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是古人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創造出的輝煌與傳奇,彷如神來之筆,似有神助,一些不可思議的建築背後都有著神傳文化的內涵,即是一個時代的符號,也是一種文化的積澱。留給後人一條探尋、歸回傳統的路。
承德雙塔山 空中建殿憑空建寺
中國河北以承德避暑山莊而聞名天下,位於避暑山莊西南十公里處的雙塔山也隨之聞名世界,周邊無任何依附高達40米的雙塔山,在唐山大地震中屹立不倒,徒增傳奇色彩。
承德雙塔山主景是雙石塔,雙石塔是倆個近在咫尺又互不相依的大石柱子,高高挺立在荒野上。雙石塔高40多米,數十里之外就可望見。雙塔高度差不多少,而且下細上粗,看著挺危險的座落在那裏。
雙石塔上面又各有一個小廟,人都上不去,兩座小廟是怎麼修上去的,用處又是甚麼呢?
傳說,過去承德是一片汪洋大海,雙塔山是海裏的兩塊礁石,漁民們為了求海神保佑,修了廟。海水退走,兩塊礁石露出來,廟也就留在上面了。
還有傳說,當時此地有兩妖孽經常作祟禍害百姓。天降雙石將兩妖孽壓在下面,雙石鎮不住妖孽,就又建雙塔鎮妖。
史書記載清朝皇帝康熙、乾隆、嘉慶等以及文武名臣都曾到過承德雙塔山,並留有作品。僧侶,道士也為此留有足跡墨痕 。
康熙四十二年(1903),康熙皇帝來熱河,任職翰林院編修的汪灝也隨行至此,他寫的《隨鑾紀恩》有這樣的記錄:七月十六日駕發喀喇河屯,幸熱河上營。行十餘里,霧忽薄雨,巨石屾(shēn 二山之意 )立高山之巔,豐上銳下。其一石連透三罅(xia 縫隙,裂縫),上如目,中如星,下如圭竇(guīdou),一石稍瘦削,若老人旁立,石上又冠以小石峰,飄飄欲動。橫穿罅中,不異玲瓏浮圖。
傳說,乾隆皇帝命人搭梯,親自上去看到小廟裏有神龕、石几、香爐、石几上擺一部舊書,乾隆翻了翻,一個字也不認識。石几下放一雙破草鞋,廟前有兩畦韭菜,他甚麼也沒拿就下來了。回到避暑山莊當晚做了一個夢:一個白髮老頭問他,陛下登雙塔山看到了甚麼,乾隆照實作了回答。老頭說,舊書是天書,草鞋是登雲靴,韭菜是靈芝草,香爐是生雲壇。皇上甚麼也沒看中,實屬有眼無珠。第二天清早乾隆命人重搭雲梯,可怎麼也搭不成,只好作罷。
「天上的寺院」 1500年鑲嵌崖壁屹立不倒
天,是中國人心中最敬畏的神靈。古人認為,有蒼天在上看著人,人就能約束自己不做壞事,行善積德,企盼死後能上天,故古人把死亡叫「歸天」。為了回天,古代有很多人出家修行,所以古代寺廟很多。
古代寺廟,一般都選在名山或環境清幽,遠離人群的地方建造。山西恆山金龍峽口的懸空寺就是道家修行的寺院。
懸空寺,位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該寺始建於北魏年間,現存建築均為明清時期重建。整座寺廟建於翠峰山的半山腰上,依靠27根木樑支撐全部寺廟主要建築,遠看形如懸在半空,故名懸空寺。
懸空寺的選址建造,是遵照魏天師道長寇謙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的遺訓,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就是要讓人們上了這處寺院,能感到與天上的神仙共語,而將人世間煩惱拋掉。
天師仙逝43年間,他的弟子們多方籌資,精心選址設計,終於建成這座奇特的懸空寺。
寇謙之,從小傾心慕道,後來得仙人成公興點悟,隨成公興入嵩山修煉。據說,神瑞二年(415)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並賜《雲中音誦新科之戒》二十捲。
當地民謠「懸空寺,關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
整座寺廟共有40間房屋,主體建築之間由走廊和棧道相連。整體結構均為木質框架式,木材取於恆山上的鐵杉木。鐵杉木特點生長緩慢,但材質非常硬,木材本身還有減震的作用。據說這種木材用桐油浸泡後,不風化、不蟲蛀。
懸空寺,它與岩石緊緊融為一體,樓體用插梁為托靠,外側由幾根長十幾米高的木柱做支撐,木柱是用鐵杉木加工成的木樑。木樑也叫「鐵扁擔」,深深插進岩石裏去。「鐵扁擔」就像馬尾一樣,把整個寺院吊在空中。
半藏絕壁,上有巨崖撐蔭,兩旁又有突出的石壁遮陰,每逢暴雨時,雨水就從寺頂突出的岩頭上流下,濺入谷底。山風吹來,兩旁突出的石壁起到減緩風勢的作用。寺廟正上方的山體被開鑿出一條天溝,用以避免更高處的山體出現落石砸到寺體。
東邊天峰嶺遮擋了太陽,日照時間短,每日約為2小時。它抵禦了風侵、雨蝕、日曬1500年,寺廟依然穩穩地鑲嵌在崖壁上。
懸空寺內的棧道石壁上,刻有「公輸天巧」四個大字。「公輸」就是魯班,懸空寺真是如魯班那樣巧奪天工的匠師所為。
它是世上現存建在懸崖壁上最早的木結構建築,被譽為「天上的寺院」。
手可摘星辰 離天空最近的布達拉宮
西藏是全球最高最大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布達拉宮就建在「世界屋脊」之上。被譽為「世界屋脊上的明珠。」
西藏是一座寶藏,有著神秘的色彩,裝著不可探尋的秘密,令世人矚目與嚮往。更具特色的是西藏的氣候,「一年無四季,一日見四季」。民謠裏說西藏是「早穿皮襖,午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忽而輕雪飄飄,轉而為雷雨陣陣。
