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高達百萬件的鍾燕齊(Joel),對與兒童教育相關的物件情有獨鍾,自八十年代起便開始收藏文具、玩具、教科書、兒童文學,夢想未來可以有一間「兒童啟思館」,捐出自己所有的藏品,希望藏品可以永久流傳,讓訪客從中學習並得到啟發。多年來,無論是擔任策展人,還是寫書、參與教育活動,Joel都認為自己在做同一件事:「通過物件講故事,這個很重要,展品是物件,我們通過展品講故事。」他相信,自己所做一切的目的都在於「尋根」,探索每一個物件的根源及其寄託的理念。
對於自己的一切藏品,Joel認為都是身外之物,從未覺得自己是「擁有者」;他所享受的,只是藏品所呈現出的「空間感」:「某程度來說我對物件沒有情感,我不懷舊。最重要的是空間,而不是每一件單獨的展品。歷史也是如此,不是單獨的事情,單獨的一件物件。一件物件的出現,涉及到工業、人文、地域、交通,這所有東西的影響,才會令那件事情成立。」
鐵皮屋的童年:一切都是身外物
「我在鑽石山木屋區長大,小時候看爸爸插起四根棍,跟我說這是我們家,我不敢相信。」幾個月後,四根棍變成了鐵皮屋,這就是Joel成長的地方。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十分貧乏,但卻快樂,一家人透過雙手努力,一步步換來生活品質的提升。
從鐵皮屋到石屋,再到廉租屋,最終有能力買屋,Joel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體驗著不同的居住環境,也感受到生命中所擁有的一切都是額外的:「我會很清楚,我甚麼都沒有,出生時兩手空空,到現在我所有的東西都是bonus(額外獎勵)。我跟自己說,所有東西都應該是多出來的。所以我不介意到最後,會把所有的東西都捐給一個合適的人,或者一個合適的空間。」
舊物收藏為教育
八十年代中,Joel到訪日本時參觀了一間博物館,當中有一件記憶中的玩具吸引了他的注意,那時候他開始學習日文。再次拜訪博物館時,他結識了館長北原照久,這位玩具企業家和收藏家後來成為了他的啟蒙老師。
Joel多年來對兒童文化頗感興趣,也很想出版相關議題的書籍。為了寫有關玩具、影樓、文具的書本,他開始走訪全港大大小小的士多、紙紮舖、文具舖、書局,尋覓各種各樣與兒童文化有關聯的物品,從八十年代至今,他的藏品有一百萬件之多。當寫不同主題的書本時,他便將藏品陳設成不同的環境,例如撰寫《文具物語》時,他按照舊式文具舖的裝潢佈置出「銀の文房具」,3,000呎的工廈陳列著各個年代出現過的經典文具,方便他寫書時隨時取用拍攝。
問及Joel如今電腦是否可以取代文具,他斬釘截鐵地說「不」。自1997年起,Joel的筆就沒有停過,他享受「爬格仔」的感覺,握著筆在紙上穿梭,十萬字的稿件,也常常重新修改五、六次。在電腦、手機高速發展的時代,多年來持續寫書的他,都不願意以打字代替書寫,永遠是寫好稿件後才轉存到電腦中。他認為手寫稿容易查看修改的痕跡,也可以在自己反覆謄寫時,有足夠的思考空間,最終可以選擇一個描述得最好的版本呈現給讀者。
他舉例:「歐洲最好的建築師仍然堅持手畫起稿,只有最後的施工圖才用電腦;意大利的時裝設計師全部都是用手畫的,最後才轉為電子版。」他相信手稿並不會被電子取代,這體現著設計師的心思,也是人類智慧的一種體現。
他寫書的目的並非帶給人們對某一件物品的懷緬,而是想進行「文具教育」。Joel娓娓道來一支鉛筆對一個小朋友的影響,原來鉛筆的軟硬度、顏色深淺、握筆姿勢都可能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影響,當中的關係環環相扣。顏色淺、硬度大的HB鉛筆,原來並不適合幼兒使用,他們過於用力寫字,將造成不正確的書寫姿勢,也將對身體發育產生負面影響。
「文具教育」的另一層面,是透過物件去講故事,Joel走訪了上百間文具舖,無論是老店還是新店,都有他的身影,近年來每一間結業的老店,他都留下了記錄,他非常重視口述歷史:「跟老闆的對話,都會對自己有些啟示,無論他說的是否合理,他講到多少我記錄多少,口述歷史配合實物,可以令整件事很立體。」
