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隨駕東巡泰山,乾隆以《論語》裏的「仰之彌高」之句,集成上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可以彌上也。紀曉嵐脫口對出下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某日,乾隆翻閱《論語》沉吟:「『色難』這二字恐最難屬對了。」紀曉嵐說:「容易。」半晌,上曰:「怎麼不出下聯?」紀曉嵐答:「臣適才已答對。」乾隆細想,的確對得巧妙。

少有異能的神童

紀昀,字曉嵐,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雍正二年六月,出生在河間府獻縣崔爾莊對雲樓。他出生即伴異象。朱珪在《紀曉嵐墓誌銘》中記載,紀曉嵐出生時,「天雨則汪洋成巨浸,水中夜夜有光怪。」紀曉嵐出生後,「光遂隱」。紀曉嵐的祖父紀天申也夢見有光團潛入對雲樓中,人們紛紛傳說,紀曉嵐是靈物轉生的。

紀曉嵐敘述過自己小時即有特異功能:「四五歲的時候,夜間能看到物體,和白天看得一樣清楚。七八歲以後看得不如以前清楚了,十來歲就基本看不見了,有時半夜醒來,偶爾能見。十六七歲至今,一兩年能看到一次,像電光石火,彈指即過。這大概就是物慾日重、神明日減吧。」

從小紀曉嵐就非常聰明,讀書一目十行、過目不忘,博聞強識。父親對他寄予厚望,四歲時就讓他在京城學習經史子集、詩詞歌賦、方誌雜說,跟隨董邦達學畫。十歲時紀曉嵐回鄉參加童子試。

主考官出聯:「十歲頑童,豈有登科大志?」紀曉嵐回應:「三年經歷,料無報國雄心?」考官看了看門上的門神圖, 再出一聯:「門上將軍,兩腳未曾著地。」紀曉嵐應:「朝中宰相,一手可以托天。」主考官讚歎這孩子才思敏捷。

民間地方誌裏還有紀曉嵐索球的故事。紀曉嵐和玩伴們不慎把球踢進了太守的官轎裏了,眾孩不知如何是好,紀曉嵐上前攔住轎子要球,太守見此孩膽大率真,就說:「我出一聯,你對出來,就把球還你,對不出,球歸我。」

紀曉嵐點頭。太守說:「童子六七人,唯汝狡」。紀曉嵐不假思索地說:「太守二千石, 獨公……」最後一個字遲遲不說。太守不解:「末一字對不出?」紀曉嵐說:「您若將球還我,就是『廉』字;若不還,便是『貪』了。」太守被逗樂了,覺得眼前的小孩機智聰慧,把球還他了。

紀曉嵐二十四歲時,順天鄉試中得第一名解元,卷文文采超群,看得出作者才華逼人,主考官劉統勛即劉墉的父親看後拍案叫絕。乾隆十九年三月紀曉嵐中進士, 會試第 22 名,殿試二甲第四名。

殿試後還未發榜,紀曉嵐偶遇一測字的,書一「黑」字,測字先生說:「黑子拆開,為二甲,下面四點,二甲第四乎?然必入翰林,四點庶字腳,士,吉字頭。是庶吉士矣。」

有急才 舉首成詩

乾隆帝一生酷愛詩賦,曾自詡:「平生結習最於詩。」紀曉嵐入翰林院後,官職雖小,但因其捷才,文名越來越大,自然也引起了乾隆帝的注意。

一次,乾隆帝召紀曉嵐入宮,殿外恰好有白鶴飛過,乾隆命紀曉嵐以鶴為題吟詩。紀曉嵐低頭說:「遵旨。」抬首間詩句就出口了:「萬里長空一鶴飛,硃砂為頂雪為衣。」乾隆截住話頭,說:「那不是白鶴,而是一隻黑鶴。」

白鶴正遠去,變成了一個小黑點,乾隆是加大出題的難度。紀曉嵐不慌不忙地接應道:「只因覓食歸來晚,誤入羲之蓄墨池。」乾隆讚紀曉嵐有急才。

紀曉嵐隨駕東巡泰山,乾隆用《論語》裏的「仰之彌高」之句,欣然集成一副上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可以彌上也。」紀曉嵐脫口對出下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某日,乾隆翻閱《論語》沉吟:「『色難』這二字恐最難屬對了。」紀曉嵐說:「容易。」半晌,上曰:「怎麼不出下聯?」紀曉嵐答:「臣適才已答對。」乾隆細想,的確對得巧妙。

「藍出於青」

紀曉嵐一生勤勉,他學貫古今、治學嚴謹,雖然名聲很大,為人卻很謙和。

乾隆二十一年,紀曉嵐扈從乾隆路過古北口,偶見剝落的懸壁上有兩句詩:「一水漲喧人語外,萬山青到碼頭前。」紀曉嵐歎為奇景。後得知此是順天鄉試科考考生朱子穎所作,當時紀曉嵐為考官。

次年,紀曉嵐上任福州學政,賦詩嚴江:「山色空濛淡似煙,參差綠到大江邊。斜陽流水推蓬望,處處隨人欲上船。」紀曉嵐曾就此詩對朱子穎說:「這首詩是從你的那兩句脫胎出來的,人言青出於藍,今日,吾藍出於青。」

紀曉嵐的學問,清代大家洪亮吉評:「當代無人可並論。」江藩在《國朝漢學師承記》中論紀曉嵐:「於書無所不通。」

但紀曉嵐虛懷若谷。六十九歲時,紀曉嵐為他的從侄虞惇著的《遜齋易述》作序, 其中有這麼幾句:「餘年近七十。一生鹿鹿典籍間, 而徒以雜博竊名譽,曾未能覃研經訓,勒一編以傳於世,其愧懋園( 虞惇父親)父子何如耶?」

