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文藝復興的古典風格達到了高峰之後,宗教革命的衝突與激情,權勢之間的競爭與豪誇,孕育出一顆畸形而碩大的珍珠——巴洛克。

巴洛克藝術善用動勢、強調光線、誇張的戲劇性、暗示宇宙的無窮盡,違反了文藝復興所倡導的和諧、均衡等古典美學,但它運用多重空間表現,將俗世與天界聯繫起來,天上人間渾然一體,也開創出一種時代風格,展現在各個文化領域如音樂、繪畫、建築、城市設計等之中。

它從意大利開始向外發展,遍及整個歐洲大陸,影響遠達美洲及亞洲。剛開始出現在建築與城市設計,而後擴及至藝術與音樂領域。

它是現代歐洲文明發展的關鍵,既自由又專制、既新潮又復古。

裝飾繁複,燦爛華麗,這個十七世紀西方藝術的經典風格,三、四百年來,在日新月異的時尚伸展台上,始終佔有一方不退流行的尊貴位置。時至今日,巴洛克仍藉由傢俬、服飾、音樂、建築設計,深入現代人的食衣住行等生活各層面之中。

時局紛擾,天災人禍頻傳,在這多事時刻,閱讀藝術故事,也許會發覺巴洛克風吹來別有古典幽雅的清涼。

豐富自由 廣大無盡 

巴洛克藝術,最具代表性的畫家魯本斯自畫像,1638至1640年。
巴洛克藝術,最具代表性的畫家魯本斯自畫像,1638至1640年。

魯本斯是位熱情澎湃,豐富多產的畫家,圖為他在1609年為結婚而做的作品「畫家與妻子」,油畫,178 x 136.5cm,現藏於德國慕尼黑舊美術館(AltePinakothek)。(台灣故宮博物院提供)
魯本斯是位熱情澎湃,豐富多產的畫家,圖為他在1609年為結婚而做的作品「畫家與妻子」,油畫,178 x 136.5cm,現藏於德國慕尼黑舊美術館(AltePinakothek)。(台灣故宮博物院提供)

巴洛克藝術的風格,在技法上善用動勢、強調光線、誇張的戲劇性,暗示宇宙的無窮盡,在境界上則提升人的精神到達宇宙宏偉的高度。

講起巴洛克藝術,最具代表性的畫家非魯本斯莫屬。魯本斯(Rubens,1577年至1640年)是法蘭德斯人(今比利時,當時是西班牙屬國),像當時許多畫家一樣,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會到代表文藝復興核心的意大利學畫。魯本斯1600年前往意大利,經過八年,1608年回國,回國後在安特衛普蓋起巴洛克式樣的豪宅(今已成為著名的觀光景點),開始他繪畫的生涯。由於技法高超,求畫的人絡繹不絕;並受法蘭德斯大公聘為宮廷畫家,加以外交家的身份出使歐洲各國,所到之處形成旋風,是當時人所景仰的「國際」大畫家。

魯本斯剛回國時仍謹守文藝復興的風格,如1609年與妻子結婚所畫之畫像,華麗高貴、氣宇軒昂。隨著時代風氣演變,他在技法上領悟到動勢與色彩的一體性,在境界上則提升人的精神到達宇宙宏偉的高度,為巴洛克藝術做了最好的代言人。

魯本斯位於安特衛普蓋的典型巴洛克豪宅,目前已成為觀光景點。(Getty Images)
魯本斯位於安特衛普蓋的典型巴洛克豪宅,目前已成為觀光景點。(Getty Images)

魯本斯善用動勢強調光線

1622年,魯本斯開始為巴黎的盧森堡宮製作著名的「瑪莉.麥第奇的生平」二十一幅的系列作品,這系列的連作,長期以來被認為是魯本斯作品的精華,現在在巴黎羅浮宮,特闢魯本斯專廳展出,遊羅浮宮千萬別忘記前往參觀。巴洛克藝術的風格,善用動勢、強調光線、誇張的戲劇性、暗示宇宙的無窮盡,都可以從這些魯本斯的作品裏看出端倪。例如其中「瑪莉.麥第奇皇后在馬賽登陸」,描寫瑪莉皇后正從船板上走下來,天上有天使吹號,海裏有海神率領族群護送,把一件上岸的平常小事,烘托的壯觀無比。

