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九九年,李陵不服從漢武帝的調遣,領步兵與匈奴作戰,被俘投降。太史令司馬遷在殿前為李陵辯護,激怒了漢武帝,被判處死刑,司馬遷沒有財產為自己贖罪,面臨被處死或接受腐刑,他最終做了一個痛苦的抉擇——忍辱苟活。

司馬遷受腐刑之後就成了一個閹人,這種人是被人瞧不起的,不但閹人被人瞧不起,即使是被閹人推薦而獲得富貴的人,也是被人瞧不起的。所以後來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寫了這樣一句話:「昔衛靈公與雍渠同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袁絲色變。」

「衛靈公與雍渠同載,孔子適陳」的意思是說,孔子在周遊列國的時候,曾經到達過衛國,當時衛國的國君衛靈公和一個叫雍渠的宦官坐在一輛車上,而讓孔子坐在後面那輛車上,孔子認為自己受到了很大的侮辱,於是就離開了衛國去了陳國。「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這句話,我們在《笑談風雲》的第一部曾經提到過,意思是一個叫景監的太監把商鞅推薦給了秦孝公,所以一個叫趙良的人就感到很難過。「同子參乘,袁絲色變」,「同子」指的是宦官趙談,因為這個人的名字和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同一個字,為了避諱,司馬遷就說同子,「同子參乘」講的是漢文帝和宦官趙談坐在一輛車上,「袁絲」是袁盎,袁盎就跪在漢文帝的車前說,跟皇帝坐一輛車的,都應該是高雅的人,或者是英雄豪傑,大漢雖然人才沒有那麼多,但是皇帝也不應該和一個宦官坐在同一輛車上,所以漢文帝沒辦法,只好讓趙談下車。

◎忍辱負重成大業

司馬遷通過這三個歷史事件講述一個宦官是多麼的被人瞧不起。但是司馬遷卻不得不選擇把自己也變成一個宦官。這對司馬遷來說,是一個非常痛苦的決定。他在後來給任安的書信裏說,我雖然是一個怯懦的人,但是我也知道,這件事會讓自己痛恨一生,在生死與名節之間,我也知道該怎樣選擇,才能夠保全自己的名節,我之所以做了這樣的選擇,就是因為我有一個心願還沒有完成。司馬遷說:「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這個私下的願望是司馬遷和他父親之間的一個約定。當年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臨終之前,握著司馬遷的手,讓他一定要完成《史記》。司馬遷流著淚,答應了父親的要求。如果就這樣死去的話,那麼父親的心願和自己的心願就沒有辦法完成,所以司馬遷不得不做了這樣一個決定。

在監獄中,司馬遷非常痛苦,他用那些文章流傳千古的聖賢們的故事,來鼓勵自己。他寫下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話,從中能感受到司馬遷心中那種噴湧而出的怨恨。司馬遷說:「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意思是一個人能夠把他的名字留下來,不是因為他有榮華富貴,這樣的人在歷史上被遺忘得太多了,只有那些倜儻非常之人,才能夠被人記住。「昔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賢聖發憤之所為也。」意思是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寫下了《周易》;孔丘,孔夫子厄於陳蔡,於是寫下了《春秋》;左丘失明,於是寫下了《國語》;孫子受到剜去膝蓋骨的刑罰,留下了《兵法》;呂不韋被貶到了蜀地,留下了《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禁在秦的監獄裏面,留下了《說難》和《孤憤》;《詩經》裏的三百篇,大多數也都是那些聖賢們發憤寫下來的,這些聖賢,由於他們的心思不能夠被別人所理解,於是用文字把他們的思想流傳了下來,由此才能夠啓迪後世。

司馬遷在受腐刑之前,應該已經完成了《史記》的規劃工作,就是整個《史記》的大綱,包括《史記》中大部份的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所以司馬遷覺得如果現在就死的話,這個工作就無法完成,太可惜了。

司馬遷說:「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意思是說,我雖然文才不怎麼樣,但是我搜集了很多將要被遺忘的史料,考察它的真實性,匯總它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考察一個國家成敗興壞的道理,最後寫了十篇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目的是探討天和人之間的關係、古今變化的道理,成就我這一家的學問。很可惜這件事情,到他受腐刑之前沒有做成。遇到禍患之後,司馬遷說我「惜其不成」,所以寧可受腐刑,我也要把它做成。「僕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被萬戮,豈有悔哉?」這本書如果能夠寫成的話,流傳於世,就可以洗刷我所有的恥辱,但是這件事只能跟有智慧的人討論,一般的人是理解不了我的。

