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與中共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北京開發區管委會)2020年7月31日達成協議,合資在北京設立晶片廠,生產28納米製程晶片。業界認為,這可見大陸晶片技術的落後程度,華為恐怕即將陷入斷供危機。
中芯國際在公告中說,合資工廠的註冊資本為50億美元,中芯出資51%,其餘資金由北京開發區管委會「推動」第三方投資者完成出資。
中芯稱,合資工廠的目標產能是每月10萬片12吋晶片。
該消息曝出後,業界直指中芯國際作為大陸最大的晶片商,作為中共直接支持的晶片企業,其技術的落後程度可見一斑。
台積電早在2011年就開始量產28納米製程晶片,當時中芯的技術只停留在40納米;2013年台積電就已達到中芯目前的這一目標——每月10萬片12吋晶片,此後最高達到每月20萬片的出貨量。
中芯2015年開始量產28納米晶片,而當時台積電已經能夠量產16納米。今年台積電將量產5納米晶片,並計劃2022年量產3納米晶片;而中芯目前正在挑戰14納米量產,50%以上營收仍然來自90納米製程。
中芯國際的大股東是中共官方背景的國企,比如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等。
業界普遍認為,由於台積電、三星已經拒絕為華為供貨,中芯將是華為獲得晶片的唯一途徑,但是華為的產品至少需要14納米或更高技術的晶片,以中芯的水平尚不能滿足華為所需,華為斷供危機已經來臨。
而中芯即將建立的28納米晶片工廠,其市場前景並不被看好。
28納米製程早已是台積電最盈利的業務,即使在疫情期間也是訂單不斷。就在台積電拒絕為華為供貨之後,接下了索尼公司的大訂單,在此前雙方合作順利的基礎上,未來將專門為索尼建立高端CIS的生產線,其合作將延伸至28納米。
台灣《自由時報》7月下旬引述台灣崇越集團董事長郭智輝的分析表示,為甚麼台積電的良率可以超過90%,中芯半導體的良率只有10%、20%,有時候甚至還是0,主要是經驗的問題。
他說,中國從台灣挖人才,但這種偷技術的方法在低端階段可以,高端就不行了,等中國偷學做出來時,台灣又研發出新的技術,每18個月就換一個世代。
「中國現在90納米做得很好沒有用,因為終端沒有甚麼產品願意用90納米的IC,現在台積電都已做到3納米,中芯半導體也只能做28納米,現在在挑戰14納米,良率還是不夠,就算是良率夠了,人家也不讓你去投,我用更微小的設計,就可以取得更多的晶片。」他說。#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