魯本斯在法國受到歡迎,其實當時法國的巴洛克藝術也正方興未艾。最著名的凡爾賽宮就是這時蓋起來的,巨大的建築和花園形成統一的大格局,彷彿可藉以測量出宇宙的奧秘。巴洛克建築不只是外部壯觀,內部的裝飾更是華麗,包括皇宮與教堂,大壁畫、天花板、拱門,踵事增華,美不勝收。

魯本斯為巴黎的盧森堡宮製作的「瑪莉.麥第奇的生平」系列作品,此為其中一幅「瑪莉.麥第奇皇后在馬賽登陸」,油畫,1623至1625年,394 x 295cm,現藏於巴黎羅浮宮。天上人間渾然一體。(Getty Images)
魯本斯為巴黎的盧森堡宮製作的「瑪莉.麥第奇的生平」系列作品,此為其中一幅「瑪莉.麥第奇皇后在馬賽登陸」,油畫,1623至1625年,394 x 295cm,現藏於巴黎羅浮宮。天上人間渾然一體。(Getty Images)

羅浮宮特別為魯本斯所繪製的巨幅系列油畫「瑪麗.麥第奇生平」開闢一間專屬展廳。(攝影/史多華)
羅浮宮特別為魯本斯所繪製的巨幅系列油畫「瑪麗.麥第奇生平」開闢一間專屬展廳。(攝影/史多華)

俗世與天界多重空間

凡爾賽宮內許多的壁畫和天頂畫,出自於宮廷首席畫家以及具有皇家藝術學院院長身份的勒布倫(Charles Le Brun,1619年至1690年)之手筆。天頂畫引人直上雲霄,讓人有置身神界之感。

勒布倫是路易十四的藝術總管,連餐具、服飾、舞台設計他都參與。勒布倫作品「牧羊人的仰望」就有熱鬧非凡的感覺,畫家畫牧羊人膜拜在馬槽出生的耶穌,現實原本淒涼的馬廄,聚集很多人,還有天上眾神與天使前來祝賀,將馬廄擠的水洩不通。這種將俗世與天界聯繫起來的多重空間表現,可說是巴洛克藝術的一大特色。

法國皇家藝術學院專門培養藝術人才,巴洛克時代(1600年至1750年)到了後期,國際的藝術中心逐漸從意大利移轉到法國,藝術學院可謂功不可沒。有人說巴洛克始於意大利,卻終於法國,法國將歐洲藝術的偉大傳承——文藝復興(古典主義)與巴洛克風格延續下來,這是因為有了學院的存在,能善盡研究與保存的作用。

凡爾賽宮的天頂壁畫「法蘭西女神與戰神和正義女神」。(攝影/史多華)
凡爾賽宮的天頂壁畫「法蘭西女神與戰神和正義女神」。(攝影/史多華)

反矯飾主義成巴洛克藝術先驅

意大利為甚麼是巴洛克藝術的開端,這要從文藝復興說起。文藝復興的表現,到意大利三傑達芬奇、米開蘭基羅、拉斐爾的時候,幾乎到了登峰造極,致使後來的藝術家只能被籠罩在其陰影底下,他們失去做畫的信心,產生一種後世稱為《矯飾主義》的風格(1520年至1600年),依照前賢(特別是拉斐爾)的節奏進行不敢逾越,頂多在造型上下功夫,例如拉長比例而予人纖巧的感覺。矯飾主義這種過度形式化的作風,缺乏熱力,作品給人冰冷的印象。當時就有反矯飾主義畫家科雷吉歐(Correggio,1489年至1534年)出現,站在相反的立場,用純真的感情注入結實壯觀的形象中,使畫面充滿生命力,具備不可思議的豐富性與自由感,獨樹一幟的作風,開啟了巴洛克風格。

法國皇家藝術學院院長勒布倫作品「牧羊人的仰望」,1689年,油畫,151 x 213厘米,現藏於巴黎羅浮宮。(Getty Images)
法國皇家藝術學院院長勒布倫作品「牧羊人的仰望」,1689年,油畫,151 x 213厘米,現藏於巴黎羅浮宮。(Getty Images)

