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當一重重樓觀殿宇掩映於木石雲水之間,武當,這座幾乎與天地同在的山巒,逐漸有了人跡,隨之誕生無數奇特神妙的傳說與景觀。這是一部專屬於大山的豪壯史詩,更是一家修行法門光耀神州的古今絕唱。

自老子五千言傳世,至東漢末年,一種以「道」為最高信仰的宗教在中原大地出現,是為道教。修道之人,煉丹採藥以養生,服氣導引以修仙,醮祭祀以祈福,窮盡一生追尋心中大道。真武飛升、尹喜傳經之後,越來越多的道人視武當山為修行的聖地,不辭辛勞前來與道結緣。

曾經,這裏岩穴為床、茅草作庵,修行者在這種無比清苦的環境中勤修道法,一點一滴充實著山水間的空白。於是,在險峻的絕壁之上,峭峙的孤峰之巔,歷朝歷代的先民們甘願竭盡智慧與心血,建起了或木質、或銅鑄的風采殊美的觀廟。武當也從渺渺荒山變成了香火鼎盛的人間道場,這樣的蛻變,是出於歷史的巧合,還是神靈冥冥中的授意,抑或是古人敬神尋道的生命本真?

貞觀祈雨  武當水之傳奇

大唐,一個令當今所有華人心馳神往的王朝,書寫了武當山興建皇家祠廟的第一筆傳奇,獻上了來自帝王的第一份祝福。貞觀八年,在大唐步入盛世的時刻,國家出現大旱,生民困苦。上天,似乎有意對那位聖明的太宗皇帝進行最後一道考驗。

水是生命之源。對於以農桑耕織為本的國度來說,一年四時的風調雨順有著安民平天下的重大意義,而好雨知時、洪旱不侵更被先民們視為天降鴻福。大約從上古三代起,禱神降雨以祈求豐收的大小祭祀,便成為上達君主、下至黎庶的傳統風俗。為天下福祉,太宗也派人遍祀名山大川,卻不見奇效。

最終,太宗派德高望重的均州太守姚簡,赴武當齋醮祈雨。於是天降甘霖,如織的雨滴匯成涓涓流水,潤澤每一寸土地,此後百姓安居樂業,大唐盛世應天運而生。為何太宗會祈求武當?而武當為何又如此靈驗?

尊奉老子為「聖祖」的李唐皇室,自開國之初,便將道教推為「國教」的至高地位,舉國上下瀰漫著濃厚的崇道之風,皇親修道、修宅為觀的事蹟屢見不鮮。而對於道教信仰的真武大帝,唐朝帝王更是表達出無上的崇敬。在唐王宮,玄武闕、玄武樓、玄武殿,都是載於史料的宮苑建築,而紫宸殿內的玄武觀,更是皇族奉祀真武神的專祠。神的名字,被敬畏而恭謹地鐫刻在恢弘建築的至高處,歷代君臣舉頭仰望時,天與人,已在默默地溝通。

或許是武當水火相濟的形態,啟迪了帝王聖心。祈雨大典,不向坐鎮武當、五行屬水的真武神,又該向誰呢?

五龍行雨  靈山初現神宮

武當群峰,常年雲靄裊裊,泉澗潺潺,在真武大帝的庇佑之下,似乎天然蘊含著水之精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當年唐人姚簡入山祭祀時,親眼見證了武當山水俱靈的神蹟。道經載,姚簡於山中遇到五位儒生,風貌殊異,自謂「五氣龍君」。

龍君奉真武大帝之命,守護武當山,因見姚簡正直寡欲、祭祀虔誠,故奏請帝命,特來顯靈降雨。語畢,雷電甘霖頃刻遍布天下,五儒生卻不見踪影。五氣龍君是何方神聖?《武當福地總真集》載,真武大帝於武當修行圓滿時,由五條神龍「掖之飛升」,拜見玉帝。之後,五龍便追隨真武留在武當,作為真武的信使,守護著大山與人間。

自姚簡之後,武當便流傳著龍的神話。為表真武與龍君降雨的聖德,太宗降旨,在姚簡祈雨之地興建五龍祠。從此,武當山擁有第一座皇家祠廟。不斷有人登上武當求雨,「歷代祈禱,應如響答」;五龍祠亦成為歷代帝王求雨的福地,不斷被擴建加封。

宋真宗升祠為觀,南宋孝宗贈額「五龍靈應觀」;元時升觀為宮,後改名五龍靈應宮、大五龍靈應宮,至今宮外山坡下尚存當時所立的「大五龍靈應萬壽宮碑」;元末雖毀於戰火,宮觀卻在明永樂十年,明成祖大修武當時得到重修,並更名「興盛五龍宮」。如今坐落於五龍峰山麓的五龍宮,乃是今人修復,正殿內供奉著山中最大的銅鑄鎏金的真武坐像。雖然我們無緣得見五龍宮真正的模樣,但通過歷史的追溯,仍可遙想那段歷經千年風雨卻不朽的輝煌。