公元7世紀初,松贊乾布統一西藏,定都拉薩,建立起強大的吐蕃政權。建造了規模龐大,氣勢宏偉的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是西藏與拉薩最重要的象徵。是西藏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宮堡式建築群,也是地球上海拔為3763米高的大型古代宮殿。
布達拉宮十分巧妙地利用了山形地勢依山壘砌,直至山頂,坐落於幾乎整座山峰最高處,真可謂舉手可摘取天上的星辰。
據記載,松贊乾布是吐蕃第三十三代贊普,13歲登位,以超人的才幹迅速平定內部貴族叛亂,兼併了青藏高原上的諸多部落,繼而開創了一統大業。
相傳,松贊乾布修建布達拉宮時:「心自思維,我於此有雪邊地,利益眾生,應當修建一本尊佛像。」「剎那間,由王眉毛白毫一現,化一比丘(佛教指出家受具足戒的出家人),比丘往到天竺尼泊爾之境,見到一大片森林中有哈日旃檀樹幹,十方發射光芒,比丘知道王之本尊將由此出,即以斧伐檀」。
未料旃檀樹開口曰:「上師不要動斧,我是聖觀音菩薩,請把我送到雪域芒域地方去」。果真自樹中請出自然形成的觀音菩薩像,如此這般連續又請出兩尊觀音菩薩像。分別供奉在尼泊爾,及尼泊爾和印度交界處。
最後比丘又起斧欲伐,樹又曰:「上師不要動斧,我叫洛格夏熱,是藏地之王松贊乾布之本尊,請把我帶到拉薩去」。比丘大喜,按照各觀音像之要求分別供奉,將洛格夏熱帶回拉薩,獻給松贊乾布。
松贊乾布將其作為自己的本尊佛,所以就用佛經中菩薩的住地「佈達拉」來給宮殿命名,稱作「布達拉宮」。
「佈達拉」是梵語,又譯作「普陀」,原指觀音菩薩之居所。
布達拉宮是壘石宮堡式建築風格的傑作。宮牆的基礎部份最寬12米,越往上越窄,收分式,到最高處已經不到一米,錐角像寶劍之鋒利。
宮牆全部用花崗石砌築,據說牆體裏灌了生鐵汁。內部是一個活體建築,無數木石頭,一座森林和一座大山撐起了它。沒有一根釘子,全部是榫鉚結構,所有木結構都可以拆換而不影響主體結構。
布達拉宮,它彷彿不是由人建造的,而是長在那裏的,與周圍的環境極完美地結合為一體。
荒漠中的金光寶殿敦煌莫高窟
敦煌位於甘肅、青海、新疆的交匯點,南枕祁連山,西接塔克拉瑪乾大沙漠,北靠北塞山,東峙三危山。魏書《釋老志》說,「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舊式,村塢相屬,多有塔寺」。
在中國古代,許多人信神信佛,包括敦煌歷代的統治者。莫高窟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大寺院,在隋唐佛教鼎盛時期曾經聚集了上千的修行者和信眾。
由於皇家沒有直接開鑿石窟,所以敦煌石窟在正史中記載很少,莫高窟藏經洞的文獻中,保留下來的歷史資料也很不完整,致使延續了一千多年的敦煌石窟藝術充滿神秘色彩,給後人留下無數的傳奇和無數的謎。
莫高窟的「莫高」是佛語,莫高窟,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修建佛洞而功德無量。稱為莫高窟,意為沙漠最高處。
據莫高窟第156窟《題記》中記載,前秦建元二年(公元前366年),中國北方處於五胡十六國的戰亂紛爭時期,絲綢路上往來中原的人絡繹不絕。有一位叫樂僔的出家人向西行遊,途經敦煌鳴沙山,突然看見前方千佛現出真容,萬道金光籠罩此地,也籠罩著他。看見這般神奇的景象,樂僔不再前行,決定在此地勢較高的鳴沙山崖壁上開鑿洞窟敬佛修行。此後法良禪師等也陸續在此建洞修禪。
莫高窟建有禪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象窟、涅槃窟等諸多洞窟。各窟大小相差甚遠,最大的第16窟達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還有木造殿宇,有走廊、棧道等相連。除了莫高窟,還有西千佛洞、榆林窟及東千佛洞等。
彩塑為敦煌莫高窟藝術的主體。彩塑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采,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釐米左右,題材豐富,手藝高超。
莫高窟的建築千年有餘,盡顯人間天國的建築風格。
莫高窟作為一座沙漠中的寺院,還有鳴沙山、月牙泉相伴,但卻是別具一格,舉世無雙。鳴沙山和月牙泉的神奇在於鳴沙山颳風時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從山下往山上流動,所以月牙泉永遠不會被沙子埋沒,始終碧波蕩漾,清澈透明,風景優美;鳴沙山也不會因沙漠滑沙而高度降低。
沙山與泉水,本是相剋不相生的冤家對頭,泉水在沙漠之中實屬罕見,能在沙山腳下與之共處,雖有鳴沙飛揚而一塵不染,且歷經上千年經久不枯,實在令人驚歎不已。可見鳴沙山和月牙泉的相互依存已超出人類的自然規律,真乃神的造化,渾然天成。人只能順應神的巧妙安排,方可領略這天地之作的奧秘玄機。
一座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美術館」,一顆絲綢路上最閃耀的明珠,一片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淨土。@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