接著卡拉瓦喬(Caravaggio,1571年至1610年)更發揚光大,他大膽運用「明暗對比」法,表現強烈的空間感、形成戲劇性的張力,奠定巴洛克藝術的基調。卡拉瓦喬畫人物脫離形式主義的窠臼,從活生生的現實裏那些農人、工人身上寫生,產生粗獷有力的生命力。傳說卡拉瓦喬個性暴躁,然而他是個有深刻宗教精神的人,他認為神性存在於現實之中,自現實中提煉出神性、昇華出神性才是藝術真正的意義。有人只把他的畫形容成戲劇性的、幻覺效果的,其實是將他窄化了。

卡拉瓦喬的畫法,並不被當時的一般人所能接受。然而許多藝術家都明白他的價值,並深受其影響。如:魯本斯(法蘭德斯人)、林布蘭特(荷蘭人)、委拉斯蓋茲(西班牙人)、拉突爾(法國人)、維梅爾(荷蘭人)等皆是,這些都是巴洛克藝術大師級的人物。

卡拉瓦喬「以撒的犧牲」。
卡拉瓦喬「以撒的犧牲」。

巴洛克隨資本主義傳遍世界

巴洛克繪畫能創造出一種自壁面躍出,令人驚歎的立體視覺效果,同時又扮演著將雕塑、建築不同類型的藝術給予綜合的角色。平面、立體渾融成一體,透視法與光的四射效果,能表現無限的概念,產生「世界是無止盡」的感覺。

建築師兼雕刻家貝尼尼對這種「幻覺」有很深的體會,他的雕塑善於表現激動、熾熱的情感,情緒推到戲劇性的高潮,如有名的雕刻「聖德雷莎的幻覺」。

另外,在建築上,像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前的柱廊及其上之雕刻,是由貝尼尼製作的,列柱形成的迴廊圍繞住廣場,如同一雙手臂環抱的樣子,使得教皇的殿堂產生與人相接近的親切感。他還設計了許多噴泉和祭壇,如羅馬拿佛納廣場「四河噴泉」,全組雕刻充滿了巴洛克動態之美。

貝尼尼的雕刻「四河噴泉」。(攝影/史多華)
貝尼尼的雕刻「四河噴泉」。(攝影/史多華)

巴洛克藝術在意大利形成後,傳遍歐洲各地。當時西班牙國勢強盛,船堅砲利的推進,將巴洛克藝術帶到南美及世界各地,至今仍可見到這些遺蹟。擅長做生意的荷蘭人也隨其航運,吹起巴洛克風。◇

巴洛克時代的歐洲時局 

貝尼尼作品「路易十四像」。
貝尼尼作品「路易十四像」。

巴洛克時代(1600年至1750年)的歐洲正處在邁向「現代世界」的現代早期歷史轉變的潮流中,這包括在宗教上的信仰分裂、經濟上的海外商業與殖民擴張,以及政治上走向專制君主政體。

羅馬天主教會自十六世紀已面臨分裂的危機。中世紀以來,教會宣稱人們可以利用金錢來赦免自己因為原罪而受的苦。然而在十六世紀初,教會為了解決修建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財政危機,大肆販售贖罪券,因而導致德國修士馬丁路德公開對教會與中世紀天主教神學的質疑與挑戰,在當時發達的印刷術的推波助瀾之下,開啟了歐洲各地的新教改革運動。

到了十六世紀末,相應而生的路德派、英國國教派與喀爾文教派已經活躍在德國、英格蘭、蘇格蘭、低地國(包括現代荷蘭與比利時)、法國、瑞士城邦,甚至是匈牙利等地。

宗教信仰的對立引發不少宗教戰爭,最後也促成聯合七省的荷蘭從西班牙手中獨立出來。「三十年戰爭」(1618年至1648年)的爆發更幾乎使大部份的歐陸地區捲入戰場。新教的興起也激起天主教會內部的改革,特別是耶穌會的創建更成為日後基督宗教傳播到亞洲與美洲等地的要角。

地理大發現以來,葡萄牙與西班牙為歐洲帶入了來自亞洲與美洲的商品與財富。歐洲經濟重心也由意大利與地中海地區轉向大西洋的周邊地區,如英國、荷蘭與法國等。

追求個人利潤的資本主義與標榜國家財富的重商主義在人口增長與城市化下,進一步藉著資本累積、銀行、信貸、金融體系與商業組織的發展,促成全球航運、貿易、人口遷移與權力的競爭與連結。

十七世紀正是荷蘭的黃金時代,荷蘭東印度公司取代葡萄牙壟斷了與亞洲的香料貿易。英國在北美與加勒比海地區建立農業殖民地,生產頗具利潤的糖與煙草。法國也在北美內陸與當地印地安人發展毛皮貿易。

