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口罩、巡區、協助垃圾分類回收、提出交通路線改善建議、跟進社區投訴、檢查公共設施維修進度⋯⋯這些社區事務,都是區議員或社區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在天水圍卻有一班小朋友,半年前成立「天水圍社區關注組」,熱心參與各類社區事務。關注組創辦人王繼祖今年只有11歲,年紀輕輕的他,對社區事務已有一份信念:「你可以為了社區放棄打機,但是你不可以為了打機而放棄社區!」當同齡人沉迷於「打機」時,他卻將課餘時間都用來「落區」。同為創會成員的張浩庭,今年14歲,心中也有一個信念:「我們作為香港人,是不應該放棄香港的!」

一年前,王繼祖以學生記者的身份,開始關注社會事件,當時就讀小五的他,逐步了解不同的社會議題,埋下了希望用一己之力協助地區工作的種子:「看到社區中有很多缺憾,想用我們的能力去改變這個社區!」。今年6月,他和一班志同道合成立了「天水圍社區關注組」,提出「為民請命,堅持到底」的口號,自言是全港最年輕的地區組織,希望用實際行動幫助改善社區的民生大小事。

小朋友亦有責任關心社區

在王繼祖的眼中,關心社區不在乎年齡,只要有一顆愛香港的心,哪怕未成年都可以做到實事。成立關注組,他有一個心願:「我們需要宣揚小朋友關心社區,是我們要做一個例子,讓更多小學生、中學生覺得,做這些事情幫到社區。」跟王繼祖在同一個屋苑長大的張浩庭,經常和他一起玩耍,對於現在的生活,張浩庭認真地說:「現在不是玩了,是做社區工作。我接受了王繼祖的邀請加入『天水圍社區關注組』,我都想為社區出一分力去做實事,給人看到我是一個做實事的人。」

張浩庭說,關注組的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巡區」:「實際行動一定要有,比如社區巡視,看整個天水圍有哪些衝突、意外,算是用實際行動關心這個社區。」


過馬路時,王繼祖留意到電子行人過路發聲裝置損壞。(陳仲明/大紀元)
過馬路時,王繼祖留意到電子行人過路發聲裝置損壞。(陳仲明/大紀元)

筆者跟隨王繼祖和張浩庭走訪社區時,眼見他們非常細心留意身邊的各類公共設施,在過馬路時,他們留意到電子行人過路發聲裝置損壞,即刻拿起手機拍照記錄,並記下燈柱的號碼,準備向相關部門反映。留意身邊的交通配套問題,已經成為兩位關心社區的小朋友生活中的一部份。王繼祖介紹自己的日常工作時說:「我們會關注港鐵、輕鐵班次問題,巴士的路線問題,觀察當中的載客量,也會留意身邊的交通設施出現的問題。當發現民生和社區的事情時會告訴區議員,有關交通問題就會聯絡巴士公司、港鐵公司、運輸署、路政署等等。」

王繼祖(右)即刻拿起手機拍照記錄損壞的電子行人過路發聲裝置,並記下燈柱的號碼,將向相關部門作出反映。(陳仲明/大紀元)
王繼祖(右)即刻拿起手機拍照記錄損壞的電子行人過路發聲裝置,並記下燈柱的號碼,將向相關部門作出反映。(陳仲明/大紀元)

年紀小小的他們,對社區事務分屬的各個部門瞭如指掌,明確當中的分工,有條理地採取實際行動,幫助完善社區的各類設施。張浩庭提到,近日關注組還與巴士迷組織合作,研究一些方案,希望繼續改善天水圍的交通:「巴士迷很熟悉交通情況,可以提出很多有用的建議。」在他看來,關注組的存在,除了鼓勵小朋友參與社區事務外,同時也吸納了有心為社區付出的成年人一起參與。


張浩庭在街頭派發防疫物資給街坊。(受訪者提供)
張浩庭在街頭派發防疫物資給街坊。(受訪者提供)

關注本土農業

訪問當日,關注組得到了一批由本土連農社捐贈出的本地種植荷蘭種車厘茄,王繼祖和張浩庭連同一眾義工決定免費派發給街坊。兩人抬起一箱箱車厘茄,乘搭輕鐵到街站,派發過程中熱心地和街坊交流。談到本土種植,兩人均十分認同當中的理念:「絕對支持的,因為我們想保存香港本土文化,本土農業是其中一部份。」


