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的古典風格達到了高峰之後,宗教革命的衝突與激情,權勢之間的競爭與豪誇,孕育出一顆畸形而碩大的珍珠——巴洛克。

巴洛克藝術善用動勢、強調光線、誇張的戲劇性、暗示宇宙的無窮盡,違反了文藝復興所倡導的和諧、均衡等古典美學,但它運用多重空間表現,將俗世與天界聯繫起來,天上人間渾然一體,也開創出一種時代風格,展現在各個文化領域如音樂、繪畫、建築、城市設計等之中。它從意大利開始向外發展,遍及整個歐洲大陸,影響遠達美洲及亞洲。剛開始出現在建築與城市設計,而後擴及至藝術與音樂領域。它是現代歐洲文明發展的關鍵,既自由又專制、既新潮又復古。

這個17世紀西方藝術的經典風格,時至今日,藉由傢俬、服飾、音樂、建築設計,深入現代人的食、食、住、行等生活各層面之中。

俗世與天界多重空間

凡爾賽宮內許多的壁畫和天頂畫,出自於宮廷首席畫家,以及具有王家藝術學院院長身份的勒布倫(Charles Le Brun,1619年~1690年)之手筆。天頂畫引人直上雲霄,讓人有置身神界之感。

凡爾賽宮的天頂壁畫「法蘭西女神與戰神和正義女神」。(史多華提供)
凡爾賽宮的天頂壁畫「法蘭西女神與戰神和正義女神」。(史多華提供)

勒布倫是路易十四的藝術總管,連餐具、服飾、舞台設計他都參與。勒布倫作品《牧羊人的仰望》就有熱鬧非凡的感覺,畫家畫牧羊人膜拜在馬槽出生的耶穌,現實原本淒涼的馬廄,聚集很多人,還有天上眾神與天使前來祝賀,將馬廄擠得水洩不通。這種將俗世與天界聯繫起來的多重空間表現,可說是巴洛克藝術的一大特色。

法國皇家藝術學院院長勒布倫作品《牧羊人的仰望》,1689年,油畫,151 x 213公分,現藏於巴黎羅浮宮。(公有領域)
法國皇家藝術學院院長勒布倫作品《牧羊人的仰望》,1689年,油畫,151 x 213公分,現藏於巴黎羅浮宮。(公有領域)

法國王家藝術學院專門培養藝術人才,巴洛克時代(1600年~1750年)到了後期,國際的藝術中心逐漸從意大利移轉到法國,藝術學院可謂功不可沒。有人說巴洛克始於意大利,卻終於法國,法國將歐洲藝術的偉大傳承——文藝復興(古典主義)與巴洛克風格延續下來,這是因為有了學院的存在,能善盡研究與保存的作用。

反矯飾主義 成巴洛克藝術先驅

意大利為甚麼是巴洛克藝術的開端,這要從文藝復興說起。文藝復興的表現,到意大利三傑達文西、米開蘭基羅、拉斐爾的時候,幾乎到了登峰造極,致使後來的藝術家只能被籠罩在其陰影底下,他們失去作畫的信心,產生一種後世稱為「矯飾主義」的風格(1520年~1600年),依照前賢(特別是拉斐爾)的節奏進行,不敢逾越,頂多在造型上下功夫,例如拉長比例而予人纖巧的感覺。矯飾主義這種過度形式化的作風,缺乏熱力,作品給人冰冷的印象。當時就有反矯飾主義畫家科雷吉歐(Correggio,1489年~1534年)出現,站在相反的立場,用純真的感情注入結實壯觀的形象中,使畫面充滿生命力,具備不可思議的豐富性與自由感,獨樹一幟的作風,開啟了巴洛克風格。

接著卡拉瓦喬(Caravaggio,1571年~1610年)更發揚光大,他大膽運用「明暗對比」法,表現強烈的空間感、形成戲劇性的張力,奠定巴洛克藝術的基調。卡拉瓦喬畫人物脫離形式主義的窠臼,從活生生的現實裏那些農人、工人身上寫生,產生粗獷有力的生命力。傳說卡拉瓦喬個性暴躁,然而他是個有深刻宗教精神的人,他認為神性存在於現實之中,自現實中提煉出神性、昇華出神性才是藝術真正的意義。有人只把他的畫形容成戲劇性的、幻覺效果的,其實是將他窄化了。

卡拉瓦喬(Caravaggio)1601年作品,《以馬忤斯的晚餐》(Supper at Emmaus),倫敦國家美術館收藏。 卡拉瓦喬將自己畫在左上角。(公有領域)
卡拉瓦喬(Caravaggio)1601年作品,《以馬忤斯的晚餐》(Supper at Emmaus),倫敦國家美術館收藏。 卡拉瓦喬將自己畫在左上角。(公有領域)

卡拉瓦喬的畫法,並不被當時的一般人所能接受。然而許多藝術家都明白他的價值,並深受其影響。如:魯本斯(法蘭德斯人)、林布蘭特(荷蘭人)、委拉斯蓋茲(西班牙人)、拉突爾(法國人)、維梅爾(荷蘭人)等皆是,這些都是巴洛克藝術大師級的人物。

巴洛克隨資本主義 傳遍世界

巴洛克繪畫能創造出一種自壁面躍出,令人驚歎的立體視覺效果,同時又扮演著將雕塑、建築不同類型的藝術給予綜合的角色。平面、立體渾然融成一體,透視法與光的四射效果,能表現無限的概念,產生「世界是無止盡」的感覺。

建築師兼雕刻家貝尼尼對這種「幻覺」有很深的體會,他的雕塑善於表現激動、熾熱的情感,情緒推到戲劇性的高潮,如有名的雕刻《聖德雷莎的幻覺》。

另外,在建築上,像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前的柱廊及其上之雕刻,是由貝尼尼製作的,列柱形成的迴廊圍繞住廣場,如同一雙手臂環抱的樣子,使得教宗的殿堂產生與人相接近的親切感。他還設計了許多噴泉和祭壇,如羅馬拿佛納廣場《四河噴泉》,全組雕刻充滿了巴洛克動態之美。

貝尼尼的雕刻《四河噴泉》。(shutterstock)
貝尼尼的雕刻《四河噴泉》。(shutterstock)

巴洛克藝術在意大利形成後,傳遍歐洲各地。當時西班牙國勢強盛,船堅砲利的推進,將巴洛克藝術帶到南美及世界各地,至今仍可見到這些遺蹟。擅長做生意的荷蘭人也隨其航運,吹起巴洛克風。 (——轉載自《新紀元週刊》第72期封面故事 )◇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