◎司馬遷因禍得福

儘管司馬遷不斷用古代聖賢的事蹟安慰自己,但是這畢竟是一個讓人無法接受的恥辱。司馬遷在受刑之後,他的身份從一個讀書人變成了一個宦官,他的職位也從太史令,就是幫皇帝看天象、制定曆法的官員,變成了中書令,就是皇帝身邊起草詔命的人。

這件事情對司馬遷來說是禍也是福,因為由此司馬遷可以出入內廷,進入皇家圖書館,看到許多別人無法看到的史料。他雖然說「我如果寫完《史記》的話,我的恥辱就可以洗刷了」,但是實際上他內心的痛苦是無法形容的。他說:「僕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意思是我因為說了一番話,就遇到了這樣一個禍患,成為眾人取笑的對象,特別是污辱了我的先人,我幾乎沒有任何臉面去給我的父母上墳,我在家裏待著的時候,就神情恍惚想要出去,但是一旦離開家,又不知道要去哪裏,每次想到我受到的這個恥辱,我背上就會出汗,把衣服都濕透。

◎《史記》資料來自何處

這裏我要介紹一下司馬遷寫《史記》的史料來源。司馬遷於公元前145年出生於龍門,這個地方在現在的陝西韓城。他10歲的時候就開始頌讀古文,19歲開始遊歷天下,當時他的足跡遍佈黃河下游、長江和淮河流域。25歲時,司馬遷任郎官,再後來以監軍的身份出使西南,到了四川、重慶、雲南,甚至是貴州一帶。當時漢武帝在通西南夷的時候,司馬遷到中國的西南這些省份也遊歷了一圈。由此,司馬遷的足跡遍佈大半個中國,這就給了他一個實地考察那些歷史傳說的機會。他藉此走訪事件發生地、採訪當地的人,得到了很多非常珍貴的史料。

司馬遷的史料有三個來源:其一是古代書籍,如《左傳》、《國語》、《戰國策》,或是列國以前的歷史記載;其二是司馬遷的親身經歷,司馬遷有機會和一些漢武帝時代的名臣,如:桑弘羊、公孫弘、東方朔、衛青、霍去病等直接接觸,了解他們的為人,所以才能夠寫下很多非常有見地的文字;第三個來源就是他的實地採訪。司馬遷經常到這些名人的故居去拜訪當地的人,聽他們講那些名人過去的故事。比如在《史記》中有一個章節叫《樊酈滕灌列傳》,司馬遷寫道:「吾適豐沛,問其遺老,觀故蕭、曹、樊噲、滕公之家,及其素,異哉所聞!」意思是司馬遷到達豐和沛這個地方的時候,這個地方是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他們的故鄉,問那些健在的、年齡很大的人,這些人就把司馬遷領到他們四人過去住過的房子裏,給他講他們過去的事蹟,跟以前在別的地方聽說的都不一樣,司馬遷就記載下來。

司馬遷也曾經去拜訪過孔子的家鄉。為孔子作《孔子世家》的時候,司馬遷說,我一直是非常崇拜孔子的,他引用了一段諺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意思是高山是給人攀登的,大路是給人走的,雖然說我達不到孔子這樣的高度,但是我的心裏邊一直嚮往他。

司馬遷到達魯國孔子故居的時候,看到孔子的廟堂、車器、禮服,看到很多儒生在孔子的家鄉演練那些禮儀,司馬遷說,我在那個地方流連忘返,不願離去。他說,從孔子到現在,已經經過十幾代人了,那些帝王將相死去的已經不知道有多少了,但是孔子作為一個平民,卻被大家記載了下來,被大家所崇拜、所敬佩,而且凡是人談到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這些當年孔子教的學問的時候,他們都以孔子的標準來判斷是非。所以說,孔子在司馬遷的心中是非常重的,司馬遷以世家這種體例來記載孔子,表達了他對孔子的崇拜。很多人大概不會想到,司馬遷認為他所繼承的,就是孔子需要完成的事業。(待續)


點播節目視頻和音頻請訪問《笑談風雲》官方網站:https://xtfy.ntdtv.com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