由本土連農社捐贈出的本地種植荷蘭種車厘茄,轉由「天水圍社區關注組」派發給街坊。(陳仲明/大紀元)
由本土連農社捐贈出的本地種植荷蘭種車厘茄,轉由「天水圍社區關注組」派發給街坊。(陳仲明/大紀元)


王繼祖(右前)和張浩庭(右後)和義工一齊運送車厘茄到街站。(陳仲明/大紀元)
王繼祖(右前)和張浩庭(右後)和義工一齊運送車厘茄到街站。(陳仲明/大紀元)


「天水圍社區關注組」派發本土種植的車厘茄給街坊。(受訪者提供)
「天水圍社區關注組」派發本土種植的車厘茄給街坊。(受訪者提供)

聖誕節期間,張浩庭和義工們再次出動,在社區設立街站與街坊交換聖誕禮物。張浩庭得到的聖誕禮物有本地生產的龍眼乾和玫瑰花茶,他亦感恩當下有越來越多人開始留意本土農業的議題。


聖誕節期間,張浩庭和義工們再次出動,在社區設立街站與街坊交換聖誕禮物。(受訪者提供)
聖誕節期間,張浩庭和義工們再次出動,在社區設立街站與街坊交換聖誕禮物。(受訪者提供)

兼顧學業和「做區」

分別就讀小六和中三的王繼祖和張浩庭,如何兼顧繁忙的學業和「做區」?兩人認為兩者的安排並沒有衝突,相反「做區」的所見所聞可以幫助到學業。張浩庭提到,有時學校的寫作題材,都與自己做的社區工作有關係,譬如寫「人際關係」的話題,他可以聯繫到和身邊不同的人合作做社區工作的情況。

王繼祖則學會合理分配時間,每個星期有一半的時間學習,另一半的時間「做區」,在繁忙的考試季就會在家溫習。他分享:「認真地說,我覺得為社區服務是幫到市民,做區很費神,但學業如果兼顧不到,家人會叫我辭職,所以我覺得兼顧學業和做區要平均。」

「社區無小事」 出版社區報告

今年10月,王繼祖和張浩庭在街頭派發2000份由自己撰寫並設計的《2020-21天水圍社區報告》,這是他們製作的第二期社區報告。雖然只有薄薄的9頁,仔細翻讀可以感受到小朋友們對社區的那份細心,從公園和遊樂場地板破裂、單車泊位囤積大量物品,到巴士總站的引導徑受損、輕鐵班次問題等等,都未能躲過他們的「金睛火眼」。


王繼祖展示由「天水圍社區關注組」設計並撰寫的《2020-21天水圍社區報告》。(受訪者提供)
王繼祖展示由「天水圍社區關注組」設計並撰寫的《2020-21天水圍社區報告》。(受訪者提供)


今年10月,張浩庭在街頭派發2000份自己撰寫並設計的《2020-21天水圍社區報告》。(受訪者提供)
今年10月,張浩庭在街頭派發2000份自己撰寫並設計的《2020-21天水圍社區報告》。(受訪者提供)

王繼祖表示,出版社區報告是參考議員的做法:「關注組一開始成立是沒有計劃做報告的,後來看了一些區議員的報告,覺得我們也可以做,主要是給街坊知道,我們發現的社區問題,怎樣改善,怎樣跟進。」他花了一個星期時間設計內文,並有幸得到區議員的支持,印製2000份在社區派發。他相信「社區無小事」,一點一滴都需要大家的支持。他們日前在籌備第三期的社區報告,希望可以繼續和市民分享社區工作的情況。

*********

王繼祖和張浩庭雖然常常談論一些嚴肅的話題,但在日常生活中仍保持著童真,他們的真性情不時在參與社區活動中流露出來,王繼祖笑言:「工作是工作,玩是玩,控制不到的,小朋友就是要玩的,好像我這樣,派番茄也是玩。」他們熱情的笑臉,亦感動著身邊的人。正如深受感染默默幫助他們的義工俊傑所言:「看到他們,總覺得香港的未來還有希望。」◇


王繼祖和張浩庭雖然常常談論一些嚴肅的話題,但在日常生活中仍保持著童真。(陳仲明/大紀元)
王繼祖和張浩庭雖然常常談論一些嚴肅的話題,但在日常生活中仍保持著童真。(陳仲明/大紀元)


王繼祖和張浩庭都認為,參與社區活動是生活樂事。(陳仲明/大紀元)
王繼祖和張浩庭都認為,參與社區活動是生活樂事。(陳仲明/大紀元)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