敢呼乾隆帝為「老頭子」

紀曉嵐以幽默聞名,民間傳說和野史中記載了很多關於他的趣聞。

紀曉嵐體態肥胖,特別怕熱。一個炎熱的夏日,紀曉嵐在南書房裏和幾位同僚光著膀子說笑。突然間,皇上來了,眾人眼疾手快,趕緊穿了官服跟皇上行禮,紀曉嵐是近視眼,動作慢了點,來不及穿衣服,就一咕嚕鑽到御座底下了。

眼前的情景,乾隆看得很清楚,他也想作弄紀曉嵐一下,就故意坐在御座上不說話。一個時辰過去了,御座底下的紀曉嵐熱得不行,他探出腦袋問眾人:「老頭子走了嗎?」

乾隆聽紀曉嵐叫他「老頭子」,不覺莞爾。繼而正色訓斥紀曉嵐說:「紀昀無禮,怎麼能說出這種輕薄的話來?」紀曉嵐說明自己未穿上衣,乾隆命內監幫他穿上,接著追問「老頭子」的意思。

穿好衣服的紀曉嵐從容答道:「回稟皇上。萬壽無疆之為老,萬民叩首為之頭,父天母地之為子。」乾隆再次被他逗笑了,眾人也驚歎紀曉嵐的才思敏捷與幽默。

流放新疆 嘆事皆前定

紀曉嵐為官五十多年,先後任編修、侍讀、兵部右侍郎、左都御史、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並多次任鄉試會試主考官。他為人正直、一生清廉,「不以聲色貨利相矜」,關心百姓疾苦,逢災異年,他屢屢奏請皇上賑災、免稅。

乾隆三十三年,朝廷查揚州兩淮鹽運使司虧空鹽稅案,紀曉嵐當時擔任皇帝身邊的侍讀,親家盧見曾( 盧孫子為紀曉嵐的女婿)涉案,紀曉嵐左右為難,這邊是親家性命,那邊是國法。

最後紀曉嵐想了個辦法,他在一個空信封裏裝了一點鹽和茶葉,封好差人送給盧見曾,隻字未寫、片語未說。盧見曾琢磨出來了:「鹽案虧空查封。」後乾隆得知紀曉嵐洩露消息給親家,大怒,以洩密罪將紀曉嵐發配至新疆。

流放新疆一事,紀曉嵐感嘆道:「事皆前定,豈不信然。」在《閱微草堂筆記》中,他記載:「戊子春,余為人題《蕃騎射獵圖》曰:『白草粘天野獸肥,彎弧愛爾馬如飛。何當快飲黃羊血,一上天山雪打圍』。是年八月,竟從軍於西域。」

董文恪曾為紀曉嵐作過一幅《秋林覓句圖》,紀曉嵐在烏魯木齊城西的密林中見到伍公彌泰將軍建立的一個題為「秀野」的亭子,感覺就是走入了《秋林覓句圖》中一般。兩年多後,紀曉嵐回京,自提一首詩:「誰知早作西行讖,老木寒雲秀野亭。」

總纂《四庫全書》成一代宗師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後的《四庫全書》殘本。( 公有領域)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後的《四庫全書》殘本。( 公有領域)

修纂《四庫全書》是清朝的一件文化盛事。編纂者不僅要學富五車,還要年富力強、博聞強識,須遍覽歷代典籍,知其派別淵源、勘其謬誤甄別真偽、提綱溯源,無所不通。上哪找這樣的人呢?

乾隆將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劉統勛召入宮,問起《四庫全書》總纂官的人選。劉統勛是紀曉嵐好友劉墉的父親,也是紀曉嵐的老師,當年查處紀曉嵐洩密一事就是他主辦的。劉統勛深知只有紀曉嵐能擔當此任,便對皇上說:「有一人可勝任,但尚不在朝中。」

乾隆迫不及待地追問,劉統勛答道:「紀曉嵐可擔當重任,只是獲罪遠放,望聖上垂憐。」乾隆問:「愛卿是為紀昀說情?」劉統勛答道:「非也,千秋偉業,豈敢徇私。臣知『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唯才是舉。尚望聖上明鑑。」

乾隆三十六年,紀曉嵐奉詔回京。乾隆三十八年,他開始擔任《四庫全書》總纂官一職。《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幾乎囊括了乾隆以前的文化典籍淵藪。著錄書籍 3,461種、79,309卷;存目書籍 6,793種、93,551卷。總計10,254種、172,860卷。紀曉嵐二十多年如一日,親自刪定《四庫全書總目》,勤勉不怠,終成偉業。

勸誡世人 著《閱微草堂筆記》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曉嵐晚年的著作,創作時間大概是乾隆五十四年到嘉慶三年,前後約十年左右。共5章24卷 1,100多則,約40萬字。

紀曉嵐交代其創作初衷是:「大旨要歸於醇正,欲使人知所勸誡。」他曾對此書的概念做過一個界定,認為應起到「寓勸戒,廣見聞,資考證」的功用,他認為《聊齋誌異》誇張渲染、想像的成份太多,而不是忠實的記錄。

所以紀曉嵐認為筆記體文本,應強調真實性,「引經據古,博辨宏通」,其作品「簡談數言,自然妙遠」,裏面有很多鬼神志怪、民間野史、官場軼聞的故事,達到了勸善懲惡、醇正世風的目的。◇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