這些國際競爭下的財富累積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商人在不同政體都極力發揮他們的影響力,包括實行代議制的荷蘭共和國、君主立憲制的英國與發展成專制王權的法國。

在宗教戰爭之後,為了加強國內社會秩序與政治安定,統治者訴諸專制主義,宣示他們對臣民與國家神授的義務。十七世紀在法國正是絕對君權的代表「太陽王」路易十四的世紀,標誌著波旁王朝(Bourbon dynasty)取代了顯赫一時的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成為歐洲最具權勢的統治王權。

當時西班牙、奧地利、普魯士與俄國也都朝向專制主義,王室積極地控制教會與貴族,發展軍隊,掌握行政管理權與稅收。然而專制主義的發展也使得戰爭不斷,路易十四發動的擴張更激發歐洲現代早期的國家建立起注重彼此均勢的外交政策。◇

凡爾賽宮的歷史畫「突襲佔領瓦倫西亞的路易十四」。(攝影/史多華)
凡爾賽宮的歷史畫「突襲佔領瓦倫西亞的路易十四」。(攝影/史多華)

富麗奇巧凡爾賽宮

凡爾賽宮海神雕像。
凡爾賽宮海神雕像。

凡爾賽宮是第一個真正具備巴洛克時代特徵的城市建設。宮中有許多豪華的大廳,大廳的牆壁和柱子多用大理石砌成,天花板用金漆彩繪著天國世界的神聖壯麗、搭配裝飾用的貝殼、花飾及錯綜複雜的曲線,以及雕刻精美的木製傢俬。

巴洛克(Baroque)的原意是形狀不規則的珍珠,引申為奇異古怪、誇張炫耀、背離典範規矩等特性,在當時具有貶義性質,因為認為這種風格違反了文藝復興所倡導的和諧、均衡等古典美學。

巴洛克作為一種時代風格,展現在各個文化領域如音樂、繪畫、建築、城市設計等之中。由於每個領域進入巴洛克風格的年代不盡相同,每個地區接受巴洛克的影響也有先後之別,所以無法確定地劃定巴洛克年代的範圍,一般認為從十七世紀開始延續至十八世紀,從意大利開始向外發展,遍及整個歐洲大陸,影響遠達美洲及亞洲。剛開始出現在建築與城市設計,而後擴及至藝術與音樂領域。

文化藝術宗教蓬勃發展

自十五世紀中發現新大陸以來,歐洲各國藉由殖民與經商,累積財富。當人們普遍不需再為維持生命而煩惱時,便開始注意改善生活環境。而在科學與技術方面的進步,使得思想更加自由開放。歐洲社會在歷經文藝復興的洗禮後,在文化與藝術各方面發展迅速,不僅基本功達到成熟階段,心態上也更擺脫宗教上的束縛,以一種人類作為萬物之靈的驕傲與自信,來從事創作。

此時教會的勢力雖然依然龐大,但在宗教改革的衝擊下,羅馬天主教會喪失了它在宗教事務上的絕對權力。舊教與新教皆試圖藉由宗教活動,來爭取百姓的依附,舉行宗教儀式的教堂,除了持續興建外,舊有的教堂也被陸續改建,使其符合當代追求華麗氣派的風格,以吸引信徒前來參與宗教活動,如此促成了巴洛克風格在建築上的蓬勃發展。

教會對世俗事務的影響力,逐漸的被君權神授的觀念取代。君主與貴族的勢力逐漸抬頭,他們或為彼此競爭、或為誇耀權勢、或為滿足需求,成為各個創作領域的贊助者,一方面促使文化藝術更加蓬勃發展,另一方面也使時代風格更趨於貴族所喜好的品味。

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巴洛克風格應運而生,在百餘年的歲月裏,締造了西方文化的又一個輝煌。

巴洛克時期的城市建築

第一個真正具備巴洛克時代特徵的城市建設,是十七世紀路易十四一手建立的凡爾賽宮(Chateau de Versailles)。從動工到完成,興建凡爾賽宮的工程耗時三十餘年,是當時歐洲最大、最豪華壯觀的建築群。

凡爾賽的規劃包括一座龐大豪華的宮殿、綿延至天際線的花園、森林與散佈其中的各項設施與建築、為王室及政府提供服務的平民居住的城鎮,以及一條從大門直達巴黎羅浮宮的御道。

