元)
微塑膠萃取的器材。(曾蓮/大紀元)


把沙和海水加入萃取器,用鋁紙封頂,搖晃樽身,令微塑膠浮面。(曾蓮/大紀元)
把沙和海水加入萃取器,用鋁紙封頂,搖晃樽身,令微塑膠浮面。(曾蓮/大紀元)


用絲網進行過濾。(曾蓮/大紀元)
用絲網進行過濾。(曾蓮/大紀元)


用顯微鏡觀察萃取出來的微塑膠。(曾蓮/大紀元)
用顯微鏡觀察萃取出來的微塑膠。(曾蓮/大紀元)

*********

無處不在的微塑膠令人擔憂,水口灣的垃圾污染只是香港海岸線面臨威脅的冰山一角,在未來的日子裏,仍須更多人了解與重視環境問題,齊齊減塑,保護生態環境。◇


水口灣孕育許多不同的物種,紅樹下常常能找到招潮蟹。(曾蓮/大紀元)
水口灣孕育許多不同的物種,紅樹下常常能找到招潮蟹。(曾蓮/大紀元)


水口灣孕育許多不同的物種,紅樹下常常能找到招潮蟹。(曾蓮/大紀元)
水口灣孕育許多不同的物種,紅樹下常常能找到招潮蟹。(曾蓮/大紀元)


具有港版「天空之鏡」美譽的水口灣。(曾蓮/大紀元)
具有港版「天空之鏡」美譽的水口灣。(曾蓮/大紀元)


水口灣孕育超過180種物種,具有豐富的生態價值,適合帶孩子來認識自然環境。(曾蓮/大紀元)
水口灣孕育超過180種物種,具有豐富的生態價值,適合帶孩子來認識自然環境。(曾蓮/大紀元)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