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天使的翅膀,自由地翱翔於天國的壯麗與輝煌之中,呼吸著聖潔而又燦爛的光芒,在神聖的讚歎聲中,巴洛克時代步入了藝術的殿堂。
從16世紀末、17世紀初開始,這種氣勢宏大、富於動感的藝術便開始從意大利的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等地很快遍及歐洲,人們稱它為「巴洛克」(Baroque)。這個詞來源於葡萄牙語「barroco」,原意為「形狀不規則的珍珠或石頭。」故而有別於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作品強調靜謐、均衡的風格。
雖然卡拉瓦喬對巴洛克繪畫風格的建立、成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被人們稱之為「暗色畫派」的用光特點及對人物形象的「平民化」塑造,仍然無法代表巴洛克整體上恢宏、華麗的藝術特色。終於,擁有不同人生經歷的弗蘭德斯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年)在獲得了一系列的成功之後,成為了17世紀西歐巴洛克繪畫風格的代表。
在歐洲數國擔任宮廷畫家、外交官,並接受封爵的人生歷程,不僅讓魯本斯在物質上擁有豐厚的創作條件、在視野上擴展了眼界,同時也使他的創作熱情更為旺盛,表現在作品上多以宏大的場景、明快的色調、開闊的視角、激烈的動勢,以及豐腴的人體展現作者內心的激情。由於物資雄厚,魯本斯的大部份作品都是由他工作室裏的助手和學生協同完成的,因此一生中畫作的產量極高,據說達到數千幅之多。
上幅典型的三角構圖(傾斜的十字架及右邊拉十字架的人、左邊撐十字架的人和最下方台階部份的腿和狗整體合圍成的三角形趨勢狀態)作品是巴洛克風格的生動寫照。畫中無論人物、景緻都無一不處於強烈的對比和動勢之中。堅硬的岩石上的樹葉和枝條被狂風吹得呼呼亂響,遠處的雲正在變幻移動;釘著耶穌的木質十字架由於那迫害神的罪業,在眾人合力之下還是沉重地難以立起;透過緊繃著的肌肉,行刑者們睜大眼睛,顯得緊張而慌亂;而耶穌仰望天空,表情堅定而神聖;地上的狗張著口,毛髮騰起,顯然是受到這一場景的影響,正在嚎叫、撲騰……
受到卡拉瓦喬的影響,魯本斯也將光源進行了人為的控制,讓它更多地集中在主體人物身上,將耶穌的身體及身上的白布照得發亮。同時,由於畫面主體的十字架將全畫自左上到右下以對角線的方式分割開來,作者巧妙地把光源安排到了畫的右上角,讓主光照在耶穌身上,而行刑的人們要麼被安排為背對光源,要麼就是動作角度不易讓光照到,暗示了只有耶穌才是走在光明的神路上。
雖然畫中幾乎所有人或物都處於傾斜的姿態,以體現巴洛克風格的動感,但這「動」中亦有「靜」的因素與之形成對比。雖然血正在往下流淌,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無法活動,但他坦蕩的表情展現出了內心的平靜,正如畫中堅實的岩石,隱喻了耶穌堅如磐石、金剛不動的心境。而與形成鮮明對比的枝條迎風抖動,就好像那些雖擁有發達的肌肉而內心卻戰慄不止的行刑人一樣,隱約預感到將神釘上十字架所面臨的可怕後果。(待續)◇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