凡爾賽宮殿外部立面,莊嚴高貴。
凡爾賽宮殿外部立面,莊嚴高貴。

凡爾賽宮的主體建築是一座長達半公里的巨大建築,除了作為國王及其家族生活和辦公的宮殿外,也是中央政府各部門的辦公地點,以及王公貴族的住所與日常社交的場所。

在凡爾賽宮大門前,沿著御道兩側,則是平民的居住區。這裏的區塊也經過規劃,呈左右對稱的幾何圖形,具備城市生活的各項機能。凡爾賽宮就像一座小城市一樣,在全盛時期,據說在宮殿內有多達兩萬人居住其中,而在宮外城鎮的居民則超過十萬人。

凡爾賽宮中最富麗堂皇的大廳——鏡廳。
凡爾賽宮中最富麗堂皇的大廳——鏡廳。

凡爾賽宮殿內外富麗奇巧

宮殿的外部採取古典的三段式立面,莊嚴高貴;內部的裝飾則為巴洛克風格,部份是延續巴洛克式的洛可可風格,特點是富麗奇巧。宮中有許多豪華的大廳,大廳的牆壁和柱子多用大理石砌成,天花板用金漆彩繪著天國世界的神聖壯麗、搭配裝飾用的貝殼、花飾及錯綜複雜的曲線等,以及雕刻精美的木製傢私。

宮中最為富麗堂皇的大廳是著名的鏡廳,它位於宮殿群正中央的二樓,一側以大型落地窗及陽台與廣闊的花園連接。另一側的牆壁上則鑲嵌了十七面巨型鏡子,每面均由四百八十三塊鏡片組成。白天,人們在室內便可通過鏡子觀賞園中美景。傍晚時夕陽直接照射入廳,在鏡面的反射下,整個廳堂金光燦爛。夜宴時,四百支蠟燭的火焰一起躍入鏡中,鏡內鏡外,燭光輝映,如夢如幻。

由於巴洛克風格講求大尺度,並且兩種風格都善用色彩與造型的強烈對比,以營造富麗堂皇的效果,使得凡爾賽宮內呈現出如太陽般令人眩目的金碧輝煌。

凡爾賽宮內的「歷史畫廊」兩側展示的巨幅油畫,一邊是描寫法國歷代君王或貴族的彪炳戰蹟,另一邊是記錄拿破侖生平的重要戰役。
凡爾賽宮內的「歷史畫廊」兩側展示的巨幅油畫,一邊是描寫法國歷代君王或貴族的彪炳戰蹟,另一邊是記錄拿破侖生平的重要戰役。

氣勢磅礡,令人油然生敬

凡爾賽宮的正面大門與御道相連,這條筆直的大道一直通達羅浮宮的正門。當馬車從擁擠凌亂的巴黎市區駛向位於綠地的凡爾賽宮,當雄偉的宮殿隨著距離的縮短而逐漸加大度量時,帝都皇宮的磅礡巨勢,盡顯無遺。產生的視覺效果自然在觀者的印象中營造出一股油然生敬的感受。

凡爾賽宮的另一面則面對著一望無際的原野,一條運河同樣筆直的延伸至遠方,成為花園的主軸。靠近宮殿的花園設計成幾何形式、修剪整齊的法式庭院,遠方則是可供騎馬奔馳的原野,與曲徑縱橫的森林。站在凡爾賽宮二樓鏡廳外側的陽台上俯視花園,遠至天際線的全景一覽無遺,一股人類有能力可以改變環境,而不再被自然狀況所左右的顧盼自得,正是巴洛克城市設計與建築的語言,用來塑造視覺與心理上效果的典型方式。

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在文化、經濟等各方面,都達到了鼎盛時期,是歐洲各國中最繁榮富庶的國家之一,也是其他各國競相模仿的對象。所以凡爾賽宮一落成,就成為歐洲各國君主倣傚的對象。諸如奧地利維也納的美泉宮(SchlossSchÖnbrunn)、德國的卡斯魯厄宮(KarlsruherResidenz)、意大利拿波里附近的卡瑟塔宮(Palazzo Reale in Caserta)、俄羅斯的彼得果夫宮(Петергоф/Petergof)等,都是參照凡爾賽宮所興建的巴洛克式城市及建築。(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