陳摶高臥  感悟道中睡法

在唐以前,武當僅僅是一座頗具仙氣的群山,被稱作「嵩高之儲副,五嶽之流輩」;而自貞觀祈雨靈驗之後,武當逐漸為世人推重,隨著道教的興盛與宮觀的興建,越來越多的道人入山修行,至唐末杜光庭《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將武當列入「七十二福地」的第九位。不獨五龍祠,唐人還於武當修建神武威公新廟及眾多茂庵岩廟,既奉祀真武神,也為修行者提供棲身、結緣的道場。

三百年大唐在戰亂遠去,那段人與水的奇遇變成歷史的記憶,而有關神龍的傳說卻未結束。「十年踪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在唐宋之交的亂世,一位名叫陳摶的書生寫下了這樣的詩句。他舉進士不第,在兵荒馬亂中感受到功名的虛無與生命的無常,遂萌生棄文入道之志。恰有孫君仿、獐皮居士兩位高道指引,語之曰「武當山九室岩可以隱居」。

此後,武當青峰之上,又多了一位不世出的神仙人物。陳摶,字圖南,號扶搖子,這位僅從姓名便知道緣非淺的道人,在武當一住就是二十餘年。期間,他服氣辟穀、習神仙導養之術,盡得武當山水靈氣;他精研《周易》,撰有《指玄篇》《釣潭集》《九室還丹詩》等著作,並創制紫微斗數及無極圖說,闡釋道法精妙,被後人奉為「陳摶老祖」。

元人曾評價他是「前宋一代之異人也」。而他最奇異之處便是高臥而眠,武當山附近至今流傳著「彭祖修行八百年,不如陳摶一覺眠」的民諺。傳說陳摶在武當苦修時,感動五氣龍君授以「五龍睡法」,並據此自創適合養生修行的「蟄龍法睡功訣」留於後人。

此門睡功,講究睡前靜坐調息,靜臥如弓、閉目養神而睡,可百日甚至數年不醒。在漫漫睡夢中,或許是靈魂的逍遙無界,或許是道行的突飛猛進,而唯有心無雜念者方能達到那天人合一的妙境。後來,陳摶修道有成,五龍神再次顯聖,載他飛往華山雲台觀隱居。這位仙道高人,將在另一座仙山繼續一個人的道緣傳奇。

清泉獻瑞  續寫武當傳奇

依據戰國流傳的「五德終始說」,代唐而興的趙宋王朝,認為天授五行之火德,以「火德之聖兆」自居。自唐而宋,歷代帝王一如既往地崇道興道,廣修道觀,供奉道教尊神;因水能鎮火,他們更把真武大帝推至「社稷家神」的地位,以求得陰陽相和,國祚綿長。加封號,修道場,武當在宋朝續寫著令人驚歎的歷史。

或許是感應到宋帝的赤誠,真武大帝於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閏四月顯聖,為新王朝降下祥瑞之兆。據《續資治通鑑長編》所錄,皇城的真武祠旁忽然噴湧出一股透著薄酒清香的神奇泉水,患病者飲之,即刻痊癒。上善若水,水能滋養萬物、滌盡污穢,這出自祠廟的一泓甘甜的清泉,或許是水神真武送給世人最溫暖的禮物。

自古君王是為天子,作為天神之子,真宗感激涕零,為真武大帝奉上最深切的敬意與感恩。他下令在醴泉出現的地方,修建一座祥源觀以表聖跡;為真武神加尊號「真武靈應真君」。宋《圖經》還認為,武當山上的「五龍觀即其(真武)隱處」,真宗便在真武大帝隱居之所五龍祠賜額加封,尊為「五龍靈應之觀」。

唐墓誌蓋石線刻玄武(三獵/公有領域)
唐墓誌蓋石線刻玄武(三獵/公有領域)

在此前後,宋朝道人先後刊布《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經》《太上說真武本傳妙經》《真武啟聖記》等道書,將真武大帝的勤於修道、佑聖濟世的聖德廣傳於世。

丘處機居其左首第一
丘處機居其左首第一

大約百年後的宣和年間,因被火神驚夢,篤信道教的徽宗,便意識到應以更虔誠的態度奉祀水神。他下旨,於武當山展旗峰下尋一處背山面水、負陰抱陽的寶地,興建一座紫霄宮。這座道宮,雖一度毀於南宋末年的戰火,卻在元、明兩代得到重修擴建,成為重要的國家祈福之庭。

紫霄宮後有處龍王井,相傳居住著一條白龍。道人們堅信,若汲水者心懷虔敬,便可取得龍神所贈的延年益壽的神水。奉祀真武大帝的紫霄,成為又一處「龍神寓所」。伴隨著宋朝的發展,武當山先後立起王母宮、紫虛宮、佑聖觀、玉仙觀等觀宇。武當,已成為名實相副的仙家福地。

雲蒸霧繞的迷濛,空山新雨的清爽,幽泉鳴澗的天然,甚至是階壁之下井水暗湧的沉靜,都是武當的風景與靈性。唐宋以來,真武信仰與文明的不斷發展,又為武當群山增添無限的人文氣息與道骨仙風。武當,不僅是八百里山石的名字,更是天下人祈禳與朝聖的頂峰。

而對於武當山下的萬丈紅塵來說,敬天奉神與神賜祥瑞,似乎已成為互為因果的循環,共同見證著一代代王朝的興盛與繁榮。(未完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