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在小提琴家廖原(Vincent)的眼中,代表著「共融」,超越著時間、空間,百年前的音樂流傳至今,仍獨具意義,音樂也連結著不同的人,無論是跨國界的人、身體有殘障的人,都可以在音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由馬頭骨製作的銀色里拉琴,是達文西設計的傑作。廖原演奏著幾百年前的樂器復原品,彷彿回到了文藝復興時代,感受超越時空之美。近年擔任共融樂團音樂總監的他,盼透過傷健共融的機會,將音樂的美好和積極訊息帶給每一個人。

六歲踏上音樂路

六歲開始學習小提琴的廖原,隨後一直走在音樂之路上,八十年代末在維也納求學的日子,他主修音樂及指揮並加入維也納青年交響樂團(Wiener Jeunesse Orchestra),每年都有機會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並曾在多個國家作公開演奏,他是當年樂團中少數的亞洲人之一。廖原回港後擔任林克漢管弦樂團小提琴首席,並於香港中文大學擔任小提琴導師。


六歲開始學習小提琴的廖原,隨後一直走在音樂之路上,他認為古典音樂是學習音樂的基礎。(陳仲明/大紀元)
六歲開始學習小提琴的廖原,隨後一直走在音樂之路上,他認為古典音樂是學習音樂的基礎。(陳仲明/大紀元)

廖原認為,古典音樂對其的影響頗深:「自小我都是從古典音樂汲取養份,學習正統地看譜、樂理、演奏方式,到後來專業讀音樂的時候,就發覺這些是很好的根基。」

復刻版古樂器的時空對話

今年適逢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逝世500周年,奧海城在年初舉辦「想‧像達文西500週年展」,其中包括達文西設計的樂器復刻品,其中由馬頭骨製作的弦樂銀色里拉琴十分獨特。廖原有幸協助小提琴製作家及樂器顧問黃煒權先生進行樂器復刻品的製作,負責查找資料、推算比例等,當成品製造出來後,再發揮自己的專長參與銀色里拉琴的演出。


廖原有幸協助小提琴製作家及樂器顧問黃煒權先生(右)進行樂器復刻品的製作。(陳仲明/大紀元)
廖原有幸協助小提琴製作家及樂器顧問黃煒權先生(右)進行樂器復刻品的製作。(陳仲明/大紀元)

被譽為「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達文西有不少珍貴的設計,他在音樂領域其實也有不少造詣,有許多新穎的樂器設計手稿流傳下來。廖原介紹,因達文西對解剖學很有研究,了解動物的骨骼結構,加上力學計算的基礎,所設計的里拉琴非常精妙,五百年後的今日再回顧這一設計,都令人讚不絕口。他十分佩服達文西的嚴謹求證精神,為了進一步了解達文西在發明領域的貢獻,廖原前往奧海城的展覽參觀十多次,並仔細查閱文藝復興時代的歷史與文化,欣賞達文西的創意時,對自己的進一步創作也有些啟發。


達文西設計的銀色里拉琴復刻品。(陳仲明/大紀元)
達文西設計的銀色里拉琴復刻品。(陳仲明/大紀元)

用銀色里拉琴、羽管鍵琴表演文藝復興時期樂曲,並加入意大利語的詩朗誦,彷彿令人走入了文藝復興時代。在廿一世紀的今日,演奏起五百年前的樂曲,仍能感受到活著的音樂。廖原認為,這正是音樂跨越時空的「共融」表現。


用銀色里拉琴、羽管鍵琴表演文藝復興時期樂曲,並加入意大利語的詩朗誦,彷彿令人走入了文藝復興時代。(陳仲明/大紀元)
用銀色里拉琴、羽管鍵琴表演文藝復興時期樂曲,並加入意大利語的詩朗誦,彷彿令人走入了文藝復興時代。(陳仲明/大紀元)

學音樂要善於聆聽

在樂壇生涯中,廖原也曾到訪不同國家演奏,他認同「語言的止處就是音樂的開始」,音樂是一種無國界藝術,不同國籍的人都能透過音樂產生共鳴。

提及成為一名好的音樂人必備的質素,廖原分享:「我覺得作為一個用藝術或者音樂去表達自己的人,首先要多去聆聽。因為始終好像我們寫字這樣,多抄寫幾次,基本功好,就會有很好的基礎。音樂也一樣,要不斷聽別人的演奏而去吸收,一首曲子不同的演奏家去演奏出來的感覺不同,你聽得多不同的版本,去分析,去思考,就會很快有信心去演繹。」