Joel多年來在教育界的工作經歷,也令他對「教育」有自己一套見解:「教育目的是讓每個人真正知道知識的來源,知識是令每個人有修養、有真正的分析能力,這個才是最重要。分析能力來自哪裏?不是著眼於一個地方發生的事情,你要將這個地方發生的事情,以一個蜘蛛網的形式去了解,當你有一個宏觀看法的時候,抽絲剝繭,你才能抽時間分析,哪些叫對,哪些叫錯,甚至灰色地帶。」他相信自己目前無論開「銀の文房具」還是繼續寫書,都圍繞著同一個目標前行,繼續用不同的方式與人們分享當中教育的真意。
萬變不離其宗 中國傳統智慧的啟示
除了收藏各類與兒童文化相關的物品,Joel還喜歡專研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現象,發現無論是歐洲還是亞洲,和中國傳統五千年的文明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他舉例,去年聖誕節至新年期間,在奧海城舉辦的亞洲首個達文西大型藝術展覽《想.像達文西500週年展》好評如潮,他擔任活動的策展人,與意大利國家級博物館Leonardo3(L3)合作。Joel分享:「達文西展覽在表面上是外國展,展示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其實是中國的傳統智慧怎樣影響達文西。從歷史宏觀來看,中國隋唐朝代的文化也在影響著意大利。」其中達文西手稿中的自承式拱橋,供軍事上使用,其砌橋原理源於中國的榫卯接合方式,並不需要任何固定裝置或互鎖系統。
該展覽至今已榮獲逾20個獎項,談及成功原因,Joel點出自己的策展思路:「我會想,全球性的文化起源在哪裏,當然每個國家都有其起源文化,而在文藝復興前的五百年至一千年,隋唐文化比全世界其它國家都走得更前。」他希望展覽能加入一些教育元素,引導參觀者欣賞中國的傳統智慧。
近期Joel將「銀の文房具」搬遷至上海街618號,並首次嘗試開辦「阿銀冰室」,對他而言也是全新的經營體驗。對日本文化有一番研究的他,也嘗試引入當中的一系列禮儀作為餐廳管理的一部份,例如歡迎客人的手勢一致,關心客人的口味和喜好,讓客人感受到當中貼心的服務。除此之外,在餐廳的設計上也花了一番心思,與傳統冰室不同,冰室的設計沒有擺放餐具的抽屜,而是將原本抽屜的位置換成展示櫃,保持乾淨整潔美觀的特點。
Joel相信所有細節設計的背後同樣含有豐富的文化底蘊,人們會覺得細膩入微的考慮是日本文化的特點,但追其根源,最終還是回歸到中國傳統文化:「亞洲人很喜歡日本文化,他們不知道日本文化的底蘊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你喜歡這個文化,到底從哪裏來呢?」
Joel最近一次較為深刻的禮儀體驗,便是去年復活節假期間的日本文化初探課程,他與一間小學合辦「東京STEM學習遊學團」,帶小學生前往當地體驗文化,當中講述禮儀的源流:「你進一間廟的禮儀是怎樣的?行左邊、右邊?跨門檻的時候為甚麼要鞠躬?進去為甚麼要靜心?為甚麼要洗手?所有整套禮儀要教他們,這個是中國傳統遺留下來給日本的禮儀。」從衣食住行的細節中,看到日本的文化歷史與中國的關連。
他解釋,中國曾經被稱為「禮儀之邦」,日本向中國派出遣唐使,而日本吸收隋唐的文化制度,促進大化革新(公元645年)之貢獻很大,這一過程都值得深思。Joel希望在當下仍有人能夠留意這些傳統智慧的來源,並將其繼續發揚光大。
*********
要形容Joel的職業,可以安上不少頭銜:廣告人、設計師、策展人、收藏家、非牟利組織創辦人、餐廳老闆⋯⋯每一個人生階段對他而言都是一種歷練,多年來無論做哪方面的工作,他都在朝同一個方向而努力——探尋中國傳統智慧。「尋根,一定要尋根,你不尋根,你問不到究竟,會損失很大。我寫書用『物語』,就是通過物件講故事。認識歷史很重要,我們的知識是從歷史建立的,我們的智慧都是由知識建立的。」◇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