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腸道中居住著38兆的細菌,細菌的微生態除了影響消化系統,也與免疫系統息息相關。中文大學研究了中共肺炎患者的糞便,發現所有罹患中共肺炎的患者都有腸道菌群失衡的現象,腸道中益菌減少,惡菌增多。即使病人康復出院,這種微生態失衡的情況依然持續。
腸道面積約400平方米 容納38兆細菌
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主任陳基湘介紹,當我們提到人體中的微生物時,有兩個概念,一種是單一的致病細菌,例如沙門氏菌會讓人腹瀉;另一種則是「微生態」,指的是許多微生物構成的生態環境。
陳基湘說,人體中最多細菌生活在腸道內,佔人體中微生物總量的95%,其中多數都是有益菌,如果稱量一下,這些細菌的重量達到1~2千克。
為甚麼腸道可以容納這麼多細菌呢?因為腸道彎彎曲曲,表面凹凸不平,因此腸道表面面積很大,相當於兩個網球場大小,有400平方米。
「細菌在這裏住得很開心,不像香港人住在細小的蝸居裏。」陳基湘笑說。
這400平方米的空間裏約有38兆細菌,與人體細胞數量相若。人類已經發現的腸道細菌有超過1,000種,大約每人有100多種。腸道細菌有約900萬組細菌基因,是人體基因的450倍。
腸道菌群猶如人體「器官」
陳基湘說,這些腸道內的微生物對人體生理機能起到巨大作用,重要性猶如一個「器官」。不同於人體其他器官心肝脾肺腎,每個人腸道內的細菌品種有很大差異。影響微生態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人的遺傳基因、居住環境,甚至是出生方式,剖腹產還是順差都會影響體內的微生物。而生活習慣、飲食、運動、壓力等等都有很大影響。
為甚麼益菌對人身體有益呢?陳基湘說,大多數人都知道腸道微生物能幫助消化,例如能令膳食纖維發酵而產生短鏈脂肪酸,而且還能合成維他命。維他命K、B12都要通過腸道微生物來合成。假如沒有細菌,人根本不能自己合成這些生存必需的維他命。
除此之外,陳基湘指出,最新的研究也發現腸道細菌與中樞神經系統有關,精神病、自閉症與腸道菌群都有直接關係。腸道菌群也有對抗病原體的作用,當吃了不乾淨的食物,有些腸胃健康的人就不容易腹瀉,也是因為受腸道菌群影響。
腸道菌群維持免疫系統
陳基湘介紹,這次研究的重點是腸道菌群與免疫系統的關係。他指出,腸道除了由腸道細胞組成,在這些腸道細胞之間還有多種多樣免疫細胞。這些細胞與腸道中的細菌有密切接觸,因此直接受到腸菌微生態的影響。
中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在今年2月至3月,研究了15名香港中共肺炎患者的糞便樣本。這15名患者中,7名男性,5名女性,症狀從輕微到危殆均有。在他們住院直到出院,每星期二至三次收集他們的糞便樣本,並與15名健康人的糞便樣本進行比對,利用總體基因體學(metagenomics)對糞便樣本進行微生物分析。研究報告發表在腸胃學研究權威期刊《Gastroenterology》。
研究發現,23種腸道細菌與中共肺炎的嚴重程度有關。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介紹,新型冠狀肺炎(中共肺炎)病毒透過ACE2受體入侵人體,而ACE2受體主要分佈於肺部與消化道。她指,腸道的微生態對於ACE2受體的表達有影響,可能是造成新冠肺炎(中共肺炎)病毒感染及病情嚴重程度的關鍵。
黃秀娟又指,新冠肺炎(中共肺炎)重症患者缺乏某些特別的益菌。即使在他們康復出院後,這種腸道微生態失衡的現象仍然持續。研究也發現,四種擬桿菌可以抑制病毒載量及ACE2受體的表達。她指出,腸道中這些益菌的數量多,能抑制ACE2受體的表達,從而減少病毒與ACE2受體結合而攻擊人體的機率。
中大研製益菌補充劑 3~4月後有售
其後,研究團隊擴大研究範圍,再收集了150名中共肺炎患者的腸道微生態數據,並與1,500名健康人組成的對照組分析比對,發現了可能增加免疫力的細菌,並製作成食品補充劑。該配方分別在中國、美國申請專利,正與創科及食品公司合作,可能在3至4個月推出市場。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補充說,除了新冠肺炎(中共肺炎)病毒與腸道菌群失衡有關,過去的研究也顯示流感病毒、輪狀病毒感染的嚴重性都與腸道細菌有關係。
陳家亮又指,本次研究的對象是已經感染新冠肺炎(中共肺炎)的患者,因此還無法回答是否腸菌失衡者更易感染肺炎的問題。但他推斷,根據以往研究的經驗,部份腸道菌失衡的人感染病毒後症狀會更重。因此,他認為研製一種益生菌補充劑,有針對性地補充中共肺炎患者缺少的有益菌,可以減低市民感染中共肺炎的風險。◇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