傷健共融 用音樂傳達正向訊息

除了音樂創作與教學外,廖原還積極參與不同的社會活動,去年榮獲「奧地利史懷哲熱心服務大獎」,該獎項為表彰對社會貢獻良多的人士而設。2018年廖原獲邀擔任香港共融樂團音樂總監,該樂團是香港首隊由傷健(殘疾)及健全音樂藝術家組成的管弦樂團,推動殘疾人士發展音樂潛能。廖原對傷健人士感同身受,因自己近年也曾因滑雪時不慎嚴重摔傷,胳膊都難以抬起,康復後他更加體會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對傷健人士的排練更有耐性。樂團中有20名傷健音樂家參與,有失明的鋼琴家,有失去雙臂的號手,也有自閉症加輕度智障的小提琴手。廖原對他們能克服自己的障礙,在音樂領域發展感到欣慰。


廖原於去年榮獲「奧地利史懷哲熱心服務大獎」,該獎項為表彰對社會貢獻良多的人士而設。(受訪者提供)
廖原於去年榮獲「奧地利史懷哲熱心服務大獎」,該獎項為表彰對社會貢獻良多的人士而設。(受訪者提供)


廖原(右上一)受邀擔任香港共融樂團音樂總監,推動殘疾人士發展音樂潛能。(受訪者提供)
廖原(右上一)受邀擔任香港共融樂團音樂總監,推動殘疾人士發展音樂潛能。(受訪者提供)

去年11月,樂團舉辦了首次大型演出「觸感‧色彩共融慈善音樂會」,籌備過程中,廖原感觸良多:「可以觀察到傷健人士其實都有很多自己不同的特質,也很需要毅力才能演奏。我很了解他們有時對一件樂器,拿起來都難,所以在排練的過程中,也給他們很多鼓勵。很欣賞那些持有積極態度的傷殘樂手。」
音樂會,還邀請到天生沒有雙臂、成功突破身體障礙以腳演奏圓號的演奏家Felix Klieser前來表演。廖原也希望團員觀察到Felix的努力,建立自己的信心。他覺得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對每一位團員來說都是一種鼓勵,無論是健康的樂手,還是身體有殘疾的樂手,都能夠從中有所感悟。


去年11月,香港共融樂團舉辦了首次大型演出「觸感‧色彩共融慈善音樂會」。(受訪者提供)
去年11月,香港共融樂團舉辦了首次大型演出「觸感‧色彩共融慈善音樂會」。(受訪者提供)

身為音樂總監的廖原,在樂團培訓中體會最深的便是彼此之間的配合:「我想最重要的是,無論大家甚麼水平,不同的傷健部位,彼此都有默契,合奏互相配合很重要,不只是默契,對自己也要有信心。我們好像一個家庭這樣,一起走出來不只是我們要配合好做音樂會,真的是要互相更關心彼此。」


香港共融樂團舉辦了首次大型演出「觸感‧色彩共融慈善音樂會」,身為音樂總監的廖原,在樂團培訓中體會最深的便是彼此之間的配合。(受訪者提供)
香港共融樂團舉辦了首次大型演出「觸感‧色彩共融慈善音樂會」,身為音樂總監的廖原,在樂團培訓中體會最深的便是彼此之間的配合。(受訪者提供)


香港共融樂團是香港首隊由傷健(殘疾)及健全音樂藝術家組成的管弦樂團,推動殘疾人士發展音樂潛能。(受訪者提供)
香港共融樂團是香港首隊由傷健(殘疾)及健全音樂藝術家組成的管弦樂團,推動殘疾人士發展音樂潛能。(受訪者提供)

*********

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好的音樂可以流傳千古,文藝復興(Renaissance)一詞意為「重生」,當時的藝術至今仍有深遠影響。音樂也代表了一種力量,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廖原在擔任共融樂團音樂總監過程中,更深深體會到音樂不只是個人創作與演奏而得到心靈的滿足,若能透過音樂幫助他人,是一種更大的快樂:「很嚮往傷健共融這個方向,如果你有心做音樂,就有辦法給你繼續進行事業,實踐你的夢想,大家互相接納、融合,就是共融樂團的一個理念。」◇


音樂,在小提琴家廖原(Vincent)的眼中,代表著「共融」。(陳仲明/大紀元)
音樂,在小提琴家廖原(Vincent)的眼中,代表著「共融」。(陳仲明/大紀元)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