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作為《四庫全書》的總纂官,參與了編纂的全過程,歷時十年可謂是辛勤勞碌、鞠躬盡瘁。在此過程中,與乾隆皇帝鬥智鬥勇的小故事時有發生,為枯燥的編纂過程平添了一絲趣味。

紀曉嵐。(公有領域)
紀曉嵐。(公有領域)

紀昀(1724年7月26日~1805年3月14日),字曉嵐,清代直隸省河間府獻縣(今河北省滄州市獻縣)人。以其淵博的學識,深受乾隆、嘉慶兩位皇帝欣賞。

紀曉嵐通曉古今,才華橫溢,冠蓋天下,號稱「河間才子」。他自幼聰穎過人,不但刻苦讀書,甚且博聞強記。曾有記載說他「少奇穎,讀書目數行下。夜坐暗室,目閃閃如電光,不燭能見物。比知識漸開,光亦斂矣。」

紀曉嵐在二十九歲時(乾隆十九年)中進士第,後曾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任禮部尚書,二度任兵部當書,並被授為內閣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銜,兼國子監事。他還擔任過多屆的鄉試正考官、會試同考官及會試總裁官等,慧眼選拔和培養了數以千計的人才,對促進乾隆盛世的繁榮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作為清朝乾隆、嘉慶盛世最傑出的文學家、編纂家、評論家和詩人,紀曉嵐能文能武,寫詩,抑或對句,更是才思敏捷,寓意深遠;往往妙趣橫生,令人嘖嘖稱奇。紀曉嵐個性孤高耿直,處世卻能圓融通達。每當諷諫皇上時,往往能令皇上心悅誠服。他周旋於狡詐的奸臣中,卻能以自己的機伶全身而退。

領修《四庫全書》

乾隆三十七年,紀曉嵐受命任四庫全書館總纂官。他耗費十餘年,廣蒐天下人才,竭盡全心全力,領修了《四庫全書》。這部卷帙浩繁的《四庫全書》,彙集了華夏數千年來的精華,保存與發展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遺產,也充實和豐富了世界文化寶庫;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大叢書。

《四庫全書》分經、史、子、集四大部,四十四類,收書三千四百六十一種,七萬九千三百零九卷,約八億四千萬字,篇幅相當於明《永樂大典》的三倍半。紀曉嵐還親手撰寫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二百卷,《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著錄未收入《四庫全書》的存目六千七百九十三種,總計一萬零二百五十四種。

為何叫朕老頭子

話說那天是個悶熱的天氣,紀曉嵐與眾編輯正在書院趕編《四庫全書》,但天氣實在太悶熱了,怕熱的紀曉嵐乾脆脫光衣服,免得汗水將所編的書籍給弄濕了。

以往皇帝前往一處必先通報,讓下屬稍作準備,但那天乾隆突然心血來潮,直接前往紀曉嵐所在的書院。下屬眼看已來不及通報,而紀曉嵐卻光著上身,帝制時期,失儀之罪,理當斬首。只見紀曉嵐靈機一動,便往桌下躲去。

乾隆老遠便看到紀曉嵐,於是一屁股便往紀曉嵐的座位坐了下去。無奈那座位卻密不透風,可把怕熱的紀曉嵐悶壞了。過了好久,紀曉嵐小聲問道:「老頭子走了沒?」乾隆一聽,說道:「陛下在此!」紀曉嵐知道惹禍了,忐忑不安地出來叩見乾隆。乾隆見狀,忙問道:「紀昀,你為何叫朕老頭子,你倒說說看,有理則生,無理則死!」

紀曉嵐穿上外衣後,跪地奏道:「萬歲!『老頭子』三字實屬臣對您的尊稱,並無絲毫無理之處,世人都稱聖上為『萬歲』,這豈不是『老』嗎?聖上為萬人之首,這豈不是『頭』嗎?聖上是『天子』這不就是『子』嗎?這三字除了聖上,別人無一能用啊!」

乾隆對紀曉嵐的機智相當疼惜,本來只是要開開紀曉嵐的玩笑,更何況《四庫全書》還指望著他;怎麼捨得賜他死呢?看到紀曉嵐熱得滿身大汗,不禁憐惜,叫道:「來人!賜茶一盞。」

賀壽極品聯中聯

乾隆皇帝大壽,其他官員忙著準備這個、那個,而紀曉嵐一點也不急,皇上納悶了,等待自己大壽那天,看看紀曉嵐能送自己甚麼禮物。結果紀曉嵐送其一聯:

八千為春,八千為秋,八方向化八風和,慶聖壽。八旬逢八月。

五數合天,五數和地,五代同堂五福備,正昌期,五十有五年。

乾隆一看,大叫「好,賞銀千兩!」

因為其實這是一個聯中聯,把每句最後一字抽出來,又組成一個對聯:

春秋和壽月,天地備期年。

意指,皇上與天地同壽,萬壽無疆。

為尋《永樂大典》齋戒三日

《紀曉嵐全傳》中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紀曉嵐為編寫《四庫全書總目》,將從各地蒐集到的逾萬部書籍,以及宮中祕籍,一一細細審閱,披覽無餘。但起初,明代的《永樂大典》藏置何處,一時尋求未獲,使他十分焦急。

這天,王文治看他著急的樣子,便想與他開開玩笑,鄭重其事地說:「《永樂大典》副本,失於明亡之際。其正本乃國中之寶,明庭十分珍重,當藏之祕閣幽室,方能免毀於兵燹。今事過三百年,世間尚無正本的傳聞。查諸史籍,更無記載,究竟藏於何處,唯有鬼神能知。我看,你不妨齋戒三日,祈神指點,或許能出現奇蹟。」

齋戒三天,不食腥葷,不近女色,這對一般人來說,並不是甚麼難為之事。可是,對紀曉嵐來說就不同了。他性喜肉食,平時養成了習慣,每日三餐,頓頓吃肉,配以濃茶即可。如今要他齋戒吃素,無異於一種刑罰。對於他的生活癖好,王文治素來清楚。

紀曉嵐考慮:既然沒有《永樂大典》散佚的傳聞,那肯定還藏在甚麼地方,只是尋找得不細,沒有發現罷了。在宮中再細緻地尋找一遍,即使找不到,也可斷定它沒有藏在紫禁城中了。

紀曉嵐考慮再三,居然不露聲色,願意依計而行。這一點,實在出乎王文治的意料。

「你當真戒齋三日?」王文治不大相信。 「只要能找到《永樂大典》,我齋戒一個月也無妨。更何況事關鬼神,不可半點造次!」紀曉嵐也一本正經起來。事也湊巧,紀曉嵐齋戒兩日,指揮宮中大、小太監細細查勘,一位小太監爬到「敬一亭」的頂架上,終於發現了密藏在此三百餘年的《永樂大典》。

紀曉嵐領導的龐大的編纂隊伍中,其他人身上也會發生一些神奇有趣的故事。

校勘《四庫全書》救孫子一命

據《紀曉嵐全傳》記載,蔡葛山相國在校勘《四庫全書》時,他的孫子誤吞了一個鐵釘。醫生們用朴硝等藥讓孩子瀉肚,但釘子卻瀉不出來,孩子奄奄待斃。相國校書正好校到《蘇沈良方》,見到有誤吞鐵物方說:「剝下新炭的表皮一層研成碎末,調和稀粥三碗給患者吃進去,鐵自然會下來。 」他便按照此方試行,果然炭屑裹著鐵釘排泄出來了,這才知道方技雜書都有用處。

《蘇沈良方》一書的作者,是蘇東坡和沈存中,他二人是宋代的學者,都對醫藥很有研究,宋人將他們的藥方,集成此書。到清朝初期,世上已無傳本,只有《永樂大典》收其全部,紀曉嵐編纂《四庫全書》時,十分珍視這一文化遺產,便囑咐纂修官王史亭,將此書排纂成帙,刊印出來,使之在世上流傳下來。

歷經風雨「南北七閣」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套書陸續完成。第一部存於北京紫禁城皇宮文淵閣,第二部存於奉天故宮(今瀋陽)文溯閣,第三部存於京郊圓明園文源閣,第四部存於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合稱「內廷四閣」(或稱「北四閣」),「只准大臣官員、翰林等閱覽」。

後又以江浙地區為人文淵藪,文風鼎盛,就再抄得正本三部,分別存在鎮江金山寺建文宗閣、揚州大觀堂建文匯閣、杭州西湖行宮孤山聖因寺建文瀾閣,即「江浙三閣」(或稱「南三閣」),各藏抄本一部。

《四庫全書》完成至今的兩百年間,中國歷經動亂,《四庫全書》也同樣飽經滄桑,多份抄本在戰火中被毀,《四庫全書》至今只存三套半。◇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