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舞火龍的起源是為了消災滅瘟,我亦希望新的一年疫情儘快過去,大家平安!」香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於今天(2月14日)大年初三在其網誌介紹大坑火龍文化館的活化工程。在第四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簡稱「活化計劃」)中,銅鑼灣大坑書館街12號將會活化為大坑火龍文化館,並爭取今年中秋節順利落成啟用。

2013年12月,發展局推出第四期「活化計劃」,邀請非牟利機構就如何活化一批政府歷史建築物提交建議,書館街12號是其中一個項目。2015年6月,大坑坊眾福利會成功獲邀把這座三級歷史建築活化成大坑火龍文化館。現時,項目的活化工程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爭取於今年中秋節順利落成啟用。

保留建築構件及特色 提供教育和體驗工作坊

大坑火龍文化館副主席羅詠詩介紹說,大坑舞火龍的習俗已有逾百年歷史,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中秋節,大坑火龍在大街小巷中舞動翻騰,巿民夾道觀賞,已成為不少市民和遊客慕名而來的節慶活動。把書館街12號活化為大坑火龍文化館,目的是希望把文化藝術帶進社區,展示大坑這項獨特的舞火龍傳統和歷史,亦透過舉辦不同的課程和活動,推廣客家傳統習俗。

書館街12號佔地面積約131平方米,總樓面面積約 338 平方米。原址是晚清時創立的「孔聖義學」(為貧窮人士提供免費教育的孔聖學校)。校舍在日佔時期遭受嚴重破壞,1949年原址重建。這幢樓高3層的建築物採用簡約現代主義風格,強調功能性及實用性,在2010年12月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築。重建後此建築物一直作教育用途,建築物前的街道命名為「書館街」,更顯示學校在鄰里間的重要意義。

羅詠詩說,活化工程會保留原有的出入口、建築物外牆立面、奠基石碑、由地下連接至天台的唐樓樓梯、原有鐵窗框和窗花、部份木地板等。在建築物後面的第一巷會增設正門出入口,旁邊也會增建一部升降機,提供無障礙通道設施。另外,升降機的外牆會鋪設燈飾,於晚上合適的時間營造燈光效果,希望建築物能夠成為區內新文化地標。

活化後,建築物地下一層將變成展覽廳,介紹大坑火龍的歷史、起源、火龍紮作工藝和典故、舞火龍路線等,以及大坑作為傳統客家村落和該建築物本身的特色。大坑火龍與客家風俗有關,一樓及二樓設有以大坑火龍為主題的中西餐館,當中會提供客家菜,推廣客家飲食文化;二樓亦可提供教育和體驗工作坊,舉辦一系列文化課程,包括中國文學、國術及傳統中華文化講座,如介紹舞龍、舞獅、舞麒麟等習俗,以展示書館街12號早期辦學的原意及大坑原客家村落武術的傳統。

中秋舞火龍緣起

大坑與薄扶林村舉辦中秋舞火龍活動的緣由,均與驅除瘟疫有關。在銅鑼灣大坑,相傳在1880年遭受颱風吹襲後,有大蟒蛇入村,後蟒蛇雖被村民合力打死,但屍身卻在翌晨不翼而飛。之後村內便爆發瘟疫,多名村中壯丁接連死亡,村民惶恐不安。

後村中父老獲報夢,得知只要用草紮一條龍,龍身插滿香枝,在中秋節晚上繞村遊行,並放爆竹,便可驅疫。村民依計行事,瘟疫果然得以消除。自此大坑定下每年中秋節舞火龍的傳統,藉此祈求合境平安。薄扶林村舞火龍在村中街巷巡遊飛舞,拜訪每家每戶,祈求村內風調雨順、合境平安以及為村民帶來好運。@

大坑火龍在浣紗街表演。(大紀元資料圖片)
大坑火龍在浣紗街表演。(大紀元資料圖片)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