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傳說中的龍、麟、鳳、龜稱為「四靈」,麒麟是「四靈」中的仁德之獸,象徵著善良和美德。客家人視麒麟為瑞獸,在神誕、祠堂入伙、太平清醮、婚嫁等喜慶日子都會舞麒麟,期望麒麟能為人們帶來福氣。2014年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2017年又被列入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麒麟舞隨著客家人從中原遷徙而來,從清代康熙年一直流傳至今,當中展現的「禮儀」傳承中華傳統美德,也具有教化作用。
人稱「棠哥」的劉錦棠,是西貢坑口區傳統客家麒麟協會主席,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推廣麒麟文化,甚至出錢出力幫助組建麒麟隊,申請非遺,開辦工作坊等。談及客家麒麟的特色,他侃侃而談:「麒麟是代表客家精神的圖騰來的,核心價值是『禮儀』,寓意尊師重道,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無論是麒麟表演的套路,還是延續至今的民間習俗,均圍繞著「禮儀」展開。
麒麟頭「鬥低」有寓意
觀察一對麒麟相會的場景,不難見到彼此「鬥低」,甚至匍伏在地。棠哥介紹,麒麟是非常有禮貌的瑞獸,每行一步,都循規蹈矩、合乎禮節:「你看到兩麒麟頭部向下壓,盡量低過對方,這就是麒麟出場時行的禮節,要表示尊重對方。」這一場景在年初二的「成張互拜」的民間傳統習俗中便能體現出來。
「成張互拜」源於西貢孟公屋村成氏家族與沙田大水坑村張氏家族之間的一段恩情,兩家請出麒麟隊作為代表,每年輪換地點拜年。今年適逢成氏家族來到大水坑村拜年,眼見兩隻麒麟相會,在兩個門派的麒麟師傅交換柬盒裏的拜帖後,一對麒麟便恭恭敬敬地壓低頭,相互「鬥低」,以表現兄弟之間的尊重,舞麒麟的健兒紮穩馬步頗為重要。兩隻麒麟一路舞動時,始終保持著面對面的狀態,探前一步,再後退兩步,彼此畢恭畢敬。
拜訪廟堂講究禮儀
在喜慶節日時,麒麟到賀首先便要到訪村中的廟宇及祠堂叩拜。觀察其中一系列的套路,也能細味其中體現出來的禮儀風範。
來到廟宇或祠堂前,麒麟叩拜大門後,閱讀門口兩旁的對聯,稱為「讀對」。進入廟堂後,麒麟圍繞屏門舞動,再從天井旁進入神廳,叩拜神明,完成儀式後一路後退,沿原路離開廟堂。由於麒麟前往廟堂叩拜的路線形成一個「結」,退出的路線則被稱為「解結」。麒麟退場時不掉頭,也體現了傳統的禮節。古時覲見皇帝或者權臣,甚至會見長輩後,離場時不可直接轉身,需要逐步向後退步離開,以示尊重。在舞麒麟的套路中,正是「禮」的展現。
非遺文化傳承麒麟禮儀
棠哥在2004年退休後,對兒時興旺的麒麟舞一直念念不忘,了解到坑口只有幾條村有麒麟隊時,他有一種迫切的使命感:「麒麟文化不應該消失!」他於是自掏腰包辦活動、招募隊員,鼓勵下一代學習繼承傳統麒麟文化。每年正月初三在坑口天后古廟都會舉辦新春團拜活動,各村的麒麟隊都可以在活動中一展身手,促進交流。2013年棠哥更與上洋村村長劉敏財一齊創辦「西貢坑口區傳統客家麒麟協會」,積極申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並成功在次年獲得榮譽。據悉,如今坑口十八鄉已經有一半的村有麒麟隊。每當談起這些年的成果,棠哥都感到很自豪。
勤於向社區、大學和中小學推廣麒麟舞的棠哥說:「希望學員不只是學舞麒麟的技巧,他們也要學音樂,講禮儀,很多方面,都希望承傳到。」他提出,學員在投入麒麟的角色前,應細細揣摩麒麟的個性,咀嚼麒麟所遵從的禮節,才能夠舞出味道。他希望學員可以在舉手投足間表現出謙卑之心,表現出客家傳統麒麟的精神。◇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